主体互动式教学法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应用
——以《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教学为例
2021-11-24江苏省宜兴第一中学
●江苏省宜兴第一中学 孟 静 柯 健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迎合全球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中国教育实力的迫切需要。主体互动式教学是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一种教学手段,有利于教师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人教版地理必修1中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直是教学的难点,笔者在实际的教学中采用了主体互动式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展示了一些图片和案例,让学生通过读、看、思、议、听等途径去探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主体互动一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多媒体投影案例和图片)寒假,三亚的张同学想到东北看冰雕。从海南到黑龙江,沿途张同学所穿衣物有什么变化?沿途的自然景观有变化吗?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观点】依次会出现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的景观。
【教师引导】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学生展示观点】我国从南向北气温在降低,降水也发生了变化。
【教师引导】仔细阅读世界自然带分布图,这样的分布规律在世界上还有哪些地区也存在呢?
……
以上的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主体互动式教学,即,教师展示案例、图片—学生讨论(生生互动)—学生展示观点、教师引导(师生互动)—自然得出结论。
主体互动二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多媒体投影案例和图片)2013年全运会在辽宁召开,小孟从沈阳出发,独自骑单车向西沿途宣传全运会,一直到乌鲁木齐。小孟沿途所经地方的自然景观和自然带有变化吗?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观点】高大的树木越来越少;草原开始出现,后来又消失……
【教师引导】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学生展示观点】从东向西距离海洋越来越远,水汽难以到达,从而降水减少,地表的自然景观随之发生变化。
【教师总结】从东向西降水量由多到少,干湿状况在各地出现差异,不同类型的植被出现之后,不同土壤随之出现,不同类型的景观和自然带随之产生。由此,自然带分布大致呈南北方向延伸、东西方向更替。
这样互动得出的结论,胜过教师的口头讲解。只要设计几个互动,设计几个问题,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生生、师生互动,一切都将迎刃而解。
主体互动三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关于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笔者首先让学生谈谈爬山的感受。学生回答了爬山过程中气温和植被的变化。学生初步探究了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为了深入剖析山地垂直地域分异中的一些难点,笔者又设计了如下案例让生生、师生互动,以突破难点。
(投影案例)假如地壳发生大规模运动,在我国东部江苏宜兴境内形成一座高山叫宜山(东西走向,30°N附近),山顶有皑皑白雪。结合案例思考下列问题。
1.如果你从宜山的山麓向山顶攀登,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会不会有变化?如果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宜山和铜官山(宜兴境内的,海拔600多米)相比,哪座山的自然带更丰富?为什么?
【教师总结】在对流层中,高度递增,气温和气压降低,降水也会发生变化,所以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说法。这种自然景观发生变化的规律是随着海拔高度增加导致水热状况发生改变而产生的,称为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以水热状况为基础。
在主体互动式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都得到了加强。同时,充分结合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进一步揭示地理现象的成因。通过这样的主体互动式教学,既增加了课堂信息量,又增强了地理课堂学习的趣味性和灵活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