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望百年法治历程的几点启示

2021-11-24

活力 2021年15期
关键词:历程依法治国中国共产党

尤 杰

(牡丹江市委党校,牡丹江 157000)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在法治建设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建党百年的重要时间节点对中国共产党这一百年来坚持法治探索实践的历程进行总结,笔者认为至少有三方面重要意义。

一、分析党领导百年法治探索实践的重要意义

(一)对始终牢记初心使命、资政育人具有重要意义

法治历程是百年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在不同时期的主张,最高位阶的表现形式就是把它写在立法之中,这段历程是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追求公平正义的真实写照,孕育着我党的法治理念,体现着党的初心与使命。回顾这段历程也是从法治角度开展党史教育、党性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的依托。法治历程凝结着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因此党领导法治建设的历程是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正值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全国开展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在这个重要时间节点回望党领导法治建设的历程,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对党的性质宗旨的认识、进一步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和做法,有利于以史鉴今、资政育人。

(二)对深刻把握全面依法治国方略具有重要意义

全面依法治国方略和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等法治目标,并不是偶然形成的,而是有历史逻辑的。回顾历程,追溯历史,总结经验,有利于系统地认识法治,是把握科学理论和中国道路的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是提升我们对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认识水平、深刻理解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切入点。

(三)对深刻感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党领导法治建设的发展和进步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缩影。法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法治建设的百年历程进行总结回顾,有利于我们深刻感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其中的习近平法治思想这一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创新理论成果。回望这段历程也是坚定法治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信、讲好中国法治故事的有效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子命题,总结这段历程对我们坚定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党领导百年法治探索实践的几点启示

1949年2月22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废除国民党的六法全书与确定解放区的司法原则的指示》,明确废止了国民党“六法全书”的法律效力,宣告开始建立保护人民的司法制度。后来又把这一点写进了起到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之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十七条规定:“废除国民党反动政府一切压迫人民的法律、法令和司法制度,制定保护人民的法律、法令,建立人民司法制度。”从那时起,中国共产党要带领人民把旧的法统通通打碎,建立人民的法制,因为旧的法律是代表反动统治者的意志的,是剥削人民的。要建立人民的法制,可以参考的就只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建设的成功经验,所以说建国之前党领导的法制建设,特别是根据地的法制建设对于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法制建设来说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回首百年,我们党从运用法制的力量去维护工人阶级的权利、去维护革命政权和稳定根据地的社会秩序到当前法治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发挥着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法治已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这段历程凝结着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百年法治历程为今天和未来中国之法治建设提供了许多宝贵经验和启示。

(一)坚持党对法治的坚强领导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从此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党在刚刚成立的时候,就开始意识到我们要用法律的力量去维护工人阶级的权利,特别是发布的《劳动法大纲》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劳动立法纲领,成为后期革命根据地劳动立法的渊源和萌芽。一百年来,法治建设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法治参与到治国理政的实践范围不断扩大,十八大以后,法治逐步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贯穿“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各个治理领域,覆盖国家治理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在更多领域、更广范围推动法治中国建设不断发展。我国逐步实现了从“法制”目标到“法治”目标的转变、从“法律体系”到“法治体系”的转变、从“依法治国”到“全面依法治国”的转变,正在完成从“法律之治”到“良法善治”的转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必然能够实现从几千年的“人治”传统思想到现代“法治”观念的转变。一百年来,法治建设最主要的成就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其他所有法治建设带来的成就,同时也是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开辟的这样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独特优势和强大生命力的体现。

一百年的法治历程是中国共产党追求公平正义的真实写照,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法治建设的巨大成就,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法治的奠基,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段历程体现出我国法治的每一次飞跃都是在党在设计、推动和引领下实现的,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法治建设最宝贵的经验。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法治建设学说

党领导的法治建设之所以不同于旧中国的以法治民和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其根本就在于党一直坚持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这一正确的法治观,这是我国法治建设的前提和起点。列宁对此精准地概括出“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因此以法律为前提的法治也不是价值中立的治理方式,而是有着鲜明的阶级属性的。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理解了这一点也就理解了我们党在法治建设中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依据和使命责任。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积极制定维护工人权益的法律法规,如《八小时工作制案》《罢工援助案》《省港罢工工人代表大会组织法》等维护广大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权益的决议案和暂行条例。建立革命根据地以后,党领导制定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制定的第一部人民民主性质的根本大法,在我国宪政运动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此外,各革命根据地还制定了包括组织法、选举法、行政法、刑事法规、婚姻法、反革命条例在内的各种法律法规和条例,开始形成初步的革命法律体系,维护了人民权益。在司法实践方面,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陇东分庭庭长马锡五创立了“马锡五审判方式”。马锡五以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就地审判、不拘形式这样一种深入群众的审判方式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法院在审判过程中坚持群众路线具有示范作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法制建设已经具有鲜明的人民性特色,充分说明我们党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当前,党领导的法治建设更是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立法、司法、执法中都体现着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更加注重法治,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人民的宪法在1954年诞生,这部宪法是由毛泽东亲自主持起草的。1954年6月,宪法草案由宪法起草委员会通过后,党中央还组织了长达三个月的全民讨论,据统计约有1亿5 000万人参与了讨论,提出的意见有138万多条,在1954年9月的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一致通过。这部宪法是党领导制定的,是一部真正的人民的宪法。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立法上更加注重民主立法,回应人民需求。到2021年1月,我国共有立法274部,去年我国颁布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它是我国民事立法技术的集大成之作,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它将人格权独立成编,用六章五十一条的体量,对公民的姓名权、名称权、隐私权、信息权、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等予以了全面的规范和保护,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理念,这也使我国的人权保护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除立法外,我国在执法、司法上也更加强调执法为民、司法为民,此外还注重关注弱势群体,为低收入群体提供法律援助。

(四)坚持以立足于中国实际的法治理论为指引推动实践

党领导的法治建设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法治观的同时,也始终围绕着中国的现实国情。1956年12月29日,由毛泽东亲自审定发表的《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确立了“既不西化也不苏化”的方针,体现在法治领域就是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实际的法治道路。一代代中共领导人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法治建设的论断与复杂的中国法治建设实际相结合,从而推动了中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2020年11月16日至17日,党的历史上首次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将习近平法治思想明确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正是在正确的思想引领和接续传承下,党带领中国人民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法治成就。

猜你喜欢

历程依法治国中国共产党
百年大党壮阔历程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百年大党 壮阔历程
百年大党 壮阔历程
百年大党壮阔历程 《百色起义》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礼赞70年:从五四宪法到全面依法治国
法治中国是实现中国梦的推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