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村级集体经济巩固脱贫成果的重要作用
——以山西省静乐县杨家山村为例
2021-11-24田孔社
田孔社
(山西省政协文史馆,太原 030074)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是党中央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今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三农”工作重心要从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历史性转移,三晋大地将奏响乡村振兴进行曲。在开局之年如何做好“有效衔接”,关系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局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鉴于此,笔者深入山西省静乐县杨家山村,就如何巩固脱贫成果、让脱贫后乡亲们生活越来越美好等问题进行实地调研。调研认为,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举措,对实现乡村振兴更为重要。
一、杨家山村情概况
山西省静乐县杨家山村是一个典型的高寒山区村,位于县城北部汾河上游2公里处。全村总面积1 740亩(1.16平方千米),95 %的土地属坡梁地。耕地面积1 065亩(0.71平方千米),经济来源以种植传统农作物土豆、胡麻、玉米等小杂粮和养殖业、外出务工为主。
该村现有140户503人,常住人口418人。青年121人,老年73人,劳动力150人,特困供养户2人,无劳动能力者6人,党员24人。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有68户242人,其中因病致贫19户58人,因学致贫6户28人,因残致贫3户8人,因缺劳力致贫5户10人,因缺资金致贫18户68人,因缺技术致贫15户65人,劳动力不足2户3人。
长久以来,贫困问题是杨家山村难以跨越的一道鸿沟。经历了8年的脱贫攻坚,截至2020年12月31日,初步统计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总收入59万元,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的2 400元提高到7 892元。“两不愁三保障”已经实现,突出问题彻底解决,村级公共基础设施实现全覆盖,整村实现脱贫摘帽。
二、杨家山村级集体经济在脱贫攻坚中的显著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2014年以来,杨家山村两委面对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土地贫瘠等情况,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市县关于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决策部署,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聚力“六个精准”,抓党建聚合力、建产业促增收,探索“党建+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贫困户”发展模式,实现扶贫方式由“输血”向“造血”、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的重大转变,全村村级集体经济得到发展,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实现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筑牢脱贫攻坚“战斗堡垒”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杨家山村党支部坚持把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作为推动脱贫攻坚工作的根本遵循,强化担当、主动作为,立足抓党建、促发展,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大力实施内源扶贫,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动能,打造一支热爱农业、甘于奉献的本土扶贫工作队,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特色产业带动增产增收
2018年初,杨家山村成立了村集体种植合作社,根据自愿形式,将农民土地租赁给村集体合作社经营,既增加了贫困户的收入,又避免了土地撂荒,三年累计投入47.3万元扶贫资金,培育建设特色红皮土豆种植基地430亩(约0.29平方千米)。2019年春耕生产时,为鼓励全村老百姓勤劳致富,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对全村积极种植土豆的农户进行奖励,免费提供种子、化肥,户均补助285元,激发了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2020年村集体合作社在确保原种植面积不减少的基础上,调整种植结构,种植高粱、玉米、荞麦、莜麦、豆类和胡麻共计250亩(约0.17平方千米)。初步统计,每年村集体农业经营性收入50多万元,68户贫困户人均增收2 960元,打响了“杨家山特色红皮土豆”的品牌。
(三)光伏产业夯实稳定脱贫基础
2018年以来,杨家山村发展村级光伏产业收益41万元,村两委按照“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分配理念,拟定收益分配方案,并经村民代表和贫困群众会议评议公示,巩固贫困人口增收。特别是2020年初受疫情影响,村两委研究设立村级抗疫、护林、防火等公益岗位,重点将村级光伏收益补助到参加公益岗位的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之中,提高贫困人口收益,脱贫户户均增收3 000元。同时,按照“一户一策”,实施“短平快”的养殖发展项目,大力发展羊、猪、驴、鸡等畜牧养殖产业,户均年收入增加800元。
三、杨家山村发展集体经济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从调查情况看,杨家山村把加强党的基层建设,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脱贫致富的“金钥匙”,初步形成了以特色红皮土豆和小杂粮为支撑的特色种植产业。但笔者在调研中发现,村级集体经济在发展中还存在基础尚不牢固等一些突出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经济产业发展结构单一
杨家山村属于典型的农业村,地理属于典型的丘陵地貌,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资源匮乏;农业产业发展结构单一,特色产业尚未形成规模,发展不稳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水平低,产业链条短,销售渠道不畅,市场竞争力弱,管理成本高。
(二)发展集体经济意识偏弱
村两委干部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文化程度偏低,普遍缺乏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和特色产业发展能力,主动发展的积极性不强,在市场经营管理方面更是“门外汉”,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三)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弱
基层党组织创造力和战斗力不强。年轻党员外出打工,留守村里的党员大多数年龄偏大,思想观念僵化,不懂经济,难以适应产业发展需要;大多数农民还沿袭传统的农作方式,靠天吃饭,农牧业生产落后,附加值较低,长远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少;建档立卡贫困户刚脱贫的“边缘人群”多,存在返贫风险等问题。
四、对策建议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基层党组织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来抓,着力破解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难题。”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坚定发展信心
村级集体经济是确保农村经济发展的坚强后盾,是确保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事关农村基层组织稳固,事关巩固脱贫富民成果,事关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在“十四五”时期,应大力发扬脱贫攻坚精神,抓实抓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各项工作,不断增强农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强化责任落实,激活发展动力源
坚持问题导向,转变思想观念,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构建农业新的经营体系;整合农村土地资源,做好农村土地流转;挖掘农村三资潜力,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提升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
(三)特色产业引领,保障成果巩固
产业是实现巩固脱贫成果的根本之策,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积极培育附加值高的特色农业产业,特别是动植物生长在近乎天然的状态,农产品属于绿色产品或有机产品,要提升农产品品质和深加工能力,打造特色品牌,增强增收致富后劲。
(四)加强组织建设,增强发展凝聚力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支部。”要充分发挥农村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作为抓基层强基础的重要举措;要优化村班子成员年龄结构,激发干部内生动力,在公务员考录、乡镇干部聘用等方面大胆提拔任用政治素质好、带动能力强、群众认可度高的优秀农村干部,激励农村党支部带领群众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增强发展凝聚力。
结 语
总之,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任务是艰巨的。站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之年,加快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关系到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关系到乡村振兴重要战略实施,更是强农业、富农民、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有力举措,需要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更需要广大农民群众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