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劳动精神引领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路径探析
2021-11-24李斌周萍苏欣
李 斌 周 萍 苏 欣
(沈阳大学,沈阳 110044)
劳动精神是指在劳动实践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劳动观念、劳动价值、劳动状态等一系列精神品质的有机集合。劳动精神可以强化大学生的劳动意识,锤炼大学生的劳动意志。在创新创业活动期间,大学生可以通过知行合一的劳动实践,确立自身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掌握科学的劳动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技能和创新创业竞争力,以适应“两个大局”形势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需要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发展需求。
一、劳动精神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重大引领作用
党的十九大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和我国高等教育“双创型”人才培养的快速推进,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积极投身于劳动实践的创新创业活动中。劳动实践是人的本质活动,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在劳动过程中凝结形成的劳动精神,内含着劳动意志、劳动态度、劳动价值等诸多精神品质,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超然地位和引领作用。
劳动精神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活动中的劳动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大学生真正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广阔实践中积蓄劳动经验,为就业奠定基础。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使得大学毕业生人数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但同时,当前经济新常态带来的产业升级换代与高质量发展业已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由此导致目前人才供需矛盾不断凸显,创新型人才缺失严重。为此,高等院校有必要通过开展各种创新创业活动,大力弘扬劳动精神,让广大青年大学生深刻理解劳动本质,体会劳动价值,科学把握劳动方式,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潜质,进而锻炼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劳动实践技能和劳动综合素质。
劳动精神有助于磨炼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奋斗情怀,培养大学生砥砺前行的创新创造品质,使大学生秉持正确的劳动态度,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成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新阶段,全面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一批又一批应用型的创新人才。高等教育转型发展要以“双创”人才培养目标为基准,对应社会需求,及时调整教育内容和教学模式,以劳动教育夯实劳动精神,塑造大学生劳动光荣、劳动崇高的价值理念,让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活动中培养热爱劳动的好习惯,锻炼大学生坚强的劳动意志,使其能够在创新创业的劳动实践中不断增长艰苦奋斗的劳动品质和才干视野,真正成人成才,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实用型、专业型人才。
劳动精神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内在需求动力,促进大学生以坚定的劳动信念、娴熟的劳动技能和严谨的劳动纪律,积极开展知行合一的创新创业活动。创新创业是一种具有创造性、体验性、内源性的活动,而劳动精神能够“使劳动成为理解人类、解释社会、把握未来的基本方式和总钥匙”,它在创新创业活动中能够激发人的劳动意识、引导人的劳动价值、挖掘人的劳动潜能、满足人自身创造活动本能的需要。也就是说,劳动精神通过创新创业过程中的劳动实践,更好地引领大学生理解劳动的创造价值,增加职业体验,积累实践经验,提升就业能力,从而拓展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路径,帮助大学生在就学期间不断夯实创新创业的市场竞争力、社会适应力、心理承受力。
二、劳动精神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活动面临的困境
劳动精神是“劳动者在劳动中展现的精神状态、精神面貌、精神品质”。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有机引入劳动精神,进而显性或者隐性地形成一种蓬勃的文化力量,使之充分发挥引领功效和支撑作用,可以推动大学生不断提升全面发展的劳动技能,强劲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当前,各高校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在二者有效融合的机制体制、契合途径、实施平台等方面依旧存在不足,亟待予以改进创新。
(1)高校关联劳动精神和创新创业活动的链接机制体系不完善。目前,各高校虽然都设置了相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劳动教育、社会实践等课程,在校园文化建设、高校团建创新、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等一系列活动中,也有意识地主动倡导劳动精神引导与支撑,但是在课堂内外教学衔接、宣传教育平台构筑、劳动实践机制建设和创新创业开展方式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欠缺,二者之间相互联系嵌入的链条性、系统性不足,难以相互交叉,有效融合,致使效果不佳,劳动精神对创新创业活动的引领难以发挥实质性成效。
(2)高校专职于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教师人数较少,劳动精神在宣传、培养、践行、引领等方面的力量相对薄弱。大部分高校没有专门从事劳动教育和“双创”课程教学的师资队伍,这类课程都是由辅导员、各学院党支部书记、公共课教师、团委行政工作人员来承担,这些人缺乏专业的知识技能和教学方法,也没有在企业任职经验,对于大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示范指导作用有限,导致劳动教育、劳动精神和劳动技能的养成训练缺少专业指导和专门培育,泛泛而谈,直接制约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中劳动素质和全面技能的提升。
(3)高校以劳动精神引领创新创业活动的实践培训平台紧缺,致使劳动精神的宣传培育缺少可供展示的场所。许多高校因为创新创业中资金设备、人员技术、场地管理等因素限制,在劳动意识强化、劳动思维培育、劳动精神宣传、劳动行为训练方面实践操作不足,特别是大部分创新创业活动还处于训练项目范畴,难以真正投入社会、企业与现实生活中,于是劳动精神的引领作用大打折扣,劳动教育的效果不佳。
三、拓展劳动精神引领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现实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应当说,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大力弘扬劳动精神,以劳动精神引领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必须全面整合优质校企资源,集中校内外各种力量,营造良好的劳动创业氛围,以确保劳动精神在引领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中产生实效结果。
第一,高度重视高校劳动教育,建立健全劳动精神全面融入高校创新创业培养体系的机制体制,形成大学生劳动精神培养的立体化运作模式。在教学中,完善多层次、多类别的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根据学生需要丰富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在实践中,全面完善劳动精神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引领的机制体制和操作平台,实现劳动精神育人的制度化、常态化、系统化发展态势。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高度重视劳动精神培育,使劳动精神融入学生心灵血脉里,践行于日常言行中。
第二,广泛利用现代传媒手段,采取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形式,建构劳动精神推广践行平台。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全过程中,充分利用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农村社区等场所,设计多元化、多节点的劳动精神宣传培育活动,努力营造大学生热爱劳动、主动劳动、自愿劳动、立志劳动的良好氛围,使他们在创新创业的劳动实践中,勤于学习、敏于求知,努力锻炼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能力,学会社会责任担当,做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实干者、奋斗者。
第三,培养既具有扎实劳动教育理论知识,又懂得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实践经验的专职师资队伍。一是选派那些政治坚定、能力卓越、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高素质教师承担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工作,积极开展优秀教学团队建设;二是加大师资培养力度,鼓励高校专职教师通过校际交流和校企合作,进行挂职锻炼和兼职训练,提高“双创”教师的劳动素质能力;三是邀请企事业单位优秀工作者担任高校“双创”导师,组建高素质、高技能的指导团队,全程跟踪指导大学生的劳动实践活动和创新创业培训。
第四,整合资源,完善劳动精神引领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服务保障机制,形成管理链条,在组织运行、体制保障、考核监督等各个环节形成有机循环体系。整合政府机构、高校、企事业单位、行业社团等多元系统资源,宣传引导、帮助支持劳动精神弘扬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开展,在资金供给、基地建设、技术开发、设备安排、服务管理等方面提供全面支持与坚实保障,形成多方协同互助的综合配套保障体系,同心协力构建劳动精神引领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系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