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党的领导与治理现代化研究
2021-11-24中共海门市委党校袁谅
文/中共海门市委党校 袁谅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党的领导地位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昭示着党的领导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内在逻辑与统一关系。十九届四中全会把巩固制度优势、推行治理现代化作为一个极其重要的战略任务,尤其将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摆在首位,强调“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这标志着我们党在新时期对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内在机理的认知、对治理现代化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拓宽到一个新的视野、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作出的《决定》,把党的领导这个最本质的特征摆在首位,紧扣国家治理的要害,对于毫不犹豫坚持巩固、与时俱进完善发展我国国家治理,将制度优势提升为治理效能,牢固党的执政根基,力保党和国家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拥有既重大又深远的意蕴。
一、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加强党的领导
(一)党的领导是党的伟大事业最本质的特征,党的领导是国家治理的根本和核心。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确立党的领导是党的伟大事业最本质属性,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色认知的升华,也进一步表明了党的领导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密不可分的内部联系。70多年的奋斗之路有力验证了,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就没法完成从站到富到强的历史性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没法完成自创建发展到完备的巨大转变,中国人民也没法完成自温饱不及到小康富庶的巨大转变。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统领一切,包含党领导巩固制度优势、实现治理现代化这一过程。无论是巩固制度优势,还是实现治理现代化,中国共产党是根本主体,在治理主体中处于核心位置。新时期党面临史无前例的历史际遇,应对巨大紧要的时代课题,务必紧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最根本特质,进一步提升党在新时期把方向、谋全局、出战略、定政策、推改革的实力,真正为巩固制度优势、实现治理现代化的航船定好向、掌好舵。
(二)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强化党的领导是巩固制度优势、实现治理现代化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国家治理体系的大棋局中,党中央是坐镇中军帐的‘帅’,车马炮各展其长,一盘棋大局分明。”这一重要判断阐述了党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当中的核心地位与关键作用,着力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内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率领全国人民艰苦卓绝换来的历史性成就。新中国70多年的风雨历程,创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逐步迈向成型和完备。时间和实践都验证了,这一制度优势显著、特色鲜明。习近平总书记说:“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巩固制度优势、推行治理现代化,必需深刻领会到领导制度体系的关键性、全局性、稳固性和长远性,毫不犹豫地稳固好党的领导,发挥好党统领全局的核心之效,加强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升科学、民主、依法的执政水准,将党的领导贯穿到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各环各节,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人类社会探寻更佳治理制度提供中国方案。
(三)中国共产党是至高的政治力量,稳固党的领导是巩固制度优势、实现治理现代化的政治保证。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理论观点,高度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领导地位和核心作用,有力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是能够担当率领中国人民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职责的唯一选择。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成为最高政治力量,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决定的,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作用赢得的,是由中国共产党敢于自我革新的品质练就的。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能够大获全胜的法宝是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决定了党和国家的命脉,也维系了举国上下的幸福。当代中国,无论是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还是中国共产党的刚强有力,没有任何一个政党能够企及。中国共产党具备了成为中国至高政治领导力量的优良资质。人民的幸福、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前途、文明的赓续,厚望于中国共产党竭力发挥最高政治领导作用。
二、加强党的领导要尊崇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原则和方向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根据国家发展的根本规律展开国家治理建设,党的领导贯穿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全进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新时期改革的总目标,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重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重要创新,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发展国家治理有了新的认识。不坚定严格执行法治的决心,不具备完整的法律法规系统,不具有厉行法治的实力和水准,怎么称得上“现代化国家”。治理现代化,最重要的是形成一个完整、成熟、定型的治理体系,通过制度体系的高效率运转,实现国家与社会的治理,归根到底便是把治理进程规范化和法治化。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以巩固制度优势、推进治理现代化为关键,把制度建设作为主线,强调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给新时期的改革构建了更为分明的顶层框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围绕新时期改革进行布局时,明确了“六个紧紧围绕”,而最后第六个就是紧紧围绕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也就是把党的建设纳入国家治理的大框架之中。全会概括了我国制度和治理体系具备许多领域的显著特色时,将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摆在第一位;全会报告在回答“完善和发展什么”时,将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摆在第一点。特别指出了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以及改进党领导各项事业的具体制度,筑牢治国理政的机构职能体系以及把党的领导贯穿到所有治国理政机构履职担责的全进程,推动各方面协调行动、增强合力。全会部署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既适应新时期变化、适应主要矛盾变化、适应复兴实践要求,又将党的领导嵌入国家治理的体系当中。
(二)党的领导科学化要根据政党发展的根本规律展开党的建设,推行国家治理现代化也为增强党的领导创造科学化的基础。党的领导科学化是政党发展的自身要求,新中国70年的发展史是中国治理迈向现代化的历史,也是党的领导不断完善的过程。我们是一党长期执政,最大挑战就是对权力的有效监督。邓小平同志指出:“没有党规党法,国法就很难保障。”历经长久摸索探寻,党已然构建了一个脉络分明、厉行管用的党内监督体系,总结形成了一整套关于党的领导基本表述和制度规范,力保党内治理循规蹈矩章法分明。自党的十八大始,“五位一体”整体设计、“四个全面”和谐推行,巩固制度优势、推行治理现代化水准明显提升,这为党的领导现代化提供了有力保证。为了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一项长期制度,成为强化党建的永久课题和所有党员干部的终生课题,建立长效机制,始终不渝涵养党员干部忠诚于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性,为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和领导提供力量源泉。
(三)党的领导科学化水平与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应相互契合,加强党的领导要遵循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向。1962年1月,毛泽东指出“党是领导一切的”,他认为中央制定了总路线,这是管总的,但仅仅有总路线还远远不够,还必须在总路线指引下,结合工、农、商、学、兵、政、党方方面面制订出一全套适用的详细路线方针政策。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党永远处于统帅的地位,增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支持人大、政府、政协等其他领导班子尊法依章履职发挥作用,这两者是统一并行的。因此,党的领导科学化程度的高低同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准的高低是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的。加强党的领导必须根据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向。现代化作为人类社会从现实向理想演进的变迁进程,依照历史发展客观规律是实现目标的内在规定。党的领导如何通过法治程序和法治轨道进入国家治理体系,如何通过制度规范和民主要求进入社会领域,这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把党的领导嵌入国家治理的过程当中,而不是把国家治理体系嵌入党的领导体系当中。党统揽全局不是包揽一切,党协调各方是团结各方力量。
三、推行国家治理现代化须提升党的领导能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历史的波澜曲折中成型,在遭遇险阻与迎刃而解的过程当中成长与完善。无论是其成型还是完善,中国共产党自始至终都担当着把全局调各方的领导职责。正因为党始终担当着领导职责,打铁必须自身硬,党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而言至为重要。新时期,如何巩固好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在科学、民主、法治三个维度提升治国理政的水准,回答好这一重大的命题尤为重要。
(一)提高党的科学执政的水平。科学执政,意味着要遵循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治国理政的客观规律,意味着要吸纳和借鉴世界各国在治国理政中一切合理的科学成分,意味着必须通过科学的理论实践的指引,逐渐建设科学的制度体系,把科学的执政理念、执政方式、执政方法应用到执政的实践中去。
(二)提高党的民主执政的水平。民主执政,意味着坚持为了人民执政依靠人民执政,确保人民当家作主,巩固好人民民主专政,巩固好民主集中制,依靠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意味着广泛凝聚最广大的民众,高度信任牢牢依托广泛民众,一心一意为广大民众谋福祉。意味着党经过治国理政活动,聚焦回应广大民众的期盼和利益,并且竭力达成广大民众的期盼和利益。意味着党率领人民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尤其在治国理政活动中带头厉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为广大民众治好国、理好政。
(三)提高党的依法执政的水平。依法执政,意味着创设完善的法治体系,达成建立法治中国的目的。意味着党要率领人民立法,凭借立法让人民的意志成为国家的意志,让“为广大民众谋福祉”的党的方针政策成为法律法规。意味着党要带头遵法守法,尊崇宪法与法律的权威,保障宪法与法律的厉行,持续推行国家各个领域建设的法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