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航空航天企业管理模式研究
2021-11-24吴金龙李文峰吴伟
吴金龙,李文峰,吴伟
(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10)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风雨兼程,随着国家的发展,航空航天业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我国的货物运输、交通运输甚至国防安全都离不开航空航天业的帮助。未来,航空航天业必将承担更艰巨的任务,为我国的建设做出伟大贡献。责任越大,所需要的能力也就更大,航空航天业在各方面占有的权重都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军事方面,如果想要航天发展取得较高成就,就必须打破原有管理局面。能否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跻身世界航天强国前列,直接影响着我国安全的发展。因此,如何在新形势下研发出航空航天企业的新管理方式,是当前航空航天业迫切需要解决的事情。
一、传统管理模式的不足
(一)管理粗糙
我国大多数系统设计管理粗糙,责任不清,仍停留在大范围的概念当中,缺乏规范的流程和方案,还需要继续细化对产物和团队的管理。工人们只依靠经验和常见手段,死板地做他们的工作,创造力较弱,在执行任务过程中责任感薄弱,当需要解决问题时,甚至会因为责任而产生冲突,没有为安全职能的实行提供支持和技术,缺乏系统组织的经验和能力,可能出现工作导致的失误,留下巨大隐患。
(二)体系混乱繁杂
航天系统由多个单位介入运行,指挥链长,要求较高。为方便控制,各不同部门又根据各自的相关情况进行了不同层次、岗位、范围和方向的管理,不同的部门都有着不同的管理制度、规范和要求,制度过多过杂,难以形成真正的体系,导致管理模式出现了一些问题。
(三)效率低下
受传统航天管理形态的影响,很大一部分工作仍然取决于人们当前工作的工作经验,工作经验影响着工作质量。制度条件关系到工作的贯彻,大多数职工都是以自己的专业阅历为基础理解工作需求的,工人很难记住系统的全部要求,需要长期培训才能理解。新人必须亲身投入工作才算真正的培养,培养新人成本较高,培养过程中若是出现工作错误等,则会对单位产生重大影响,造成巨大损失。
二、新形势下的航空航天企业管理机制
(一)细化管理措施
航空航天是一个繁杂的体系项目,各个人员之间需要顺畅地进行合作和沟通。要达到管控目的,我们就必须接触到产品,对整个体系结构的过程、团队和技术进行控制。必须在产品方向上加以界定,确定产品能否被纳入各级及格表里,元件是否由产品质量过关的企业提供。在确定产品支持、生产链与下一阶段评审的关系时,要充分考虑进度、可靠性和经济中的重点隐患点,识别产品设计过程中的重要工作点,如研发情况、国家管理、产品可靠性、隐患检测与管控,这一过程需要与理论相结合,确保良好的过程管理。
以打造科学化、标准化的科研生产工艺为例。科研生产过程可以分为研发过程和制造过程,其中制造过程又可以从产品和流程的两方面进行解析、提取和整理,生产过程和产品生产后的责任关系说明了各部门的联系。要合理运用这一过程中的相关体系和理论,改善分布式系统的弊端,高效处理理论运用不严格、理论流传负担沉重等问题。第一级任务包括强化组织结构和技能配置,组织创建以两位领导人(最高领导人和主要研发者)为中心的模范团队。第二级任务包括制定一个分工严明的制度,两个通用模型和一个单位总产值,建立“垂直到底,水平到边”全面的供货体系。良好的管理提供了一个合理和实际的方式,整合所有航空航天行业协会的就业机会,能够有效地将个体利益转化为团队利益,使管理和工作质量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完善管理体制
系统的开发是航空航天业管理的重要工作。要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促进航空公司管理制度标准化,降低行政成本,推动企业秩序健康可持续化发展。管理系统应能支撑各类型工作,增加企业凝聚力、责任心、结构性等,确保信息交流顺畅,避免工作反复、交错、紧凑以及岗位缺失等,建立精简有效的限制机制,增强管理体制的作用。
要在充分研究相关公司章法系统的基础上,详细研究适合航空公司的管理系统条件,就航空公司的发展思路,设立相应的机构和分支。要创建管理系统,就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制度。制度的制定要尽可能地约束各部门,建立处理疑问、分歧的管理体制,特别是为了解决系统的合理性、作用性和结构性等问题。在设计系统的同时,还要对其维持更正换新。新系统的开发应主要由本单位下达命令,并经主管部门批准,由体系管理委员会根据公司的要求和公司的现状进行设计,确保各部门拥有各自的系统和标准。
(三)加强社会资源的利用
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也在不断提高,航空航天业也因此获得了资源环境的提升。在世界航空航天技术持续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发展重点产业,研发新的核心技术,为航空航天的发展创造更为优质的环境。合理利用资源是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中心,资源的有效配置、军民一家亲的推动和商用航天器的研制是推动航空事业进步的重要路径。要从根本上促成军民融合,提升航空航天企业在新国际局势下的生存能力,保证航空运输的不断进步。坚守国家兴盛和平安的大局,对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提供实质性的支持。将高技术产品转化为民用产品是推动军民融合的重要举措,对中国国防构建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尽力用好社会资源,购买需求物质,如饮食、住房、水、电、保温制品等,管理好这些非必要项目的材料供应方。在信息交换、计算机、信息资源、网络等非传统航空航天领域等方面加强技术交流,产生有力协作,促进军民交融,优化现有的空域加密系统,引进合适的加密系统,建立动静管理专家小组,建立快速反应的专家团队,控制民用市场的发展,改进航空技术转化为民用产品的措施,审查和改进军民融合的共同标准。理解军民融合的深度融合和稳定融合,发展商业航天工业,征服新兴市场和能源生产,大力展开航天飞行器建设。多年来,商用航空进展迅速,占全球航空经济的八成,并且逐年增长,而国家航天器在商业航空中作为非营利性资本而存在。航天器的商业化管理应尊重市场规则,要对技术和产品路线制定把控,建立更灵动的制度,利用商业机制提高新研发效能和收益,提高利用率。
(四)增强信息化管理体系
信息资源的迅速发展促使航空公司加快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以便建立资源管理系统实现不同类型的信息整合,包括内外资源合并、综合行政决策整合等,提升公司治理制度的改革,促进贸易流程的重建。这样不但可以完成信息的实时分享和刷新,而且还可以从源头控制人工、物资的使用情况。
要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控制科技产出,打造科技管束的信息交流渠道。要增强对单个样板项目的管理,同时要切实加大公司对多样板项目的中心控制力度,做到信息一目了然。在行政实践中,有效地整合可利用的资源,确保各类科研生产平稳运行。结合对表层知识的理解,通过各种方法把信息整合到研发和管理中,为员工提供计划和方案,收集外部资源的知识缺口,规整前线员工的工作,整合科研人员的深层知识、经验,对其进行解析和提炼,形成有效经验并传授给同业者。
三、结语
未来,航空航天企业在迈向世界一流企业的路上仍需面对许多未知的挑战,原有的领导方式并不能应对新的局面,新的管理系统能帮助我们有效提升企业管理控制效果,加强资源开发和数据开发,管理制度的建设和实施能够使航天事业能得到持续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