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民营企业内控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2021-11-24周春利
周春利
(中兴财光华会计师事务所〔北京〕,北京 100096)
一、引言
近年来,内部控制已经成为中小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核心环节,政府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内控政策,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开展内控管理。本文从中小民营企业建立和完善内控管理制度中应遵循的原则、现状以及完善策略三部分展开研究,以期为中小民营企业建立健全内控管理制度提供借鉴。
二、中小民营企业建立和完善内控管理制度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是遵守法律原则。民营企业在我国市场经济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企业在制定和完善内控管理制度时必须遵守国家出台的相关法规政策。所以,民营企业需要深入解读和学习国家新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尤其是经济层面的有关法规,在此基础上结合企业实际发展需求制定契合度较高的内控管理制度,为内控管理的贯彻落实夯实制度保障。二是成本效益性原则。在实施内控管理中,民营企业需要耗费大量的成本,遵守成本效益性原则是保证企业在内控制度完善过程中获取更大化经济效益的前提条件[1]。因此,为了确保企业经济效益不受损,民营企业在制定和完善内控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就要重点关注财务管理审核、重点项目投资、生产成本等内容,进而不断提升内控效果。三是时效性原则。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民营企业发展所处的市场环境的多变性不断凸显,坚持时效性原则是民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提升整体经营管理水平,保证企业利益不受损的必然要求,是内控管理制度和企业经营管理相匹配的重要保障。
三、中小民营企业内控管理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控管理制度不完善
在我国,民营企业整体起步时间较晚,规模小、资金不足、管理人才供不应求等是大部分民营企业存在的问题,导致企业在长期的经营管理过程中更加侧重于市场规模扩张、经济利益获取,忽视了内控制度建设的重要性。部分民营企业缺乏专业管理人员,管理者一般从业务部门层层晋升而来,其本身具备的管理经验和管理能力都存在明显不足。在实际工作中以主观经验为主,对制度建设的认知不足,导致内控管理混乱,进而对企业提升整体内控管理水平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2]。
(二)内控组织机构设立不科学
部分民营企业忽视了内控管理,导致其在设置内部组织机构中违背了互相协作、互相监督原则。部分民营企业在设置内部组织机构中违背了权利分配原则,各组织机构之间工作内容出现重叠,一旦内控实施中出现问题,企业无法及时找出有关负责人或负责机构,不利于针对性解决措施的有效落实。现阶段,部分民营企业在内部设立了较为完善的董事会和监事会,但没有赋予其充足的权利,弱化了董事会和监事会的监督职能,不利于企业提升内控管理水平。
(三)经营风险管控不到位
民营企业内部管理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存在密切联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民营企业发展所处的市场环境也趋于复杂和多变,与之而来的经营风险也在不断加大,给民营企业完善内控管理制度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大部分企业缺乏风险防控意识与能力,导致企业建立的内控管理制度存在较大的缺陷与漏洞,阻碍着内控管理工作的全面有序开展。现阶段,部分民营企业忽视了经营风险防控工作开展的必要性,在制定风险管理规划及具体实施中违背了全面性原则,对企业可持续发展造成较大威胁。
(四)内控监管体系不健全
监督管理是民营企业内控管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在民营企业整体管理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完善的监督机构以及监督工作的有效开展能够保证企业各项信息数据的准确性,有利于企业提升资金管理水平、加强经营风险防控等。目前,部分民营企业对监管工作开展的重视度不足,尚未针对内控管理建立完善的内控监管体系,导致企业无法对各项内控活动以及经营管理活动实施全过程监管,使内控管理趋于形式化,不利于内控管理制度的优化和调整。
四、中小民营企业内控管理制度建立与完善策略
(一)完善内控管理制度
完善的内控管理制度能为民营企业内控活动的有序开展提供制度保障,能够有效规范和指导内控活动的开展。一是民营企业要不断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尤其是外部市场环境变化,有针对性地进行组织管理机构的优化与调整,在内控制度中明确规定各组织机构的职责权限,便于内控活动的有效开展。民营企业应对具体的经济项目实行有效监管,规范工作人员的行为,严格按照内控制度中明确界定的权责义务,在企业内部形成相互监督、通力协作的工作氛围,有效规避各中不规范行为。二是落实预算管理,提升内控效率和质量。预算管理是内部控制的重要举措之一,民营企业要在预算管理实施过程中及时根据企业发展内外部环境变化针对性地调整预算指标,最大化发挥优化资源配置、加强成本管控等预算管理作用。三是营造良好的内控实施环境。民营企业管理人员要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拓展自身内控理论储备和技能,正确认识内控管理对企业经营管理的积极作用,重视内控工作的开展。
(二)科学合理地设立组织机构
遵循权力制衡性原则是民营企业科学设立内控组织机构、提升内控效率的基础条件。民营企业在设立内控组织机构中要遵循《公司法》中的相关规定,重视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等各层级机构设置以及职责权限界定,保证其能够有效地履行监管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职能。同时,民营企业管理人员应树立民主管理理念,综合多方面信息数据以提升决策的客观性、公正性和真实性,保证企业利益不受损的同时维护好员工的利益。
(三)加强经营风险管控
加强经营风险管控是民营企业在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实现可持续发展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一是建立健全风险识别机制、风险评估机制和沟通反馈机制。民营企业应定期就所处的内外部发展环境展开分析,识别企业发展中面临的各类风险,合理预测未来发展中可能面临的风险,提前制定解决措施。建立完善的反馈机制是为了保证企业员工及时向风险管理部门反馈经营管理环节中识别的风险,为风险管理部门加强风险防控提供依据,有效避免企业出现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机制有利于民营企业及时掌握经营管理现状,客观全面地认识各类经营风险,助力管理者和决策者增强决策管理能力。二是树立系统化的风险管理理念。民营企业管理人员要树立全面系统的风险管理理念,以全面评估企业面临的风险,并站在战略全局角度开展风险管理活动。在实际工作中,管理人员要深入掌握企业实际发展现状,并对经营管理中存在的各类风险进行科学的评估,识别风险类型和严重程度,并针对性地制定风险应对策略,确保能够快速消除风险,以降低企业的损失。此外,管理人员要不断更新自身的管理理念,加强财务知识学习,能够通过解读财务现状掌握企业实际经营情况,并为内控制度的完善和优化提供参考,进而实现内控管理制度的贯彻落实。
(四)建立健全内控监督体系
一是建立完善的内审机构,由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担任内审机构管理者,保证内审部门的独立性和内审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同时,内审管理者应针对企业实际情况设立科学的审计工作岗位,明确各岗位权责,落实不相容岗位分离制,有效规避因岗位设置的合理性不足而出现舞弊等不良行为。同时,内审部门要不断优化和调整内审制度,梳理内审工作流程,规范内审人员的工作行为;二是内审部门应定期(周、月度、季度、半年)或不定期地开展内审监查工作,对具体的内控管理活动进行全过程监管,即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评价,保证内审贯彻内控管理全过程,为企业针对性地解决和应对内控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提供依据。此外,民营企业还要不断提升内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操守,树立正确的责任意识,保证内审职能作用的充分履行和体现。
五、结语
内控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有利于民营企业提升内控实施效率以及经营管理水平,对企业实现长久稳健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现阶段,民营企业在建设内控管理制度中存在一些问题,企业需要通过完善内控制度、设立科学化的内控组织机构、加强经营风险防范以及建立健全内控监管体系等有效手段,为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