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问题及对策

2021-11-24邵磊

经营者 2021年9期
关键词:管理人员管控资产

邵磊

(抚顺市文化旅游发展促进中心,辽宁 抚顺 113000)

一、引言

固定资产对事业单位的经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固定资产可以为单位开展各类运营决策提供支持;另一方面,资产也能够维持单位的正常运营。但部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利用效率不高,资产的管理模式较为陈旧,容易造成资产流失、资产贬值等不良问题,以往的单位管理制度不严格,造成大量资产挂在账面上却没有实物。部分单位内部损毁的固定资产没有及时按财政规定进行报废处理,财务人员水平参差不齐,不能及时处理固定资产物资长期挂账的问题,存在虚增固定资产的问题。国内一些事业单位没有建立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实现对固定资产的科学管控。

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问题

(一)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不健全

在事业单位运行中,固定资产的管理是整个单位的重要管理内容。部分单位内部的资产管理制度存在较多的漏洞,也有部分单位对固定资产管理重视不够,不太关注管理机制的设计,导致实际的业务工作无法顺利开展。在固定资产的管控方面,事业单位没有综合考虑本单位的具体发展状况制定与单位运营状况相匹配的管理制度,造成资产管理与管理机制脱节,影响资产管理的效果。

(二)资产贬值较为严重

按照国家规定的有关资产盘点标准对现有资产进行清查时,发现事业单位存在部分固定资产账目信息不相匹配,一些单位在开展资产盘点时所使用的盘点方法不正确等问题,很多单位对内部的资产了解不够全面,出现大量的资产贬值。此外,资产管理人员在对现有资产进行报废时,未能与财务人员及时沟通联系,造成资产报废流程不严谨,影响了资产处置过程的公开透明[1],资产处置没有严格执行审批程序,未按规定执行,导致资产流失。

(三)资产管理流程监管工作力度不足

国内一些事业单位在开展资产监管时,未能设置严格的资产管理监督机制。单位内部的资产管理人员是固定资产管理的核心组织,在某种程度上来讲,管理人员自身的专业水平会直接影响固定资产的管控和管理效率。一些资产管理流程监督的工作人员大多数身兼数职,不仅从事资产管理者,也会担任其他工作岗位,工作人员无法对不良资产的应用进行监督。在实际的资产流程监控工作中,需要对固定资产进行统计盘查,分析资产的使用状况,一些工作人员对公共资产的管理不够重视,资产管理人员缺乏职业道德,未能开展固定资产保养养护工作,造成资产大批量的损坏,给单位带来较大的损失。

三、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策略

(一)优化固定资产的管理机制

第一,在开展事业单位内部固定资产管控工作时,单位要建立完善的资产管理机制。单位的经营人员要组织内部的职工编制资产采购、资产的使用制度和资产的处置细则,单位应根据国有资产管理相关法律条文编制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在单位内部进一步增强固定资产采购配置的制度设计,结合自身的发展经营状况设计购置原则,对固定资产进行动态的监控监督。事业单位应促进当地各部门之间的联动合作,将固定资产的采购纳入单位内部的整体财政计划中。单位要借用新的工作技术建立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将固定资产的各项数据保存在系统内部,对资产的类型规模、价值等数据进行重点分析和存储,实现固定资产的科学划分。固定资产管理数据可为投资人员提供科学的投资依据,要收集单位内部的各类物业资产数据,并归类保管。

第二,事业单位要在运营中建立固定资产采购机制,优化梳理采购的管理原理、采购流程和采购方法。提高对固定资产的管控能力,在单位内部,要实现资产统一管理、统一领导,保证资产管理质量达到相应的目标。单位内部的资产管理维修、保养、报废都由单位内部专业的财务资产人员负责,单位内部的固定资产账目应由内部的财务部门统一执行,建设单位内部各类规范制度,完善管理制度。单位内部的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都在单位的统一领导下开展相应的市场管控工作,提高单位内部职工的资产管理检查。还要组建资产管理队伍,提高内部资产管控效率和管控质量[2]。

(二)形成监督机制

强化对固定资产的管控,建立内外共同监控的监督机制,规范资产管理人员的行为,监督机制的设置对固定资产采购应用处置有较大的监督作用。具体来讲,要在单位内部组建自己的监督部门,然后形成相应资产管理责任机制,明确单位内部监督部门的具体职责。当资产监督部门出现了工作失误时,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然后要对单位内部的资产进行监督。

(三)增强对流程监督的重视

在开展事业单位内部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时,要充分发挥资产管理人员的作用,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提高流程监控质量。对单位内部的资产管理人员开展管理培训和教育,提高资产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并对内部的各类固定资产进行科学划分,加强对流程制度的重视。

(四)提升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理念

在开展资产管理工作时,事业单位要提高职工现代化资产管理意识。单位内部的管理人员应该将资产的采购纳入单位工作重点内容,优化资产管理机制,制定与各类资产运营相匹配的管理措施,保证市场的管理措施落实到位,结合单位内部实际的经营状况提高单位的资产管理水平[3]。

(五)加强单位内部固定资产预算控制

为了提高事业单位内部资产管理的效率,要制定资产管理制度,在部门的预算方案中,要将固定资产预算纳入单位整体编制的预算方案中,与政府整体的采购预算相衔接,这样才能提高单位内部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单位要编制年度资产预算统计报告,对当年度的固定资产使用状况进行全面分析评价。此外,还要增强单位内部固定资产使用的科学性。在资产采购中,合理分配事业单位内部的资金,按照单位内部不同的资产配备,研究事业单位内部的资产问题和策略。

(六)提升资产的信息化水平

目前,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大多都是由人工填制资产管理台账和资产卡片及其他的相应单据。单位的资产信息化水平不高,不能满足单位的转型要求,而且一些事业单位只能提供静态数据,事业单位未能对资产的购置资产的维护维修、资产的转让出售等环节的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在资产使用中,也会产生许多的数据信息,这些数据无法汇入单位的运营系统,也不能够将不同部门的资产数据信息进行整合。单位需要加大资产管理信息的建设,设置专项资金,聘请外部的高端软件公司联合研发系统,或者购买市场上的一些成熟的资产管理信息软件。另外,还要加强后期资产管理系统的维护,使资产系统能够稳健运营,使系统运行更加平稳高效。

(七)提高资产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

资产管理机制能够显著提高事业单位资产的使用效率,但是目前有些单位内部人员的专业能力不强,工作人员的思想观念比较陈旧,职业素养不高,没有整体参与到市场的各个管理工作中,也未能参与到资产清算工作中。因此,在单位,要定期给现有的资产使用人员和资产的管理人员做相应的技术培训。可聘请外部的资产管理专家,来单位开设专题讲座,或者以案例讨论的方式强化单位职工对资产管理各类新办法、新思想、新理念的认识,利用各种培训提高职工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进而提高单位整体的资产管理水平。领导要以身作则,带头落实资产的管理方案和相应的制度,主动参与到资产管理的规范执行中来,严格遵守国家各类法律法规以及国家政府部门对国有资产管理的各项规定要求,并贯彻落实相应的政策。在资产使用时,还要加强对各工作人员的资产使用过程考核、资产使用监督,以此实现资产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

四、结语

事业单位是国内开展社会服务的重要机构,事业单位要加强内部改革,优化固定资产管理模式,提高资产管理效率,提升单位内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资产利用效率的提升会给事业单位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要提高单位社会服务水平,并增强单位内部人员的资产管控意识,优化现有资产管理制度,建立资产监督机制,对资产管理效果进行评价。

猜你喜欢

管理人员管控资产
EyeCGas OGI在泄漏管控工作中的应用
多端联动、全时管控的高速路产保通管控平台
管控老年高血压要多管齐下
轻资产型企业需自我提升
央企剥离水电资产背后
失控还是管控?
关于资产减值会计问题的探讨
把维护作为一种资产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专业化探讨
5年前的选择决定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