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缠足对女性足部形态的影响研究

2021-11-24刘雨婷蒋杨林吴慧民何标

当代体育科技 2021年35期
关键词:足弓步态年龄

刘雨婷 蒋杨林 吴慧民 何标*

(1.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安徽芜湖 241002;2.安徽师范大学安徽省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与研究中心安徽芜湖 241002)

缠足作为我国封建社会制度下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直至新中国成立,女性缠足的陋习才基本被废除。目前,史学界对缠足的起源仍是众说纷纭、尚无定论,但较为一致的看法是缠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社会对女性身心的迫害和禁锢,是封建制度下男权主义以畸形的审美观强加于女性的审美烙印,是封建社会统治者和权力阶层对社会风俗影响的集中反映[1]。缠足是采用长形布条将女子的双脚缠裹,呈现出又小又尖奇异形态,脚在四寸之内称为银莲,大于四寸称为铁莲,不足三寸的小脚则称为“三寸金莲”[2]。缠足一般始于幼年时期,因幼年时期女性的脚骨柔软、骨与骨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便于施力裹缠,减轻缠足者的痛苦,而到成年后,骨骼定型后便可解开缠裹。

1 缠足的形态特征

研究发现[3],缠足引起裹脚者足部骨头间的相互挤压,足形呈三角形,足前半部分特别小,形似锥尖,足跟部肥大,近似圆形;除大趾外,其他脚趾全裹入脚底,使跟骨的前、中部体部发育受限,导致骨骼萎缩变短、变窄。足底中间有一条横行凹陷,第五根脚趾常压于此凹陷内,导致足弓抬被高[4]。缠足后导致小腿纤细,大腿增粗,足底受力面积发生改变,缠足女性在行走的时候主要靠脚跟支撑身体重量,导致行走的过程中重心不稳,跌倒风险增加。

2 缠足对女性健康的危害

缠足主要是通过拗折足部的骨骼,使双脚除拇趾以外的其他脚趾向脚心蜷握,并将脚掌的外侧纵弓部分向里拗屈,脚后跟向前推,脚背下压,前后施力束紧等过程使之发生不可逆转的畸形病变,久而久之形成一双所谓的标准小脚[5]。缠足上面形态表现为皱缩变形状态,扭曲蜷缩在脚掌下面。侧面形态表现为中部凹陷状态,脚掌中间存在垂直缝隙。由于脚趾蜷缩,脚跟肿大及脚背突起,引起脚掌有效支撑面积降低,导致站立时只能依靠脚后跟支撑,严重影响缠足者的日常活动、心理、行动能力以及步态等,危及缠足者的身心健康。

2.1 缠足对女性日常生活及心理的影响

缠足导致双足呈现畸形形态,因缠足引起的双脚支撑面积的减少,足部以脚跟为主要受力面支撑自身重量。在行走过程中,缠足者足部接触地面,全身重量便集中于踵部,使缠足女性的平衡能力下降,跌倒风险增加,严重限制了女性的行动能力,只能依靠拐杖或扶墙或由其他人员搀扶行走。明清时期,缠足女性的活动空间和范围锐减,多数缠足女性只能被迫待在家中,以简单的家庭劳动当作生活目标。受缠足的影响,封建时期女性多体现出封闭、保守的心理特征,因缠足衍生的诸多不利因素,严重影响着缠足女性的心理塑造和积极的社会人际交往关系[6]。

2.2 缠足对运动能力和步态特征的影响

良好的肌肉力量是人体完成坐、立、行走等各种动作的保障。衰老及运动能力降低会导致平衡能力下降、身体活动能力退化以及步态异常,增大跌倒的风险[7]。由于缠足女性难以进行正常的身体活动,其肌肉力量逐渐减弱,从而导致缠足女性平衡能力下降甚至丧失。同时,老年群体慢性腰痛、膝关节疼痛等慢性疾病进一步限制了老年人的运动能力。

缠足引起女性前脚掌外侧发生不可逆的畸形病变,导致缠足女性站立及行走时身体重心主要集中在脚跟部,行走时主要依靠脚跟支撑自身体重,脚底接触地面面积减少,行走及站立过程中,双脚支撑面积的减少,增加了缠足女性的跌倒风险,缠足女性维持身体动态和静态平衡的能力降低。研究指出[8],老年人随年龄增长,步幅、步频和行走速度逐渐下降,影响行走能力,增加跌倒风险。研究证实[9],行走过程中老年人的步幅、步速是导致老年人发生跌倒危险的重要因素。缠足女性作为老年女性中的特殊群体,因缠足引起的足弓形态的改变,增加了缠足女性的跌倒风险。跌倒作为危害缠足女性健康最为常见的一种形式,一方面表现为下肢肌肉力量降低、反应时间延长和维持动态平衡的能力下降。同时,也表现出行走过程中双脚离地高度降低、步幅降低、行动缓慢,跌倒风险急剧增加。另一方面受视觉和机体本体感觉功能器官的影响,缠足女性在日常运动及正常行走过程中与未缠足女性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

与正常形态的脚相比较,缠足导致脚的长度短于正常脚,缠足引起为脚中足和前足纵弓断裂和脚趾变形,使前脚内侧部分接触面积更大。缠足引起足弓形态发生变化,降低了足弓的弹性和缓冲能力,使人体重心发生偏移。为降低因脚形态改变导致的疼痛感,缠足女性通常会降低步态速度。研究表明,因缠足导致的脚形态学变化是缠足女性行走速度减慢的最主要原因,在行走过程中,缠足女性后足承受压力明显增加,脚跟部疼痛感加重,造成行动异常,呈现出异于常人的步态特征。

2.3 缠足对女性平衡能力的影响

平衡能力是维持身体静力和动力姿势的能力,维持平衡需要感觉输入、中枢整合、运动控制3个环节的协调配合[10]。研究证实,平衡能力会呈现明显的年龄差异,年龄在21~50 岁平衡能力比较好,70 岁以上则较差。这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年龄增长与平衡能力下降之间呈现正相关。缠足女性的平衡能力更受年龄的限制。研究证实,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的韧带弹性显著减小,中老年人群的关节伸展幅度受到明显限制[7]。以上表明,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体的平衡能力逐渐变差,年龄的增长会导致女性平衡能力下降,跌倒风险增加。

缠足使跖骨和近节趾骨在形态上会产生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跖骨和近节趾骨纤细、弓弯,关节面改变,其近、远端以及跖骨体和趾骨体的上下径和横径均产生形变,足弓增高,足背向上隆起,前足跖屈明显,上述变化使女性在行走时脚部受力面过于集中,而脚部形态的变化又不足以支撑自身体重,进而导致行走时维持身体平衡的能力降低,女性行动能力受到限制[11]。

3 提高缠足女性平衡能力,预防缠足女性跌倒风险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肌肉流失越来越快,肌力下降,跌倒的风险持续上升,对于缠足女性更是如此。为了提高肌肉的力量,根据老年人群的身体健康状况,低强度的力量练习较为适宜,能够有效增加肌肉力量和肌肉质量,预防与减少跌倒发生[12]。同样,科学合理的渐进性阻力训练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老年人的肌肉力量,提高老年人的平衡能力,同时辅助其他如慢速和控制模式的运动(如太极拳等)效果会更为显著[13]。考虑到缠足女性行动等方面明显有异于常人,通过提高肌肉力量显然不能作为增强稳定性的唯一方法,改善身体平衡能力不仅要提高肌肉力量,前庭功能的改善也能够提高身体的稳定性。太极柔力球运动是一项具有一定民族特殊的新型运动项目[14],长期从事太极柔力球运动,不仅可以增强人体的身体素质,还可以提高人体的前庭功能。

下肢稳定性的提高有益于缠足女性预防跌倒。积极的身体锻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中老年女性平衡能力。研究表明,太极拳可以增进膝关节稳定性,改善膝关节的本体感觉,更好地保持重心转移和稳定[15]。多项研究表明,弹力带训练可以有效改善步态功能、增强肌肉功能[16]。同样,秧歌、健步走等运动均对老年人平衡能力均有良好的提升作用[17]。而鉴于缠足女性足部形态的特殊性及高龄特点,寻求适宜、科学的锻炼方法提高缠足女性的平衡能力,增加缠足女性的下肢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4 结语

综上所述,缠足给女性带来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不仅对缠足女性的日常生活和心理产生消极影响,同时限制了缠足女性的运动能力,改变了缠足女性的步态特征,降低了缠足女性的平衡能力。缠足女性属于老年女性的一类特殊群体,老年人群所反映出的平衡问题,在裹脚女性中更加突出。因此,提高平衡能力和肌肉功能对缠足女性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足弓步态年龄
变小的年龄
基于步态参数分析的老年跌倒人群步态特征研究
特别策划《步态分析研究综述》
斯凯奇针对足弓畸形推出“Arch Fit系列”
走路容易脚痛?谨防扁平足惹的祸
步态识人
年龄歧视
算年龄
选跑鞋,先测足弓
令人吃惊的现代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