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肥胖群体现状影响因素分析

2021-11-24陈虎赵京辉

当代体育科技 2021年35期
关键词:体质体重群体

陈虎 赵京辉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 新疆克拉玛依 834000)

肥胖是引起糖尿病、心脏病、中风和某些癌症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1]。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人群比例逐年增加。在大学校园中,肥胖人数逐渐增多。物质条件的丰富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是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显示,大学生的体质量、BMI 呈增加趋势,超重、肥胖率持续增长;男女生正常体质量人数减少,非正常人数增加,且改变的幅度较大。男生表现为向超重及肥胖发展,正常体质量人数快速下降,超重和肥胖人数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而低体重人数无增加或减少趋势;女生则表现为向低体重和超重、肥胖发展,体质量向不良方向发展,并呈现出向低体重和超重、肥胖两极分化的趋势[2,3]。食用油日摄入大于25g 及每顿吃饭时间小于5min 是大学生超重的危险因素;1~2d/周或3~4d/周食用肉类、1~2d/周食用高脂肪食品和饮用饮料是大学生超重的保护因素;肥胖学生群体和非肥胖学生群体在饮料选择上,饮料种类的选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饮时间与饮多少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4]。

我国7~17岁儿童青少年肥胖,除了受到个体体重自我认可程度、年龄阶段的显著影响外,还明显地受到人均每日食用油消费量、社区自由市场的位置及省级的媒体(电视覆盖率)、食品加工发展水平及医疗服务水平等食物和致胖环境因素的影响。食物环境与更加广泛的致胖环境的共同作用是儿童青少年肥胖的形成原因。我国31省(自治区、直辖市)儿童青少年肥胖率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特点和发展趋势方面,北方和东部地区肥胖率较高,2000—2011 年间我国儿童青少年肥胖率年均增长0.36%,长期纵向观察发现,食品加工业发展水平和医疗服务水平对儿童青少年肥胖患病率的影响较为显著。个体体重自我认可程度与儿童青少年肥胖呈正相关关系,加强个体对肥胖的危害认知具有重要意义。此外,青春期前(7~10 岁)可能是儿童青少年肥胖问题产生的高风险时期。在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下,加强营养健康教育,强调肥胖对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带来的危害具有重要意义[5]。

随着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大学生的肥胖率也在逐渐上升。研究显示,在青岛大学中,大学生肥胖发生率为5.5%,其中北方学生肥胖发生率明显高于南方,且男生发生率高于女生。此外,随着红肉摄入量的增加,肥胖发生的风险也在上升;蔬菜摄入量的增加有助于降低肥胖和体重增加的风险。研究显示,蔬菜摄入量达到757.1g/d 时,肥胖的发生风险降低40%;每天摄入3.3~10g茶能有效降低肥胖发生的风险[6]。

该文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2020级学生为研究调查对象,从入学开始进行调查研究。大部分学生对自己体重的增长具有比较深刻的感受,对于自身体重变化的时间段及增长的原因都有一定的认识。通过与学生的交流、访谈、问卷等方式,了解研究群体的现状,分析产生这类情况的原因,针对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帮助学生解决当下遇到的问题,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该文以大学生肥胖群体现状及影响因素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搜索查阅知网、相关书籍等文献资料,了解当前关于青少年肥胖问题及大中小学生肥胖问题的研究成果,了解当前学生体重变化的发展趋势及当前对国民体质测试研究成果,为该文提供理论依据。

1.2.2 问卷调查法

按照该研究的内容、目的和要求,查阅关于大学生肥胖方面较为前沿的研究及与肥胖相关的最新书籍和期刊论文后,进行总结和分析,对研究目的和内容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分析,制订了相关调查问卷,并确定了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达到要求,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参加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2020 级学生中,随机抽取体重指数BMI≥28 的大学生124 名,共发放问卷124 份,收回118 份,回收率为95.2%,有效率为98.3%,符合研究要求。

1.2.3 访谈法

针对研究的目的和内容,以走访、座谈的形式访问了校区多名相关教授及领导,针对当前高校男性大学生肥胖的现状、影响因素等征求了相关的意见和建议。对部分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学生两年的身体情况、体重变化情况以及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其他相关问题。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肥胖的测定标准与该校区肥胖学生现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于2018年8 月发布并实施的《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标准,将肥胖定义为由多因素引起,因能量摄入超过能量消耗,导致体内脂肪积累过多达到危害健康的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7]。参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BMI=体重(kg)/身高2(m2),BMI 值在18~24 时属于正常,BMI≥28 为肥胖。该研究依据此标准对肥胖大学生进行界定,即肥胖大学生的BMI指标值≥28。

该校区2020年共招收新生1200余名,通过大学生体质测试,肥胖学生(BMI≥28)人数为124 名,占比为6.2%。其中,BMI≥40 的学生5 人,BMI 最大值51.4;40>BMI≥30 的学生97 人;30>BMI≥28 的学生22 人。从该校区2020级新生体质测试BMI测试结果情况可以看出,大学生的肥胖问题日渐突出。

在124 名研究群体中,男生112 人,占90.3%,女生12人,占8.7%。问卷统计结果显示,男生的肥胖群体数量明显大于女生,该校区男生发生肥胖的趋势大于女生。

调查结果显示,调查群体中超过94.9%的学生表示自己有喜欢的室内运动或室外运动,但通过访谈了解到学生运动的频率很低,往往由于自己的懒惰或者怕受累而直接终止,学生表现出了较高的运动兴趣,但执行欲望低、执行力差;39.9%的学生表明自己参加过减重或体能训练课程或培训,部分学生出现效果较好,但反弹快的现象;还有部分学生表示自己努力锻炼,但效果微乎其微。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群体有61.02%的学生有主动参与体能或减重课程学习的意愿,16.1%的学生表明自身不会主动参与此类课程,22.88%的学生处于不确定状态。大部分学生具有改善自身超重或者肥胖问题的主动意愿。

通过问卷心理调查发现,59.32%的学生对于存在一定难度的运动持积极态度,40.68%的学生持抵触态度;53.39%的学生认为运动能使自己释放一些压力,达到愉悦自身的目的;63.83%的学生认为参加体能训练能增强自身减重的决心。

2.2 大学生肥胖的影响因素

2.2.1 生活水平和疫情影响

2020 届新生经历了新冠疫情,学生家居时间达到3~5个月不等。通过调查,53%的超重学生群体在疫情期间体重增长20%~30%。疫情期间,学生居家学习,缺乏有效锻炼是学生体重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此外,现阶段居民的生活水平逐年提升,物质生活越来越满足,在这两种条件共同作用下,研究群体体重出现了明显增长。研究发现,油炸食物、奶茶或饮料、重口味肉食是他们日常生活的偏爱,西式炸鸡、油炸食品等餐食更受他们的欢迎。研究显示,油炸食品属高脂肪食物,高脂肪不利于消化,且吸收率高。此外,脂肪属于高热能的食物,过多摄入必然导致体内热量过剩。如果不能通过增加运动来消耗体内储存的多余热量,长期就会导致肥胖[8]。饮食量和饮食种类是严重影响体重的两个因素,选择科学的食物种类及搭配有利于减少肥胖问题的产生,合理的餐食计划也有利于提升减脂减重效果,对于健康的保持有着重要的作用[9]。

2.2 学业压力

调查研究显示,大部分学生表示备战高考压力大,每日学习时间长,容易身心疲惫。家长都会做好营养丰富的食物给孩子补充营养,长期就形成了习以为常的放松压力的一种方式,饮食量越来越大,学习任务繁重,缺乏锻炼,部分学生的体重由此产生明显变化。在研究群体中,有近35%的学生表示自己的体重是高三一年产生的变化,部分学生表示自身体重在高三一年增重达到40%。体重短期变化幅度大是研究群体的一个主要特征。在大学期间,学生的体重基本未出现大幅度增重。但大学生体质测试结果显示,研究群体的学生体质测试成绩及格率不足10%。体重的迅速增加导致体能的显著下降,运动能力明显减弱[10]。体质测试结果也给这部分学生提供警示,学生控制体重以及减重意识逐渐加强。大学不同于高中的学习阶段,是学生快速成长的阶段,培养形成健康的观念,积极改善自身不健康的问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

2.3 家族遗传

遗传是指父母或亲代的特征向后代传递的现象。大学生肥胖现象的发生,与父母的遗传可能存在相关关系,父母的体质遗传给子女时,并不是由一个遗传基因,而是由多种遗传基因来决定子女的体质,父母有一人肥胖,则子女有40%肥胖的几率,如果父母双方都表现肥胖,子女可能遗传肥胖的几率升高至70%~80%。在研究群体中,约24%学生体重保持适度增长。通过正常锻炼和饮食控制,体重变化幅度很小,很难达到预期的减重效果。通过访谈了解到,这部分学生家庭成员部分存在偏体重大,且体型相似的情况,且家庭各代成员间都会出现此类情况。通过针对性的训练干预,这类学生体重减轻幅度很小,但体能提升较为明显。这部分学生减重意识比较强烈,在日常锻炼过程中愿意付出,虽然效果一般,但是学生的体能以及身体健康程度能够得到明显改善[11]。

2.4 生活方式

不良生活习惯在研究群体中尤为突出。贪吃、贪睡、懒惰等不良行为习惯是大部分人的共同特点,研究群体中47%的学生存在此类特点。食物往往能激发他们更多的兴趣。在体育课程中会经常出现学生偷懒甚至是抱团偷懒的现象,学生运动欲望不强,且身体素质偏差,容易产生损伤。部分学生意志品质力差。个人卫生问题部分学生较差,意识不强。此外,周围的生活环境、家人的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对孩子的生活行为习惯产生不良影响。

3 结语

大学生群体肥胖现象的产生由生活水平、生活方式、学业压力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

现阶段大学生肥胖群体比例较大,已经成为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大学生肥胖问题应引起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学生自己的关注。学校应制定出相应策略,帮助学生解决或减缓相关肥胖问题,学生应自觉主动地增强减重意识,提升健康意识。学校应积极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观念,开设相应的体育课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解决自身存在的肥胖问题是解决大学生肥胖问题的关键。减脂减重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应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健康管理观念,培养学生的恒心和毅力。

猜你喜欢

体质体重群体
哪些群体容易“返贫”——受灾户、遇困户、边缘户
奇妙体验之称体重
称体重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认清亏欠问题——对参与近期香港暴乱的青年群体之我见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中间群体
体重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针对产妇体质特定食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