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期望理论视角的小学班级管理研究

2021-11-24龚渲棋

现代交际 2021年1期
关键词:理论目标班级

龚渲棋

(贵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25)

人们在理解环境的条件下,需要拥有一定的价值感和目的感、幸福感,这些感觉便带来了前进的方向,方向自然导致动力产生。如果基于激励视角实现学生学习动力及成绩的提升,在班级管理中正确运用期望理论,会在很大程度上熏陶出良好的学习氛围。本文从班级管理者的视域,探究期望理论的作用机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班级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进而实现班级学生能力的综合发展。

一、期望理论的内涵界定

1.期望理论的主要内容

期望理论属于心理学、行为科学范畴,其中作为核心的理论框架为“效价—手段—期望理论”。基于该理论框架,可以将激励力量理解为期望值和效价的综合作用结果。期望理论的创始人最早可追溯到维克托·弗鲁姆,其在1964年发表的《工作与激励》一书中提及。弗鲁姆的观点在于:个体在期望某一行为能激励自身达成某个目标或者期望值时而采取的努力。实际上,期望理论公式解释了三个因素反映需要与目标之间的关系。而要激发员工们的工作积极性,他提出了以下三个观点:工作可以为他们提供真正需要的东西;期望的目标值与实现的绩效挂钩;付出的努力与得到的奖励成正比。弗鲁姆认为,人们采取行动的动机来源于目标的可实现程度及获取奖励的大小。换言之,激励力取决于能够实现目标的动力总成乘以预期的概率。用公式可表示为:M=∑V×E(其中M表示激发力量,调动个体努力的积极性强度,V代表效价,表示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E表示期望值,指结合自身情况的了解进而达成目标的主观认知)[1]。在实际的场域中,目标的效价和期望往往表现为负相关。高难度、高失败率的目标往往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当然,实现这类目标能满足个体的成就感和自我满足;而高成功率的目标由于缺乏挑战性往往变得枯燥乏味,进而造成效能的降低。因此,选取可获取、可实现的目标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2.期望理论应用的前提

应用的前提是客观存在,故生活中人的期望心理是客观存在的,是理论应用的前提。管理者可基于对全局情况的把握科学设定目标值,提高被管理者实现该目标的价值判断和信心,并给予行为结果以必要的奖励来实现激励的作用。因此,基于人的心理活动机理,在激励过程中注重工作技巧,如劝导或者激励等都能起到较为良好的作用。特别是对小学生来说,其社会化程度较低,对自我认知尚未全面,同时自身的主动性和完成任务的独立性较差,他律在自我评价中仍起着重要作用,他们往往对教师的认可非常渴求,教师的奖励是他们积极学习的动能和理由。同时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应对期望理论有较为全面的认知,只有充分掌握理论的操作技巧,才能达到良好的激励效果,最终实现良好的激励效能。也就是说,即M高=E高× V高,否则,如果存在一方低或双方都不高的情况,势必影响目标的激励水平。

二、期望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1.学生预期成效难度系数合理

过度复杂的目标或者过度简单的目标都会影响学生的被激励效能,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的厌学或者缺乏学习动力,进而无法达成预期的激励效果。原因有二,其一难度过低,学生完成没有成就感,无法正视起来,丧失主动性。其二难度太大,学生感觉眼前泰山巍峨而立,产生厌学情绪,自我价值的不平衡估计,达不到成就感适得其反,会带给其深深的挫败感,学生会产生一种期望成效遥遥无期的感觉,导致学习动能不足,其对于问题的一无所知不仅浇灭了对于探知燃起的浓厚兴趣,而且会带给其过于渺小的感觉,产生自我低视、自我抛弃的可能。目标的设置应当介于学生伸手就来和冥思苦想终不得之间,期望成效的获取目标是远大的,但是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方能实现。而“一定”二字使学生既可以拥有对未知的好奇心以及浓厚求知状态,还可以在努力的过程中,看到希望,从而大幅度激励其自主前进,这就是学生预期难度制定的基本原则。

2.期望成效要“看得见”“摸得着”

往往空洞高大而不切实际的目标都是难以实现或者纸上谈兵的,它落不到实处,在实行的过程中没办法实现,要想一蹴而就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以往有成绩末尾的同学制定自我期望时,其目标定的过于宽泛,如:选择考个好成绩,可在一段时间后遗忘,流于形式并未付诸实践,这是正常的现象。获取较高的成绩是每位学生的期望成效,如果学生树立明确的目标、提升方法或技巧,设立如“下次进步10名或者更多”“各科分别提升多少分”这样具体的目标,那么通常他在下次考试之前能够记住这个目标,并持之以恒为之付出努力,量化具象化的期望更具有诱惑力,能很大程度上激励学生[2]。

3.期望成效层次化

期望目标具有多重性。譬如生活目标、人生目标、短期目标、长期目标等。实现不同目标的方式和手段不尽相同,但是只有踏踏实实地付诸实践,才能避免流于形式和不切实际的幻想。高远的期望使学生产生“遥不可及”的感觉,可是如果将其一层一层地剥开,将其一段一段地完成,那么,不仅便于阶段化的总结归纳,以及深入地分析自我、吸取教训,还能时时刻刻警醒自己,当下的任务是这一段需要努力完成,一步步向总目标迈进,不但有宏远规划的吸引,还有阶段性完成目标的成就感和自我价值肯定[3]。紧密达成分目标,给予学生一种期望可行性,期望概率性地提高也会一定程度激发学生主动性,获得阶段性的反馈,从而使得学生动力增强,为目标持续努力,通过一个又一个小目标的达成,最后达成终极目标。

4.期望的“仪式感培养”

仪式感是指在设定自我期望成效时的庄重感和重视程度的提高。其慎重的态度会使个体自发地阻止自己走马观花丧失目标感,并具备达成目标的责任感。对出现的问题高度重视是绩效考核评价中的重要一环。在期望中存在的问题要真正被学生理解和认可,期望才能由他人志向变为自我志向,否则是其生活中一个谈论的空洞目标。如果被动地接受学生期望的目标,或者强迫给予学生期望值,很容易导致学生的压迫感和叛逆感、内心的叛逆与逆反。学生需要提高自身重视程度,正视形态意识,认同自我目标,才能提高学习的绩效。况且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各不相同,如果一味地追求学生之间绝对相同的期望,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心理学中的理论知识曾提道:“每个人都有九种不同的智能和特质,需要每个人自身发挥优势领域,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因此,只有教师充分认识到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并根据其差异性和学生共同制定自我期望成效,其在培养仪式感的基础上,也最大可能地开发了学习潜力[4]。

三、班级管理中期望理论运用的优化路径

1.准确指引学生了解期望目标的意义

“效价即实现目标的吸引力的强弱”。在班主任自身层面,需要在班级学生面前扮演好“火车头”角色。基于对期望理论的系统性认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非常重要的认知,那就是学生实现目标的概率和动力与教师对其的重视程度正相关。因此,要实现教师对学生的期望转化为学生自身的内在期望,最基本的就是教师自身及期望能得到学生的认可。为此,班主任可以通过各种主题班会与学生共同讨论期望目标对学生自身发展、对学校、对家长和教师的重要性,使学生产生完成这一目标的动力,从内心觉得完成这个目标是有意义的。班主任还要积极鼓励学生发挥自身主体性,积极参与到班级的日常目标的制定中,让每一个学生在这个班级里有参与感,这样他们去完成目标的时候会更加有动力。

2.引发学生对期望目标的兴趣

中小学生世界观正在形成之中,很大一部分还要靠他人指导,但是他们比成人更渴望得到家长、教师的认同和奖励,也更愿意为了这份认同和奖励而努力学习。因此,作为班主任,需要制定好明晰的班级规章制度,明确奖惩措施。班主任应该利用每周的班会,向学生及时提供各种受激励的对象消息或通告。同时班主任要注意将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看得一样重要。期望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对于各种奖励有着不一样的看法。譬如,在针对某次考试班级前十名的学生进行奖励,部分学生非常注重奖励,部分学生可能对奖励并不“感冒”;在某次演讲赛的报名过程中,有的学生表现得非常积极,有的学生可能没有丝毫在意,表现得很冷漠。在精神激励层面,也会存在这样的情况,每个学生对待职位或者是名誉的进取心不同,不同的学生对名誉或者职位的认知是千差万别的。因此在采取奖励措施或者计划时,应该综合考虑班级不同学生的期望与愿望,科学进行针对性的激励,满足学生内心的希望,进而达到良好的激励水平。

3.帮助学生提升自我期望值

“期望值的学术定义一般是指受激励对象在自我评估实现目标的概率,是主观概率,它受性格、习惯、动力的影响”[5]。在班级管理中,学生必须对这个目标有着很大的动力,不然就会导致激励的效能衰减甚至失效,这是应用期望理论非常必要的基础性条件。因此,要提升学生的自我期望值,班主任应帮助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首先,帮助学生自我科学认知。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具备优势,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基于SWOT法进一步全面科学评估自己的优劣,同时基于自己的现实状态提出相应的自我提升目标或成长预期,并及时做出合理的调整,从而将期望转化为学生的信心和信心渴望实现目标,为实现预期目标奠定基础。其次,帮助学生科学认知自己面临的困难,预测自己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或者棘手问题,并给出现实的可实施方案或者计划。而且,在追求既定目标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学生难免会遇到曲折,如果在挫折的认知层面存在偏差,就会造成多重的不良影响,一方面,会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打击,甚至伤害,另一方面,如果认知的偏差得不到矫正,进而会引发学生心理层面的健康成长。因此,班主任要善于帮助学生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使他们重拾信心。最后,班主任要重视对学生的教育和训练,提高学生的期望概率。期望理论告诉我们,要提高动机水平,既要提高期望的概率,又要提高期望的效力。作为班主任,只有实现班级学生的思想、学业、技能的整体性提升,才能在期望概率上有所提高,进而实现激励水平的递增,从而达到良好的期望效能。[6]

4.丰富期望的内容和形式

在班级管理中运用期望理论,班主任不仅要努力提高期望的概率,提高期望的效价,而且要采取适当的策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为了更好地发挥期望这一特殊手段的重要功能,应在期望的内容和形式上寻求多重突破,更加注重内容的丰富度和形式的多样化。具体解释为,在预期的内容上,应该注重内容的整体性[6]。目前,部分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的认知出现了偏差,认为好好学习即是王道,而忽视了其他方面。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素质教育不仅仅是成绩的高低,更应该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只有有了全面的期望,学生的身心才能健康、和谐、全面地发展,才能更持久、更稳定、更有效地实现既定目标。在预期的方式上,应该注意多样性。期望的形式不能局限某一方面,这样容易形成影响的边际效应递减,可以通过班会、晨会、点评、树榜样、名言、班规、讲座等渠道提出。期望提出者可以是个人或一群教育者。这样,学生就可以在丰富多彩的活动和浓厚的集体氛围中了解目标的价值,提高对目标的兴趣,从而内在地激发他们的行动积极性。在期望的方向上,要注意多元性。一方面,需要推动教师对学生的外在期望,另一方面,同伴和家长的期望一样重要,同时自身的期望也有很大的作用。教师、同伴、家长三方面需要共同发力,最终形成合力,实现学生的自我成长与进步。需要注意的是,同伴的相互期望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一作用常被忽视。同伴之间的相互期望将加速学生的社会化进程,而自我期待则使学生的积极性来自内心,而不是外力的作用。当然,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在激励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主体作用,这样才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与发展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提高班级管理水平。

猜你喜欢

理论目标班级
班级“无课日”
坚持理论创新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班级英雄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班级FACE系列大放送
一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