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必要性探析
2021-11-24左娟凡
左娟凡
(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14)
抗美援朝精神的内涵跨越时空仍历久弥新,发挥思政课教师对学生的引领作用,能够使其精神内涵永续传承、世代发扬。抗美援朝战争中锻造形成的精神,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这一财富鼓舞中华民族继往开来,为中华民族发展提供动力支持,随着新时代的变迁注入了新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在爱国主义旗帜感召下,同仇敌忾、同心协力,让世界见证了蕴含在中国人民之中的磅礴力量。”[1]这种力量激励中华民族不断奋斗,不断进步。
一、抗美援朝精神的基本内涵
(一)爱国主义:抗美援朝精神的力量源泉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抗美援朝战争中无数志愿军视死如归、舍生忘死的精神是对爱国最贴切的表达。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奔赴,表现了对祖国人民和朝鲜人民的深厚情感,铸就了不畏敌人、奋勇向前的强大的精神力量,对抗美援朝的胜利起到重要作用。爱国主义作为每一个志愿军的坚定信念和精神依靠,激励着志愿军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中国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这种大国担当风范,激励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展现爱国的行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必将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战胜一切强大敌人。”[2]抗美援朝战争是爱国精神的行动表现,也是人民至上的信仰体现。爱国教育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三观、教育学生在爱国中成就梦想,落实立德树人具有重要作用。
(二)革命英雄主义:抗美援朝精神的内生动力
英雄亦是血肉之躯的凡人,但当号角响起、指令发出时,会勇于奋战、担当重任、冲锋在前。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英雄。中华民族尊崇英雄,从哪吒拯救苍生到为人民幸福献身的无数革命先烈,如方志敏、杨靖宇、江竹筠,再到雷锋、朱伯儒、蒋筑英这样的英雄人物,无数英雄儿女用实际行动表明什么叫“留取丹心照汗青”。抗美援朝战争中更是英雄辈出,为山河无恙,为国泰民安,展个人英雄气概。罗盛教纵身一跃,忠魂照千秋;刘正煌拼尽最后一口气,将弹药运到目的地;曾南生年仅20岁却发出“我决不会给祖国丢脸!”的呐喊;黄金菱在战火纷飞中救护伤员不畏生死。一个个革命英雄用鲜血书写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用生命铸就了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丰碑。
(三)革命乐观主义:抗美援朝精神的鲜明呈现
乐观是面对困难仍然奋发图强的精神面貌,是明知困难重重却仍然敢于迎接的魄力,是不畏艰难险阻、展天地英雄气概的一个个小战士的乐观情怀,是志愿军在歼灭敌人时,发扬乐观精神,一把炒面一把雪的奋斗。忧不忘乐,志愿军在战斗的缝隙,不忘调整心态,讲革命的故事,演短暂小戏,唱激昂红歌,谈未来愿景,用别具一格的名字展现乐观的心态。面对艰苦的环境,懂得苦中作乐,化悲痛为动力。在缺粮少弹的情况下,仍然懂得分享团结。把雄赳赳、气昂昂的革命气概化为歌声,响彻革命战场。由于敌机严密封锁和运输车辆供应跟不上,志愿军的粮食供应只能达到需求量的25%,弹药也只有重点补给,但志愿军战士仍然不忘初心,保持乐观精神,牢记为人民服务的使命。
(四)革命忠诚主义:抗美援朝精神的价值追求
忠诚,是为了完成国家和人民使命坚守信念,不为其他所动摇的品质。面对极端恶劣的战争环境下,志愿军们能否保持初心,坚守革命信仰;能否保持劲头,誓死革命到底,是检验对国家忠诚与否的最好试金石。老一辈革命者用行动和事实,向人们证实了自己的决心,做出了不畏牺牲的爱国表率。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我们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忠贞不屈的钢铁意志。在英雄的志愿军身上,我们看到了不畏强暴、保家卫国的革命风骨,向死而生的民族血性。一位名字叫甘露女军医在日记中写道:“亲爱的祖国,我参加志愿军,既做好了牺牲的准备,也做好了凯旋的准备。我相信我会回来的,不是我的人,就是我的魂!”在战争中仍保持对党的绝对忠诚,服从党的命令,用对党的忠诚谱写了抗美援朝胜利凯歌的关键力量。
(五)国际主义:抗美援朝精神的重要体现
抗美援朝战争展现了志愿军将士用舍生忘死、向死而生的民族血性,去面对野蛮行为。中国人民选择进行不屈不挠的战争,兼顾中国和周边国家的利益,用自己的行动表明了抗美援朝战争是保卫和平的战争,是国际正义的战争。这种正义体现在志愿军的行动中,无论是在极端困难时还是停战中,志愿军遵循党的要求,利用战争的空隙帮助百姓,春耕秋收,修建房屋,抵御灾害,医疗救助。这场战争是中国高扬国际主义的正义战争,充分认识和总结战争的经验,对新时代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成就互利共赢的伙伴关系具有重要作用。
二、把抗美援朝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
弘扬抗美援朝精神,就是不断丰富抗美援朝的时代精神,明确抗美援朝精神在新时代的价值和内涵。通过系统的思政课教学,鼓励学生挖掘抗美援朝精神,激发学生的使命感和爱国责任,为青年成长发展提供精神支撑和信仰支持。
(一)基本前提:明确抗美援朝的时代价值
1.抓住时机:挖掘革命史料,传递爱国情怀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要以重大节日活动为着力点,将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相关活动为重要载体,准确把握革命史料在唤醒学生记忆、传播主流价值的重要作用。在活动中无论是授予英雄奖章还是对于革命烈士的表扬,都是对革命英雄主义的再次聚集、再次引起话题和共鸣。讲好抗美援朝战争中最可爱的人的故事,教师要鼓励学生阅读革命文献,《抗美援朝战争·文献》是以原始档案为重要依据,记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美援朝战争的光辉岁月,充分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大力支援战争的爱国情怀。思政课教师应该将教材内容和革命史料相结合,增强课堂内容的感染力,“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3],为新时代培养既有历史情怀又有思维创新的时代新人。
2.抓好传承:鼓励老一辈同志讲好抗美援朝故事
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是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鼓励老一辈同志讲好抗美援朝故事引领青年人的发展。深入挖掘抗美援朝的英雄事迹,深入开展革命文化教育,将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邀请进课堂,对于烘托课堂氛围、提升学生兴趣具有重要作用。
(二)重要任务:丰富抗美援朝精神的时代内涵
1.回望抗美援朝历史瞬间,感悟革命精神
随着多媒体的发展,课堂教学融入了更多现代因素,例如播放革命先驱的影像资料,鼓励学生观看抗美援朝的题材电影。通过观看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一同抗击侵略者的视频,拉近历史和现实的距离。思政课教学以正能量为主旋律,通过播放抗美援朝纪录片,学习抗美援朝的伟大精神,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历史瞬间进行课堂教学,从历史中汲取精神的营养。
2.举办各种形式文化活动,扩宽教育的广度
学校要充分利用好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宣传栏和广播站的作用,注重抗美援朝精神传播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思政课教师应该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在实际教学中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在横向上扩宽教育的广度,在纵向上扩宽教育的深度,培育出具有强烈的革命忠诚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时代新人。在弘扬抗美援朝精神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知识教化和精神培育,增强抗美援朝精神的弘扬深度与广度,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用精神鼓舞人、激励人、启发人,结合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状况和实际发展水平,通过不同层次的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情感。
(三)关键问题:培养学生报国行的使命担当
1.围绕立德树人,加强“四史教育”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四史的内容丰富,蕴涵着历史的精华和财富。四史教学是以历史为基础,进行的政治教育,这段弥足珍贵的历史必须讲好,讲懂。“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4]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的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思政课教学需要以史为鉴,对抗美援朝故事进行深入挖掘,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将育人为本放在首位。在教育中深入挖掘史料文物的亲和感和直观性,抓住抗美援朝纪念日的契机,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将书本理论转换为实践行动。
2.做好宏观、中观、微观的统一,加强实践教育
“十四五”规划提出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鼓励加强现实题材创作生产,提倡推出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文艺精品。列宁指出:“考察每个问题都要看某种现象在历史上怎样产生、在发展中经历了哪些主要阶段,并根据它的这种发展去考察这一事物现在是怎样的。”[5]了解历史才能明辨古今,也能为未来的发展提供经验和教训。通过对学生进行教育,培育勇于担当时代大任的新人,能够面对困难保持乐观的精神以及坚定忠诚的品质。学校对学生的教育不应停留在口号上,要为学生提供参加志愿者活动的途径,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做好革命文化基地的讲解员,提升新时代新担当新风气。
三、结语
抗美援朝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路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新时代思政课的课程资源开发,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造就能担当时代重任的栋梁之材具有重要作用。挖掘抗美援朝精神的内涵,将抗美援朝精神的力量转换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推动力,为培育时代新人,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创新途径。讲好抗美援朝题材,使其适时融入教师讲课、融入教研探究活动,发挥思政课的宣传引导作用,增强思政课的实践性,提升新时代思政课的亲和力,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对时代发展和人才培育具有重要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