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历史演变与启示
2021-11-24李艳秋渤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锦州121013
李艳秋(渤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锦州121013)
一、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起步阶段:政府取代市场成为主导,市场萎缩并且作用有限(1949—1977年)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前,我国基本上属于一种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体制(1949—1955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我国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经历百年战乱,需要休养生息。五种经济成分的共生经营,包括国有经济在内,基本上都是通过市场机制运行。政府与市场各司其职,互相配合,良性互动,实现了1952年国民经济的基本恢复和发展。这既是中国传统政治经济治理智慧的体现,也是对当时广大人民期待安稳生活的无为而治式的回应。
1953年我国政府开始推行三大社会主义改造。为保持市场稳定,政府提出对不同的经济成分应有直接和间接两种不同的计划。在实践中,政府对工业品和农产品均实施统购包销政策,这在客观上压缩了自由市场发挥机能的空间。这既是建设公有制经济制度的主动尝试,也是让工人、农民有组织地参与生产经营的社会化改革。
(二)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到改革开放之前,政府几乎完全取代市场而成为主导,市场配置资源力量弱化(1956—1977年)
随着1956年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改造完成,我国形成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生产资料公有制产权结构,并在公有制基础上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实际上,集体经济的运行也是参照国有经济的运行规则。企业完全遵循国家计划指令,基本失去了经营自主权。政府几乎完全排斥和取代市场,配置资源的唯一手段就是政府计划。虽然此后在政府内部也进行过多次放权让利的变革以激发活力,但主要是调整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权责利关系,并未涉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这是全世界社会主义改造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成功实践。经过20 多年的实践,发挥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我国快速建立了门类齐全的工业经济体系,这是单纯依靠市场机制所难以实现的伟大成就。这次成功实践经验,为后续市场经济制度改革奠定了基调,那就是无论如何改革,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不可动摇。
二、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成长阶段:政府主导但不断增加对市场的放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逐渐起基础性作用(1978—2012年)
(一)政府主导计划经济为主,适当发挥市场调节辅助作用(1978—1991年)
长期单一的计划经济治理模式,使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充分释放,但僵化的治理模式,不仅极大增加了治理成本,而且严重限制了个体活力。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市场化改革进入启动阶段,在政府全面计划的基础上,逐步增加市场调节。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在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同时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1]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提出,要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从此,市场在国家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被广泛关注,市场机制被逐渐引入社会主义经济治理框架,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也被不断研讨和界定。
社会治理体制的转变需要循序渐进的改革与探索,这种探索的成功与否又与国家社会治理能力息息相关。1984年在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上,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进行。这个决定确定了党的领导地位,政府的主导地位。随着改革的逐步推进,政府对经济计划管理权限逐步下放,积极建构“指导性计划为主”的国民经济间接管理体制。
操作:嘱患者在治疗前2min自下而上揉搓耳廓,使血管充盈。患者取坐位,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医者带一次性手套反复挤捏点刺穴位周围促进出血,出血量至血色由深色变正常血色为止。
1987年党的十三大召开,首次提出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此基础上,探索符合国情、世情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使我国走出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开始理论联系实际地探索政府与市场关系。党的十三大创造性地协同了计划与市场的统一性关系,提出“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2]的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机制。
在对市场调节的探索中,政府逐渐减少对自由市场的限制。最重要的历史实践是1988年的价格闯关。价格双轨制是一种特殊的价格管理制度,巨大的寻租空间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败坏了社会风气,损害了政府威信。这次事件让政府深刻认识到了市场机制和权力腐败的巨大破坏性,更坚定了政府必须牢牢把握社会治理主动权的信念。1988年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确定改革重点是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持续改善新旧体制转换时期的宏观调控。政府把经济治理层次提升到宏观层面,就给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提供了足够空间,同时主动管理的政府可以动态把握市场发挥作用的边界,这就为政府与市场交互提供了足够的治理空间。
(二)政府以宏观调控为主,不断强化市场对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1992—2012年)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实践不断深入,市场机制活力不断显现,市场作用范围逐步扩大。1992年,我国召开党的十四大,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政府与市场关系方面,提出了“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3]。1993年,召开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强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改革规划,进一步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协同关系。1997年,党的十五大不仅进一步明确了如何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而且进一步明确了政府与市场的各自职能及交互边界,夯实了政府与市场的有机统一关系。
2001年底,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全球化规则推动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得到加速发展。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提出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要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2007年,召开了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国家宏观调控体制,制度性保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2012年,召开了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协同关系。在融入全球市场经济体系10年后,在成功化解2007—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我国政府逐步成功地掌握了在全球市场环境下动态管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治理能力。
三、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发展阶段: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政府发挥宏观调控作用,政府与市场协同关系日益平衡(2013—2021年)
(一)在资源配置方面,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2013—2017年)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经历国内外经济波动的洗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机制得到了检验,获得了人民的认同,这既是思想上的解放,也是认识上的突破,更是实践上的升华。重构新型政府和市场关系,为发挥市场作用和发挥政府作用,提供了更高层次的协同和平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4]
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强党风建设,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这是对立统一关系哲学在政党、政府和市场关系上的高度展现。
2017年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做了两个15年的战略安排,两个阶段都对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提出了具体要求。这既是对政府宏观治理能力的自信,也是对市场经济微观运行机制的信任。
(二)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政府与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关系也基本理顺(2017—2020年)
2017年,党的十九大召开,明确“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5],持续增强经济创新力,不断加强国家竞争力。把政府治理和市场机制的社会价值提升到国家竞争力的境界。
2018年,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和《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在治理层面减少社会治理成本、提高治理运行效率,这是政府在调控市场机制的过程中,自我学习、自我革命的体现,这是在更深层次解决政府低效和权力腐败问题。
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成熟,政府与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关系也基本理顺。
2020年底,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提前10年完成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成绩的取得,不仅是政府在社会公平建设方面努力的成果,更是良好的市场机制推动社会包容性发展的成功。
我国在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构建过程中,在追求效率的过程中,始终没有忘记公平,从扶贫攻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一直没有偏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社会主义理想和共产主义理想,一直没有脱离中国国情和发展实践,这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三)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有机融合,规划实现两个百年目标(2020—2021年)
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推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更好结合,这是党创造性提出关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最新表述。这个新的表述是我国深化改革形成的对于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理论创新,有利于将市场机制活力、政府治理能量充分释放。
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宣布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未来30年将推动全国人民的健康发展,推动全国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在公平和效率这对矛盾统一体中,我国将不断加大三次分配力度,在做好一次分配和二次分配基础上,不断展现“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之后,“先富带动后富”的社会共进实践。
四、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启示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领航指针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本质上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是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道路自信,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决定的。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还是社会主义建设阶段,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始终如一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种初心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都是带领最广大人民群众走出贫困,走向共同富裕。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最大的政治优势。这种优势的充分发挥,必须依靠政党、政府、市场、人民四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政党从人民利益出发,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政府基于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制定宏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法律法规制度。市场在政府治理框架下,以效率原则运行。人民在市场机制下,按照多劳多得原则勤劳致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人民共同富裕程度,反向检验政党领导能力,由此形成社会治理的闭环体系。
回顾我国经济发展历程,历次党的重要会议,总是能够及时而前瞻地制定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前进的惊涛骇浪中保持稳健前行。
(二)坚持政府主导,是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前提条件
坚持政府主导,本质上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是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制度自信,这是中国的基本社会制度决定的。无论是政府决定资源配置,还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我国政府总是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放在首位,这种掌控全局的能力,保证了在推进市场经济制度建设过程中,可以有足够的理论自信,在史无前例的探索中,有效平衡好效率和公平之间的交互关系。
坚持政府主导是我国最大的社会治理优势,这种优势的充分发挥,必须依靠政府、市场、企业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政府主导市场,既要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规划,又要加强社会运行制度、机制和政策的短期调控,使市场充分发挥调节作用的同时,保障产业规范发展。市场引导企业,通过供求关系传导市场预期,使企业自主控制投入产出,提高决策理性,保障企业资源高效利用。企业运行质量,反向检验政府的宏观管控效能,由此形成经济运行的闭环体系。
从全球化视角来看,无论是做好内循环,还是做好外循环,都需要综合利用好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国外资本。坚持政府和市场的良性互动,既要发挥公有制或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执行力,又要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合法运行的商业环境,保证政府的公信力。回顾我国经济发展历程,不同时期,政府给予三种所有制资本的宏观政策,都是根据当时社会发展状况而有所侧重,但总的基调是推动三种所有制经济的公平竞争,在政策趋同的进程中推动三种所有制经济的高效融合。
(三)坚持市场调节,是推动社会发展和人民富裕的活力源泉
坚持市场调节,本质上是坚持人民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是坚持人民共享市场效率提升的文明成果的文化自信。这是中国几千年大同社会理想和人本主义文化决定的。我国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出发点和归宿都是让人民最大限度享受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成果。
坚持市场调节,是我国兼收并蓄古今中外一切文明成果优势,依靠市场调节供需之间的良性互动。我国供需互动经历了供不应求、供过于求、全球顺差阶段,发展到如今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改革。通过内循环平衡、外循环平衡及内外循环互相促进的高质量再平衡,在更高层次反向检验了我国市场机制调节能力,由此形成市场调节的闭环体系。
从共同富裕视角来看,通过三次市场分配机制改革,政府通过文化引领和市场激励两种手段,鼓励先富裕的人民为后富裕的人民提供各种捐赠和慈善扶持。个体差异总是存在,富裕总分先后,但我们党和政府以公有制经济为基础,通过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以及通过动态交互政府和市场机制,高质量地践行先富带动后富,带领广大人民集体实现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