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秉彝:鲜血浇灌自由花
2021-11-23张文良
张文良
1902年,何秉彝出生在四川省彭县的一个封建大家庭。他家是当地出名的富户,殷实的家境为他接受良好的教育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1921年,何秉彝中学毕业,考入成都工业专科学校。因为目睹了家族产业由盛转衰,加之当时军阀割据、战火连年,社会经济彻底垮塌,未满19岁的何秉彝刻苦研习理工知识,希望将来可以凭借专业技能实业兴邦、挽救民族工业。
除了拼命读书,何秉彝还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进步团体,广泛结识有觉悟的新青年,增长见闻。何秉彝认识到,自己当前所欠缺的并不是专业知识的积累,而是彻底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去更广阔的天地迎接新文化、新思想的洗礼。他认为,在满目疮痍的神州大地,社会制度真正到了需要变革的时刻。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一个没有阶级压迫、没有奴役盘剥、公序良俗井然的世界。他要为实现这一人生目标而奋斗。
1923年,21岁的何秉彝含泪辞别苦苦挽留的家人,和同学一起赴上海求学。1924年年初,何秉彝考入上海大同大学数理专科班,与李一氓等6位同乡组织了“彭县旅沪学会”,从事革命活动。在此期间,他常去上海大学聆听共产党人救国救民的演讲。
当时成立不久的上海大学,是一所新型高等学府,名家荟萃。于右任(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国民党元老)、邓中夏(中国共产党早期工人运动领导人之一)、瞿秋白(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等一系列教育家、理论家均执教于此。时逢国共合作时期,两党进步人士皆致力于为革命和新文化培养、输出人才。1924年6月28日,何秉彝写下一封言辞恳切的家书,向父母阐述决定改读上海大学的理由,表明了自己“读书明理,报效祖国,自立自强,振兴中华”的伟大志向。
1924年8月,何秉彝如愿考入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并在邓中夏、瞿秋白、恽代英等共产党人的帮助下,刻苦学习马列主义,积极参加支持工人罢工和举办平民夜校等工作,表现英勇。1925年年初,他被选为共青团上海地委组织主任、上海学生联合会秘书,并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至此,何秉彝已成為一名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
1925年5月,发生了上海日商纱厂资本家枪杀中国工人顾正红事件,纱厂工人再次罢工。各校学生组织了2000多人的演讲团,声援工人斗争。党组织决定发动一场大规模的反帝运动。5月30日,为了配合这场运动,各校学生和一部分工人组成演讲队,陆续到租界内马路上开展演讲和宣传。上海学联为总指挥机关,何秉彝担任联络员,奔走在演讲队伍之间,带领大家高呼口号。一队印度巡捕冲向人群,挥舞藤条,疯狂地抽打群众。何秉彝和几个会英语的演讲队员挺身而出,向巡捕提出质问和抗议,要他们立即停止打人的野蛮行为。下午4时左右,南京路老闸巡捕房的巡捕悍然向聚集在南京路上的人群开枪射击,何秉彝中弹倒地,口中仍连呼“打倒帝国主义!”“中华民族解放万岁!”等口号,终因伤势过重,壮烈牺牲。
何秉彝是优秀的共产党员、革命青年的楷模,他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运动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的生命虽然短暂,却开出了永不凋谢的自由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