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的柿子树
2021-11-23胤忠
胤忠
小堂妹三两下爬到树杈上,摘一个柿子,往树根旁的篓子里一丢,动作麻利得很。堂弟则背个箩筐,摘下一个就往后一抛,同样娴熟。大堂妹边摘边贪婪地瞅着树顶的果子,脑袋瓜飞速运转。个头小的侄女够不着,急得哇哇叫,堂弟帮她轻轻拽下枝叶,乐得她直咧嘴……一小会工夫,筐、篓全部塞满,大家也都汗流浃背,就这样来回装了几趟,方才作罢。
这是前几年中秋节回乡,一家人摘柿子时的火热场景。这棵柿子树已经四十多岁了,每年秋天,我们都能沐浴它的恩惠。周边的乡亲也纷纷算好时间,来品尝丰收的果实。吃着吃着,遥望着硕大的柿子树,仿佛那个须发花白、面目慈善的老人正握着一把大剪刀,又在悉心修剪它的枝叶……
他,便是我的爷爷,一个大部分生命都在与苦难作斗争的老农民。20世纪30年代初,爷爷出生在广东潮州的一个偏僻村落。七岁那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饥荒席卷潮汕地区,爷爷的祖母和父亲相继饿死,本就饱受贫寒之苦的家庭瞬间坍塌,母亲被迫带着他和妹妹离乡求生。或许是年幼的缘故,抑或是对饥饿和贫困的恐惧,此段生活在爷爷的脑海中几乎没有留下什么欢快的记忆,除了最常在旁嬉闹的一棵柿子树。小伙伴们抢着摘柿子,吃得满嘴柿子渣,似乎是童年仅有的欢乐场景。
新中国的成立给爷爷的命运带来了重大改变。贫苦出身的爷爷主动参与村里的各项工作,帮助村干部宣传政策、做思想工作,凡是乡亲们碰到疑难杂事,也都帮上一把,日积月累,逐渐赢得了广泛的信任,大伙儿对爷爷都高看一眼。1950年12月,乡亲们高票推选爷爷担任民兵指导员。直到此时,他才有机会用一点津贴完成穿件新衣服的夙愿。在第二年冬天的土改复查运动中,爷爷一如既往地忘我工作,和群众打成一片,得到了上级的高度认可。几年后,爷爷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农忙间隙,爷爷喜欢与树木为伴,思念着他的母亲,思念着那个模模糊糊的故乡,尤其是那棵硕大的柿子树。或许是这份宝贵的念想赋予了十足的动力,爷爷始终保持昂扬饱满的精神状态,憧憬着未来的光阴。尽管贫寒的家境在孩子们陆续出生后显得更加捉襟见肘,但爷爷想方设法带领全家熬了过来。或许也是出于这个缘故,除了种田、养猪、种菜之外,爷爷很注重收集一些树种。这边种两棵松树,那边种几株竹子,几年下来,家后面几座光秃秃的小山变得绿树成荫。这些树木的栽种都是随性而为,只有一棵柿子树,被爷爷选在了每次出入必经的路旁。
虽然入不敷出,可是爷爷特别重视子女的教育。他一直秉持着“有文化者行千里路、没文化者寸步难行”的朴素观念,不仅自学了很多传统文化知识,更是节衣缩食,执意把孩子们送进学堂。20世纪90年代中期,小叔叔考上中专,彻底卸下了爷爷的包袱。年过花甲的爷爷除了挨个挂念在外拼搏的子女,就愿意待在郁郁葱葱的绿色里,这里修修,那里剪剪,尤其是欣賞茁壮成长的柿子树。累了,就倚着树干歇歇,让思绪随风飘荡。父母亲和叔叔姑姑们总是邀请爷爷奶奶到城里住,可他们还是习惯农村的环境,住不了几天又想着回去,尤其是爷爷,舍不得他的柿子树。
爷爷晚年,愈发喜欢围着山坳转。置身于漫山的鲜绿中,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抱,回到了曾经的故乡,听到了童年的欢声笑语。时不时地,爷爷还会喃喃自语:“妈妈,您在哪里?”儿女们和我们这些孙辈回去看他,他也常把大家带到柿子树下,讲述童年的故事,讲述母亲的温暖。
十八年前,爷爷毫无征兆地一觉长眠,把属于自己的一生交还给草木。十八年来,那棵柿子树已经枝繁叶茂,雄健的身躯随风起舞,像是时时欢迎山外的来客,也承载着爷爷无尽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