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重读毛泽东诗《到韶山》

2021-11-23钱玉趾

文史杂志 2021年5期
关键词:壮志韶山

钱玉趾

1959年6月25日下午,毛泽东回到故乡韶山,抚今追昔,诗兴满怀,夜不能寐,撰写《七律·到韶山》。他接着反复修改,至27日凌晨定稿。诗的首句是“别梦依稀哭逝川”,毛泽东采纳中共湖北省委秘书长梅白的建议,将“哭”改为“咒”。1959年9月7日,毛泽东将《到韶山》《登廬山》寄胡乔木,并写信说:“诗两首,请你送给郭沫若同志一阅,看有什么毛病没有?加以笔削,是为至要。”为此,郭沫若两次写信,直率地提出了修改意见。1959年9月13日,毛泽东又写信给胡乔木说:“沫若同志两信都读,给了我启发。两诗又改了一点词句,请再送郭沫若一观,请他再予审改,以其意见告我为盼!”七律《到韶山》《登庐山》首发于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12月出版的《毛主席诗词》。为便于研读与分析,现将《到韶山》全诗恭录于此。

七律·到韶山

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五日到韶山,离别这个地方已有三十二周年了。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1927年1月,毛泽东曾回到韶山。那个年代的中国是个非常黑暗、非常恐怖、非常血腥的年代,是个万民诅咒的时代。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年5月21日湖南军阀许克祥发动“马日事变”,肆意袭击总工会与农民协会,疯狂屠杀工农群众。接着到7月15日发生了汪精卫的叛变。为了对付军阀势力的屠杀,韶山地区曾成立农民自卫军,并设置湘宁边区司令部,准备拿起枪和梭镖,与其他人民武装力量配合攻取长沙。当年韶山地区有农会会员2万余人,有梭镖4800支,湘潭县有梭镖7万支;湘乡县有10万支。后来,人多势众的军阀部队分三路开进韶山镇压农民自卫军。农民自卫军奋起英勇抵抗,终因力量悬殊惨遭失败,牺牲了许多革命志士。

从1927年到1959年,正好32年。《到韶山》的小序与第二句的“三十二年”说的就是这个时段。从1927年到1949年,则有22年,那是黑夜如磐、风雨如晦的岁月,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人民奋勇斗争,争取民族独立的岁月。首句“别梦依稀咒逝川”,写的就是那个恶梦一样的岁月,言其可诅咒却已像河水一样远逝。“故园”就是韶山。作为颔联的第三、四句:“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其中“红旗”指中国共产党党旗,象征党的领导;“农奴戟”指手持梭镖等武器的农民运动武装力量;“黑手”指反对、镇压农民运动的罪恶之手;“霸主”,《毛泽东书信集·致胡乔木》说“指蒋介石”,并说:“这一联写那个时期的阶级斗争”。颔联鲜明、形象地书写了当年针锋相对、生死存亡的激烈斗争,展现了广大农民与国民党反动派殊死搏斗的历史画卷。

作为颈联的第五、六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忆写广大革命群众在党的领导下,满怀豪情壮志,不怕牺牲、前仆后继、争取胜利的浴血奋战的艰难历程。在这场伟大的斗争中,牺牲了2000多万志士仁人;毛泽东一家的亲人,先后有6人牺牲了。这就是“为有牺牲多壮志”所写的内涵。经过前仆后继的感天动地的奋斗,终于迎来了划时代的辉煌胜利,这就是“敢教日月换新天”抒发的激情。

新中国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历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伟大变革。神州大地从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在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在进行抗美援朝战争的同时,开展了迅速恢复国民经济的工作,接着实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从1949年至1959年,全国人民热烈响应党的号召,积极投身于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浪潮之中。末联“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是诗人面对韶山涌现的新变化、新发展、新面貌的艺术描述,也是发自内心的高度赞美。

1945年9月,毛泽东从延安到重庆与蒋介石谈判。其间,柳亚子索诗,喜获《沁园春·雪》。柳亚子读后惊叫“余推为千古绝唱”。该词后由《新民晚报》刊出,数十家报刊转载,引起全国轰动。咏慷《从画像上的主席到心目中的毛泽东》载,陈布雷回答蒋介石的问话说:“据我所知毛泽东对中国古代文学和历史非常精通,……(《沁园春·雪》)气度不凡,真有气吞山河如虎之感,是诗词中难得的精品。”咏慷还说:“毛主席此时在我心目中,更多的是足以同古今一流诗大家比美的卓越诗人。”

《沁园春·雪》与《到韶山》相比,我个人则更喜欢《到韶山》。笔者曾作《毛泽东杰作(沁园春·雪)的微瑕》一文,在肯定是杰作的同时,也说有微瑕。其大意讲:“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其中的“风骚”,应是《诗经》(主要是“国风”)、《楚辞》(骚体)的合称,“文采”与“风骚”词义相近,其对仗的工稳性,似显稍弱;还有,“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按词谱应为“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其中“汗”是“可汗”的简称,“汗”的读音为上平,不合律。此外,还有“雪”未能统贯全篇的问题。《沁园春·雪》是1936~2月7日毛泽东在陕西清涧县准备东渡黄河抗日时写下的,是马背上哼成的,是艰苦的战争年代的作品,难于精雕细琢。我们不能苛求。

《到韶山》是和平年代、建设时期的作品。作者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亲人的牺牲、离世,家园的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使他百感交集,激起喷发式的创作冲动,夜不能眠,反复吟咏,不断修改;定稿后又广泛征求意见,尤其是两请诗界泰斗式人物郭沫若“笔削”,再予修改润色,可见毛泽东对《到韶山》的非比寻常的重视。

中国古代离愁与返乡的诗词很多。唐代贺知章《回乡偶书》云:“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是平平淡淡的离别与回乡诗,然而却流传千年,家喻户晓。元代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则抒发了背离家乡的“断肠人”的无限凄险。

李白《忆秦娥·伤别》:“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吴梅《词学通论》载:“太白此词,实冠古今。”林方直在王钟陵主编的《唐宋词鉴赏》中说:“词人对盛世古道的伤别,浓重而深长地表现了对社会、对历史的忧患意识。”

时至宋朝朝政腐败,金兵进攻,靖康二年(1127年)俘徽、钦二宗,北宋灭亡;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即位(为宋高宗),建立南宋。这就是岳飞《满江红》所写“靖康耻”。辛弃疾被罢官闲居上饶乡间八九年,写下《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其中有:“算未抵、人间离别……将军百战声名裂……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刘克庄《后村诗话》说,稼轩词“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潘鸣凤说,该词写“英雄暮年。孤独寂寞,壮心不死,更充满了报国无路、抗金无望的悲愤……”抒写的是“一种个人身世之悲与家国兴亡之恨交织的忧国志士之情”。

唐朝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禄山举兵叛乱,长安沦陷,唐玄宗入蜀避难,许多人背井离乡。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开春,杜甫在梓州听到叛乱平息,写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此诗抒写了杜甫听到叛乱平息可以还乡的惊喜欲狂的心情。

对于背井离乡的人来说,苦度一年半载,每每会日夜思念。辛弃疾离别“十二弟”八九年,就写出“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杜甫得知平息叛乱可以还乡,便高兴得放歌纵酒、欣喜欲狂。那种离别的悲怆与还乡的狂喜,是常人难以体味的。毛泽东离家32年,是384个月,11680天,一个人的一生减去少年岁月,有几个32年?毛泽东所知的革命先驱的享年:孙中山59岁、马克思65岁、列宁54岁……曾在《采桑子·重阳》中感叹“人生易老天难老”的已近66岁的毛泽东,写下“三十二年”的时候,胸中该有多大的感慨,我们又该如何领略?毛泽东32年的离别时长是辛弃疾、杜甫的近3倍,其离别的悲痛与回乡的喜悦可想而知。他此时的《到韶山》该蕴有多么巨大的深情厚意,何人知晓?!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代表全国50多名党员的13名代表出席,毛泽东是代表之一。大会决定成立中国共产党,从此,中国革命有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想的指导,这是中国历史的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在党的领导下,革命志士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战胜了反动势力,取得了伟大胜利。在这场伟大的斗争中,毛泽东挺立于革命洪流的涛头,是战斗者、指挥者、领导者。

《到韶山》蕴含了毛泽东独特而雄奇的心路历程,是李白、杜甫、辛弃疾们不能比拟的;他们的离别、还乡诗词,更不能与《到韶山》的艺术性相提并论。咏慷的前述文章说:毛泽东“在我心目中已是世界上第一流的思想家、军事家、战略家”,“是完全代表人民利益的一流文学家、政论家、革命家”,“前巴基斯坦总理布托说得好:像毛泽东这样的人物,也许1000年只能产生一位……”黄辉映的著作说:《到韶山》“是一首容量丰富的史诗……高度的概括性和艺术的形象性真切地统一在一起”,“诗味浓郁,耐人寻思”,“确是毛泽东在夜阑人静中反复锤炼成的优秀律诗之一。”

闻一多《律诗底研究》说:“律诗的体格是最艺术的体格。他的体积虽极窄小,却有许多的美质拥挤在内。这些美质多半是中国式的……律诗的艺术价值,历万代而不泯也……律诗之当为鉴赏家之至宝,则万无疑义。”充满美质而有极高艺术价值的律诗无疑是难写的。《到韶山》是一首七律,56字。毛泽东为这56字,夜不成眠,劳神焦思,反复雕琢,反复修改,就是要使之充满美质,富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不用说,《到韶山》已然是毛泽东的力作,也是杰作。

对于其颈联“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田秉锷说:“此二句语新、意新、豪气干云,是诗人与革命者的毛泽东的创造。”徐四海则说:“富有充塞天地间的豪情壮志……这里指推翻旧世界、创造新世界。敢于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把旧社会变成新社会。”毛泽东具有高瞻远瞩的政治眼光、全心全意为国为民的博大胸襟、气吞山河的精神魅力、扭转乾坤的英雄气概,这在他的诗词中不断显现,如《念奴娇·昆仑》“而今我谓昆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七律·冬云》“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敢教日月换新天”,与上述铿锵词句乃一脉相承,但更有艺术感染力,更能显示毛泽东的革命家的眼力、情怀和气魄。可以说,此句应是中国诗歌史上千年未有的光芒四射的警句。

颈联的首句“为有牺牲多壯志”,蔡清富、黄辉映《毛泽东诗词大观》解释说:“为有”,“可解作因为有;多,有的把它当作副词,解为‘多么,把‘多壮志理解成‘志多么壮;有的把它当作形容词,当‘多少的‘多理解,认为‘多壮志,即壮志满怀之意;有的则认为它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是增加、增强之意……把‘多视为形容词作动词是合理的。”多数学者的解释基本如此。但《现代汉语词典》对“多”作动词的注释是:“超出原有或应有的数目;比原来的数目有所增加:这句话多了一个字……”因此,将“多壮志”的“多”作动词用似不妥。但“多”若不作动词而作形容词用,则难与“换”形成对偶关系。

徐四海的解释说:“为有,因为有……多,富有”,并将“为有牺牲多壮志”翻译为:“因为有烈士不怕牺牲生命,才展现了充塞天地之间的豪情壮志。”这样的翻译对诗意有所添加,似乎牵强凑句,不能令人满意。“牺牲”多了或会增强壮志,但有时也会削弱。

我们认为,这句诗的实际含义是:因为有革命壮志,就要为之奋斗;为之奋斗,就必然会有牺牲;奋斗愈激烈、时间愈长,牺牲就会愈多。但是,牢固树立革命壮志的革命者,具有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敢教日月换新天”。所以,这样的含义可写成“为有壮志多牺牲,敢教日月换新天”。这样写词义顺畅了,但不合平仄了。第五句应是“仄仄平平平仄仄”才能和第六句“平平仄仄仄平平”对仗。古今诗界的写手都知道,既要词义顺畅,又要平仄合律,律诗的创作颇难。杜甫有时也不能两全其美。

毛泽东的诗词创作可谓精益求精,常常精雕细刻,反复修改。如《七律·长征》“金沙浪拍悬崖暖”,他据“一位不相识的朋友”的建议,将“浪拍”改为“水拍”;后又将“悬”改为“云”。《蝶恋花·答李淑一》公开发表时写作《蝶恋花·游仙(赠李淑一)》,后删去了“游仙”,又将“赠”改为“答”。《七律·到韶山》“遍地英雄下夕烟”,曾有多次修改,改词中曾有“人物峥嵘胜昔年”“始使人民百万年”“青年英雄下夕烟”等写法。毛泽东作为一代诗词大家,其实一直是虚怀若谷的。因此,笔者思虑再三又再三,在《到韶山》写成62年的新时代,可否替作者将“为有牺牲多壮志”稍作调整,改为“不畏牺牲酬壮志”——窃以为,倘如此,则全诗会更加完美。笔者不揣冒昧,还想广泛聆听教正。

作者:四川省科协高级工程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猜你喜欢

壮志韶山
毛春山:让韶山村人过上更美好生活
满江红·七月半到韶山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acoustic field under mechanical stirring∗
名垂千古的“韶山五杰”是哪五人
油田工人
破桩
沁园春·韶山
壮志难酬主题在中学古诗词中的表现形式
为有牺牲多壮志——重读《革命烈士诗抄》
让韶山红领巾永远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