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照明优化设计
2021-11-23陈万富廖俊宇
吕 红,陈万富,廖俊宇
(1.重庆市巴南区路灯管理所,重庆 401320;2.重庆四联光电科技有限公司,重庆400707)
隧道是埋置于地层内的工程建筑物,是人类利用地下空间的一种形式。由于隧道的特殊性,为保障隧道内行车安全,照明灯具必须24 h工作。而隧道内部环境恶劣,灰尘堆积,灯具本身的损耗和清洁带来的维护难度急剧上升,既不利于节能减排,也不利于道路通行的安全稳定。
同时,隧道内照明灯具布置不合理会影响驾驶员对周遭信息的采集。例如,眩光导致人无法正常辨认视野中的环境,在紧急情况时无法做出正确处理。同时,车辆驶进与驶出隧道时,由于隧道内外的亮度差别较大,视觉上会产生所谓的“黑洞效应”和“白洞效应”,此现象容易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因此,良好的隧道照明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事故发生的概率,从而提高隧道运营的稳定性与效率。
从人眼的视觉特点出发,分析驾车接近、进入、通过、驶出隧道的过程中视觉上会遇到的一系列现象,介绍隧道照明各区段的组成及设计重点。以花溪隧道照明改造为例,从需求出发,研究隧道照明的配光方法。对优化后的照明方案进行仿真,从仿真数据和3D效果图来改进隧道照明方案,改进后的隧道照明维护成本降低,也解决了隧道照明眩光问题。
1 隧道路况分析
根据《公路隧道照明设计细则》(JTGT D702-01—2014)的要求,隧道可分为接近段、入口段、过渡段、中间段及出口段,不同区间对应不同的设计要求。其中,过渡段给司机创造了充足的时间适应入口段与中间段的亮度变化。
在白天,驾驶员经过入口段,视觉反馈上是一个由明到暗的过程,而出口段正相反。在驾驶员进入隧道后,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亮度上的变化,此时感官信息接收滞后。在隧道出口处,由于隧道外亮度极高,这种视觉上由暗到明的过程,会出现类似于白洞的视觉反馈,使驾驶员无法正常观察行车环境(见图1)。
图1 隧道照明白天亮度模型
在夜晚行车时,驾驶员经过入口段,视觉反馈上是一个由暗到明的过程,出口段却正相反。在驾驶员进入隧道时,需要对入口附近的灯具采取相应措施,以保证驾驶员不受眩光影响。在隧道出口处,由于隧道外亮度低,需要在接近出口处设置适应性照明措施,以保障夜晚行车安全。
同时,除路面的亮度、均匀度等照明指标需满足规范要求外,两侧2 m以下的墙面也对亮度和均匀度提出了相应指标要求,从平面照明转为立体照明,也是隧道照明比普通道路照明更复杂的原因之一。
2 隧道照明设计
2.1 配光设计
以花溪隧道照明改造为例,原照明方案采用高压钠灯(见图2),由于钠灯启动反应速度慢,同时原钠灯使用年限较长、光衰较大、能耗较高,严重影响了隧道照明质量,同时也造成了大量能源浪费和经济损失。
图2 花溪隧道灯具布局
经实地考察,此隧道双车道7.5 m宽,沥青路面,隧道顶部布灯方式,布灯高度为5.2 m,灯具间距为7 m。
依据上述要求和条件,使用光学软件设计了如图3的中间段优化配光曲线。
(a)照明设备配光曲线
2.2 照明设计仿真
为检验LED照明方案的有效性和正确性,利用仿真软件建立隧道照明系统并进行仿真模拟,旨在提高方案的可行性与可靠性。
根据花溪隧道现有灯具的实际分布情况,参考已设计好的隧道照明设备配光曲线,用照明仿真软件 DiaLux 进行仿真,结果见表 1。
表1 花溪隧道照明仿真结果
2.3 工程应用设计
基于仿真结果与实际需求,采用顶部布灯的安装方式。布灯高度H=5.2 m,间距L=7 m。安装示意图如图4所示。
图4 隧道照明灯具安装示意图
2.4 隧道照明效果
2.4.1 照明改造效果
花溪隧道照明改造后实际照明效果如图5所示。
图5 花溪隧道照明改造效果图
2.4.2 实际测试数据
根据照明设计仿真测试方法,对花溪隧道的照明情况进行了一系列测试,测试数据见表2,从实测数据来看,若取亮度系数为20,则其亮度计算值为4.69 cd/m2,与仿真值基本符合,其平均照度、照度均匀度等指标均满足当时实施的《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JTJ 026.1—1999)。
表2 花溪隧道实测数据
3 总结与展望
3.1 总结
目前,随着中国公路的快速发展,为保障交通安全,需要在隧道内安装照明系统并实现全天候照明。然而部分隧道的照明灯具布置不够可靠,特别是一些老旧隧道,过度照明或照明不足的现象屡见不鲜,加上照明设备的日常维护消耗,隧道照明的花费给管理部门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
依据《公路隧道照明设计细则》(JTGT D702-01—2014),为节约安装施工成本,直接采用原钠灯的安装条件和参数,专门设计隧道的LED灯具产品光学参数,通过仿真计算、实际工程配光设计,达到并超过了标准规定的设计指标,具有极好的照明效果。
3.2 展望
尽管对隧道照明方案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也实际应用于老旧隧道照明改造项目中,但由于成本、时间等因素,此方案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在后续的研究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1)结合最新LED应用成果,完善隧道照明设计标准,建立更全面、更权威的隧道照明评价体系。
2)充分考虑隧道的特性,隧道的墙面反射、地域亮度等都会影响实际的照明效果。
3)应用智能控制系统,让灯具可以自行根据气候、人流和车流量等因素实时动态调整照明参数,以实现按需照明,减少能源损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