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介入城市公共空间的探究
——以重庆市渝中区铁板巷街道光艺术设计为例
2021-11-23张建颖
张建颖
(四川美术学院 公共艺术学院,重庆401331)
1 研究背景
1.1 时代背景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空间”之于人的意义愈发重要,若城市空间无法唤起人们对“过去”的记忆和对“未来”的想象,则易导致人们产生陌生、冷淡的情绪, “空间”将形同虚设,失去意义。光艺术在这样的语境下,肩负了一定的公共艺术责任,将城市街巷空间环境改造提升置于“新旧记忆”构建的框架下进行解读,用新的媒介、新的形式来分析城市公共艺术,对城市集体记忆进行解构与重组,用光艺术作为引线,探寻人与城市街巷之间的微妙关系,增强人们对城市空间的认同感。
1.2 项目背景
项目以视觉上的基本元素——“光”为主,表现人在不同敏感度时对光的心理感受。以重庆市渝中区铁板巷和书院巷两条老城街巷为主要范围(见图1),选取铁板巷入口部分的梯步栏杆为主要设计载体,在保留原本功能的基础上,用光艺术的形式,使过往行人与城市设施之间建立联系,提高街巷的艺术感,用“新与旧”的理念赋予老街巷新的面貌与意义,增强人们对城市印象的认同感。
图1 项目区位分布图
1.3 光艺术介入城市空间
灯光设计不能简单考虑光的数量和质量,更要认识到光是思想和情绪的载体,考虑光给人的精神感受(图2~图3)。以“光”作为传达信息的媒介,依附一定的公共艺术载体来达到效果的呈现。首先在材质上有所考量,如较为新的空心水泥材质、镜面拉斯透明玻璃材质、发光光纤等。颜色与整条街巷的主体环境相协调,深空灰与夜幕下的暖城灯光形成昼夜冷暖之间的对比,更能烘托街巷邻里喧闹的生活气息。随着时间节点的变化,灯光如若呼吸的频率一般,赋予节奏变幻,追随穿梭的人群、行色匆匆、若隐若现。特殊时段更注重视听感受和沉浸式的体验,呼吸节律会随着微弱的灯光变幻,音乐节奏也有轻重缓急、高低起伏的变化。光色的变化、声音的起伏都会对人的情感带来不同的影响。
图2 模型初步制作图
图3 模型效果模拟图
2 公共艺术与城市空间环境的关系
现代都市,是现代焦虑与紧张的结合点,仿佛一座孤岛,不但与广袤的乡村对立,也与古代城市的传统失去了联系,且无意识地摧毁了这种联系。雅典的神庙与广场、老北京的胡同与城墙、西安的历史建筑与四通八达的道路、重庆的5D高楼与码头边角下的旧城传达的是不同的时空体验与观念。现代都市都是雷同的,所有城市几乎都是观念的复制、形式的平移。在这种情况下,城市,还能唤起年代记忆吗?还能新城旧城面貌共存、相辅相成吗?或许艺术就是其中的关键,艺术与城市建筑融合在一起。但艺术并非建筑的点缀与装饰,而是要开启我们的时空经验、延续记忆、构筑人与人共生的世界。
3 设计理念
3.1 项目调研
铁板巷和书院巷位于重庆市渝中区下辖的解放碑街道,解放碑地区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
从九尺坎进入铁板巷,入口处受到周围环境光的影响,由于缺少局部的重点照明,街面照度相对较低,且相对杂乱。总体而言,小广场部分整体照度比阶梯处高,是铁板巷整条巷子中的照度最高点(见图4)。
图4 铁板巷光环境
3.2 问题研究
空间问题。铁板巷是一条空间层次丰富的线性小巷,受重庆地形特点的影响,构成了其多变的垂直纵向空间。小巷周围高楼密布,与之形成强烈对比,而街巷内部空间狭小,未设置车行道,因此,空间的再利用问题及视觉上的狭窄闭塞问题有待改善,如何更好地利用空间,完善视觉效果,处理一些障碍物和临时摆放物,解决空间布置问题尤为重要。与此同时,街巷出入口标识不明显从而缺少引导作用,连接九尺坎的出入口有大面积的花坛空间闲置荒废,缺乏对景观环境的设计与考量。
设施问题。出入口广告牌设施老旧且夜间缺乏氛围照明及重点照明,楼梯步道旁的电箱摆放混乱,线缆外露,影响城市美观。道路标识和形态各异的广告灯箱亮度、色温参差不齐,照明氛围上不统一,坡道旁的栏杆缺乏功能性作用且有老旧损坏现象,形态单一,与整条街巷面貌不统一。
3.3 设计分析
人作为介入生活的主体,是老城小巷最古老而又质朴的主角。人在城巷中演绎着五味杂陈的生活,反之城巷又孕育着小城居民往事,每一个年代背后都赋予了特别的事物与情感。这些过往时光宛如白驹过隙,只有片刻记忆扎根于人们心底。作品的概念就是用光艺术手法将时间介入城市旧街巷的景观改造,光艺术随着坡道上的过往人群和时间节点的变化而变化,让“光阴岁月”这个不可量化之词变得可视化,注重表达“新”与“旧”的概念。光元素的介入,用时间来穿针引线,追寻人、巷、城之间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驹光”旨在表达“过客”的角色状态,通过作品增强人们对城市空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见图5)。
图5 《人·巷·城·驹光》手绘设计效果图展示
在材质上选用了空心水泥作为载体,材质本身的粗糙感与颗粒感传达出一种质朴与静谧的视觉感受,材质表面也可以达到漫反射的效果,一定程度上使光的照度相对柔和且均匀,不会造成局部光环境过曝及视线混乱的问题,光感效果更佳。在颜色上呈现深空灰色,与整条街巷的色调相对统一,灰色砖瓦与空心水泥的材质意义又具有新旧对比的时代意义,贴近设计主题,不同大小规格的镜面圆孔有疏有密,具有一定的形式感,反射周边环境,将城市喧嚣场面尽收眼底,凝视着城市的繁杂景象,以静示动,静中有动。灯光随着时间节点变化,也可体现特殊时段下过往人流的变化,常居于此的人们不难由此装置的配乐及灯光效果而推断出时间节点,也具有一种隐形的报时功能。而视听上的呼吸律动看似是动态的,却在夜间以柔和、舒适的光艺术手法与人产生互动,让“疲惫”的城市“放松”下来。
3.4 光艺术方案
灯光设计不能简单考虑光的数量和质量,也要认识到光是思想和情绪的载体,考虑光给人的精神感受。以“光”作为传达信息的媒介,依附一定的公共艺术载体来达到效果的呈现。首先,在材质上有所考量,例如,较为新的空心水泥材质、镜面透明玻璃材质、发光光纤等。颜色与整条街巷的主体环境相协调,深空灰与夜幕下的暖色灯光形成昼夜冷暖的对比,更能烘托街巷邻里喧闹的生活。随着时间节点的变化,灯光的变幻节奏若呼吸一般,追随穿梭的人群,若隐若现。特殊时段更注重视听感受和沉浸式体验,在微弱的灯光变幻中,音乐节奏也随之高低起伏。光色的变化、声音的起伏都会对人的情感带来不同的影响。
设计内容旨在以视觉上的基本元素——“光”为主,来表现人类内心对于光在不同敏感度时的心理感受。以重庆市渝中区铁板巷和书院巷两条老城街巷为主要范围,选取铁板巷入口部分的梯步栏杆为主要设计载体,在保留载体原本功能的同时,用光艺术的形式改变原始形态,赋予新的样貌,用追光和呼吸灯的互动效果提高街巷的艺术感、生活感,赋予老街巷新的面貌与意义,增强人们对城市印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图6、图7)。
图6 《人·巷·城·驹光》街道白天效果图展示
图7 《人·巷·城·驹光》街道空间夜景效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