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书院的选址观对现代高校景观的启示
2021-11-23潘雷
潘 雷
(浙江农林大学,浙江 杭州 311300)
1 书院概述
1.1 书院定义
书院的概念,在李国钧主编的《中国书院史》中,定义为:根据现有认识,综合各家的研究成果,初步可以界定为:书院教育是指以私人创建或主持为主,收藏一定数量图书,聚徒讲学和研讨,高于一般蒙学的特殊教育组织形式[1]。笔者将其归纳为,中国封建社会中独立于官学,教育层次及规模超越一般私学,以追求学术、传播儒家经典的教育组织及文化机构。
1.2 书院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书院起源一般认为起源于为唐玄宗时期设立的丽正修书院、集贤殿书院,然据邓洪波先生考证其应该出现于唐朝初年,总之可以认为书院起源于唐朝中前期,中国传统书院尚处于萌芽。
书院在两宋期间发展迅速,其发展与两宋期间理学发展息息相关,两者互为表里,呈现“一体化”“同命运”的特点。在儒学基础上发展的理学在宋朝的兴盛及在南宋时期被官方确立为正统学说。与此相应的,书院于两宋期间蓬勃发展,走向发展的高潮,虽然其中经历了“庆元党禁”及南宋末期的“三兴官学”运动的压制及影响,但仍然表现出强劲的生命力。
蒙古人入主中原,建立元朝,一批蒙古、色目人充分认识到文治的重要性,参与到书院建设中来,为“书院之盛,莫盛于元”局面的出现贡献了自己的力量[2]。统一的元王朝结束了书院分布南多北少的局面,促进了书院向中国北方传播,为文化传播拓宽了空间范围。同时在元中央政府采取一系列行政措施加强了对民间书院的控制,包括对书院建立审批、授予书院山长官职等,使书院的官学化趋势严重,这是元朝书院发展的又一趋势。
得益于明朝经济、科技发展的到达新高度及明朝市民阶级的发展壮大,明朝书院发展迅速,书院数量再创新高。其发展范围已超越本土范围,开始向明帝国的附属国发展,时至李氏朝鲜期间,朝鲜亦开始出现书院。同时,明朝书院发展有了新的变化,即向平民阶级开放,尤其是讲会制度的正式确立,书院向平民开放更加规范,有章可循[3]。
清朝书院发展渐失其自由讲学之气,逐渐沦为科举的附庸,且其受中央政府管控严重,几与官学无别。随着清季国门洞开,西学东入,大清帝国步履阑珊的迈入近现代,在“自强”“图存”等现实要求下,传统书院与时代诉求显得格格不入。最终,帝国中央政府的下令宣布书院改制,彻底终结了书院的历史,书院演变成学堂及大学,并以新的组织形式负担起新的使命。
2 书院选址研究
2.1 书院选址类型
“择胜地而建”一直是书院选址的主流,然而在书院发展官学化日趋严重后期,开始出现居于城市之中“城镇书院”。城镇书院的出现是封建集权日益加重、科举之业风靡、城市市民阶级日益壮大的必然结果,正是明、清时期书院官学化日益渗透的具体体现,其徒有书院之名,实则与官学并无两样,故在本文并不探讨此类建于城市之中的“城镇书院”。
官学颓废,书院兴起的时代,择胜恰是民间书院有别于官学最显著的特点。书院的创立者将建院之地选于名山大麓、风景优美之处(见表1)。如白鹿洞书院坐落于庐山五老峰南麓,岳麓书院位于岳麓山,嵩阳书院居于登封市嵩山南麓。这种“择胜地而建”的理念主要深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同时亦受风水之说及客观现实社会条件影响。
表1 中国四大书院的选址
2.2 书院选址的影响因素
1)佛、道思想影响。
首先,道家“天人合一”自然观为历代儒学大家所认同,并积极提倡,这是影响书院择胜地而建的主要原因。“天人合一”与儒家思想里所重视的“天人感应”具有高度契合,在儒家看来,“天地”即自然,存在其客观发展的规律,而“人”的行为活动当顺应自然、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勿凌驾于自然之上。
其次,佛教对书院选址亦产生重要的影响,一部分是借鉴融合,一部分是相互争夺。如上文所提及的书院在发展过程中面对“天下名山僧占多”的局面,名师巨儒、文人士子起而与之争夺。同时在书院发展的早期,因同佛家的交流,书院的建设者们积极吸取佛教的禅林精舍及丛林制度经验,从而亦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并开始有意识地于名山大川、风光旖旎之处选址建院。
2)风水之说影响。
民间世俗文化之一的风水观念对书院最终的选址也具有较大的影响。书院多选址在能“藏精聚气体”“钟灵毓秀”的风水宝地,这与中国人杰地灵的思想是相通的。而这种优秀的风水多见于名山。实际上,许多名山正是由于风水好,才成为名山的[4]。
风水之学起源于商周时期,其又称堪舆、相宅、图宅、地相、山水之术等。在其悠久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发展、完善,形成为一个神秘民间学说。然风水之学虽为玄学,具有神秘的色彩,但其核心思想亦是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求得“天人合一”。风水之学的宗旨是在充分考察、掌握及了解自然环境,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加以改造,为人们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
风水之学起于民间,并在民间不断得以发展及完善。同时,书院亦是起源于民间,不可否认的书院的选址或多或少的受到风水之说的影响。如绍熙五年,朱熹任湖南路安抚使,在“朱张岳麓会讲”二十七载之后再至潭州(长沙),并着手重建岳麓书院。在重建岳麓书院之初,其便提出调整书院朝向,以期“更建于爽垲之地”。重建的岳麓书院的选址及布局,完全契合理想风水模式。书院以东西方向为主轴,背依岳麓山,南北分为天马山、凤凰山,东临湘江,远眺橘子洲。这样的周围环境与中国古代的理想风水模式(如图1所示)如出一辙。
书院选址受民间风水之说影响的原因除了上述书院建设者主观上的认同风水学说之外,还因为风水观念下择地多为山川秀美之地,这些“胜地”在儒家士子看来可以感应文章,自然山水之奇秀与文章之奇秀一样,可以相互补充。
3)儒家的思想影响。
a.儒家的比德观。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这是儒家比德观在山水方面的体现。山水比德是一种中国式的审美情趣,在儒家眼里山水远非是山水,而给山水赋予了新的内涵。“比德”是将自然山水、草木的形貌与人的某些内在品德或道德的对应关系作意象化的比附、暗喻,从而将自然人格化、精神化,人的思想、情感得以物化和对象化。这样,自然的风貌与人的气质便相互沟通,二者在恰适融合的对流运动中彼此化合为一体[5]。
根植于儒家士子内心的比德观,所以这些儒子钟情于山水,这种钟情山水的偏好实则是一种追寻高尚情操的体现。这些儒家弟子在创立书院伊始就十分重视自然环境的选择,所以择胜而建书院当是必然。
b.儒家“修、齐、治、平”的价值取向。“修身治国平天下”一直是儒家士子的价值取向,通过自我修身以图“内圣”,继而方可“外王”。然封建社会周期性的动荡不安,使儒家士子并不能一展其胸中宏大的愿望。“穷则独善其身”是社会动荡下儒家士子的唯一选择,他们远离朝堂、退隐山林以图无世间喧嚣,修身养德。他们辟山林优美之处,或为个人隐居之所,或为朋友交游之所,或著书立说以传先贤之道。而“穷”时多为社会礼乐崩坏、道德沦丧之时,这些隐居山林的儒家士子又肩负治平天下之任。
c.传统书院选址观对现代高校景观营造的启发。
传统书院选址观不仅具有文化性,同时也具有科学性。山川之胜在古人眼里可以感应文章之外,同时为书院整体景观奠定良好的基础,减少了书院对于内外环境的建设投入,具有原始、朴素的生态观念。书院借其周围环境的名山大川、旖旎风景塑造了富有特色、风景宜人的书院园林。
现代高校规模之大,远非传统书院所能比拟;且在如今知识经济时代之下,高校与社会的联系日益密切。现代高校选址一味地模仿书院隐遁于山林之中,既不科学,也不具备现实可能性。随着社会及教育工作者们对环境育人观念的日益认同,传统书院“择胜而居”的选址观念也具有了借鉴性。既不盲目照搬,建校深山;也不全盘否定,选址闹市,需要我们根据城市具体现状,优化校址选择,为高校校园奠定良好的人文与自然环境基础。
优化高校校园选址,要切实处理好人才培养需求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在尊重高等教育自身的规律的基础上,让高校选址服务于高校立德树人的基本目的,同时兼具推动地区发展的作用,实现学校与地方发展的双赢[6]。
3 结语
当前,传统书院的选址是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产物,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时至今日仍然具有借鉴价值。面对当下中国高校建设的高潮,借鉴传统书院的选址理念,优化现代中国高校选址,对创造高质量的高校校园环境具有参考与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