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联合小梁切除术+视网膜光凝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评估
2021-11-23王自权河南省新野县歪子镇卫生院河南南阳473555
王自权(河南省新野县歪子镇卫生院,河南 南阳 473555)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是指人体的虹膜和小梁表面有新生的纤维血管膜,致使其周边虹膜前粘连,阻碍房水排出引起的青光眼,且由于新生血管极易破裂,易发生前房出血,因此又将其称为出血性青光眼,其临床表现为:眼部疼痛、畏光、眼压升高(可高达60mmHg),眼部中、重度充血等症状,并同时伴有角膜水肿、瞳孔缘色素外翻,房角内出现不同程度的周边前粘连等情况,且在患病后,如不及时进行治疗,任其进一步发展,则可导致失明的发生[1-2],经研究发现,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应用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联合小梁切除术+视网膜光凝术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病情,提高治疗效果,现将实施方法和结果汇总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现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月期间,随机抽取86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开展研究。根据电脑随机法将86例患者分为A组43例,男性23例,女性20例,年龄41-73岁,平均年龄(63.27±4.12)岁;B组43例,男性22例,女性21例,年龄42-74岁,平均年龄(64.29±4.19)岁。组间资料对比无差异性(P>0.05)。
纳入标准[3]:①经医学检查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符合小梁切除术及视网膜光凝术手术标准。②无沟通交流障碍或精神病史的患者。③向家属说明情况,患者家属在同意书上签字。
排除标准[4]:①伴有其他内脏疾病的患者,例如心、肝、肾等。②伴有其他传染性的患者或凝血功能障碍患者。③玻璃体严重积血的患者。④不配合此次研究及中途退出的患者。
1.2 方法 A组采用小梁切除术+视网膜光凝术,具体操作方法如下:①小梁切除术:首先对患者实施麻醉,作以上穹隆为基底的结膜瓣,并作以角膜为基底的巩膜瓣,其大小为4×3mm,厚度为1/2巩膜,以及在巩膜瓣下方放置C棉片,维持3-4分钟,然后用0.9%的氯化钠冲洗巩膜、结膜瓣及下方组织,最后将小梁组织切除1.5-3mm,并同时切除虹膜根部。②视网膜光凝术:在小梁切除术结束后3周内,对患者实施3-4次视网膜光凝术,首先将总点数设置为:1500-2000点,并将光斑(III级光斑)直径维持在200-300μm,曝光时间为0.2s,然后对患者的视网膜进行治疗。B组患者在A组的基础上应用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治疗,具体操作方法如下:首先对患者实施表面麻醉,前房穿刺,降低眼压,然后在患者颞下方角膜4mm处,垂直巩膜进针缓慢将0.05ml的雷珠单抗注入患者的玻璃体内。在注射结束后5-7天,实施小梁切除术+视网膜光凝术。
1.3 观察指标
1.3.1 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 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为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为有效,临床症状未改善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3.2 对比两组患者的眼压水平 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眼压水平对比。
1.3.3 对比两组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 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最佳矫正视力对比。
1.3.4 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主要包括:玻璃体积血、前房积血、眼球萎缩、眼球疼痛等。总发生率=[并发症发生总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选择软件SPSS25.0为工具,计量资料以(±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后,B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7.67%(42/43),A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6.05%(37/43),B组患者的治疗效果高于A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n(%)]
2.2 眼压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眼压水平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B组患者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眼压水平均优于A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眼压水平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眼压水平比较(±s)
组别(n=43)术前(mmHg)术后1个月(mmHg)术后3个月(mmHg)术后6个月(mmHg)A组 44.37±6.07 19.25±5.32 20.15±5.21 21.25±4.47 B组 44.35±6.08 14.31±2.31 14.65±2.28 16.48±2.19 t 1.652 4.932 7.270 6.614 P 0.102 0.000 0.000 0.000
2.3 最佳矫正视力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为明显差别,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高于A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比较(±s)
组别(n=43) 治疗前 治疗后A组 0.04±0.010 0.05±0.009 B组 0.04±0.012 0.08±0.028 t 0.000 6.689 P 1.000 0.000
2.4 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治疗后,B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65%(2/43),A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8.60%(8/43),B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A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是指患者的患侧眼中存在新生血管,而导致此类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为:纤维血管膜收缩牵拉(可使房角关闭、眼压升高,进而引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眼后节缺氧及局限性眼前节缺氧(主要是由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疾病引起的)、手术因素(白内障手术、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等)[5]。而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小梁切除术、视网膜光凝术均为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但是对于此类疾病单一使用的药物治疗,其治疗效果不理想,而单一使用的手术治疗,由于新生血管比较脆弱,极易破裂,因此也给手术治疗带来一定难度,因此我院提出采用联合治疗的方法[6]。
本次研究中,通过探讨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联合小梁切除术+视网膜光凝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结果显示,B组患者的总治疗有效率高于A组,B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眼压水平优于A组,B组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高于A组,B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A组,效果显著,分析其原因为:雷珠单抗注射液,可以阻碍血管受体在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相互作用,阻止血管内皮增生,使新生血管萎缩,然后在对其行小梁切除术(主要通过在角膜缘建立一条新的房水引流通道,将房水由前房引流至球结膜下间隙由周围组织吸收,改善小梁网的滤过功能进而达到治疗作用)及全视网膜光凝术(主要通过破坏视网膜组织,使视网膜面积减少,进而改善视网膜缺氧的情况,进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可有效避免新生血管破裂的发生,进而提高手术安全性,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治疗效果。因此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联合小梁切除术+视网膜光凝术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更有利于患者的身体健康。
综上所述,新生血管性疾病是一种多发的疾病,患者在患病后如不及时进行治疗,极易导致失明的发生,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及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而在本次研究中发现,对此类患者,应用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联合小梁切除术及全视网膜光凝术治疗,可有效控制患者的病情,改善患者的眼压水平,治疗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