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共治的城市更新规划分析
2021-11-23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陈子阳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陈子阳
老旧商业经营、公共休闲各个区域,是城市中较为关键的部分,对其进行有机更新,是较为紧迫的城市治理任务。各类经营、生活各个老旧社区,表现出设施老旧、垃圾处理不到位等问题,成为各省市老旧社区的城市形象缩影。因此,以高品质街区为视角,进行城市更新研究,加强市场优化,提升城区治理有效性,共建政府主导、多元经营主体、多方主体共治的全新城区格局。
一、城市更新现有问题
(一)拆迁补偿缺失规范性
拆迁补偿在城市规划、功能更新各项工作中,占据关键环节[1],地域不同,价值不同,标准也不同。如果拆迁补偿问题尚未获得妥善处理,将会影响城市更新的各项进程。在政府、房屋建设单位、购房居民多个主体中,政府具有较强的角色功能,房屋开发单位具有城区规划较强的参与性,居民作为规划的接受者,参与程度较低。部分房屋开发单位,以压缩拆迁住户的获利空间来增加自身经济效益。拆迁居民表现出主体数量大、群体分散、目标多样性等特点,无法给予居民多样性的、定制性的拆迁补偿方案,增加了城市规划的困难。
(二)参与机制中居民融合度不高
在城市重新布局、功能完善的进程中,居民作为城区生活的直接受益群体,较为关注项目的最终性能。在实际规划期间,政府、房屋开发单位,作为两个主导角色,致力于落实城市更新工作。在功能完善、区域划分时,侧重于经济收益和社会整体效益。在区域规划、设施完善、多方治理等方面,或尚未有效参照居民想法,或并未完全关注人们的需求。在居民参与度较低的情况下,并未开通完善的利益诉求路径,无法保障居民的各项权益。在长期发展中,对于政府、开发单位的主导,缺失了居民的信任与支持,加大了项目改造的困难。
(三)权益分配不均
国内现阶段进行城市优化时,以控制、干预等方法为主。土地增值部分,大部分分配给房屋开发主体。在开发商追求经济利益的情况下,居民在分配权益中缺少相应话语权。在城市更新中,极易形成“负外部性”,此类成本由居民承担,形成权益不公平现象。现有法律体系中,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司法机制,确保权益分配的均衡性。然而,在实践中,公众权益并未得到足够重视,尚未形成有效的保障机制。
(四)关注多方位经济发展
在城市更新期间,尝试从“经济视角”向“经济产出、文化整合、生态保护”进行改进,以提升城区建设的有效性,关注生态保护效果,有效解决城市问题,比如环境污染、碳排放等。然而,在实际城区开发建设期间,经济产出始终占据城区规划实施的主导地位,尚未有效融合社会文化需求、生态保护等思想。在旧城区改造时,以房屋密度、人口容积率等视角,进行建筑改造,并未有效挖掘城区文化。此种城区改造方式,能够有效减轻人口密集形成的居住压力问题,提升老旧小区的整改效果。传统文化的传承、生态环境的保护往往缺失或不足,造成了很多遗憾。
二、多元共治的具体路线
(一)多元共治思想
其一,加强政府引导。组建街区改造协调小组,联合各方主体进行问题协商,有效落实宣传工作,凝聚居民认知合力。与此同时,加强统筹管理,补充投入资金,稳步落实市政工程的建设工作,确保平台与公共体系的管理效果。其二,借助市场运营方式,改变城区管理体系。融合“街区缝合”思想,市场机制,有效更新道路、商业体系,形成政府保障、社会参与的体系。结合市场动态,优先使用收益资金,提升街区管理先进性,盈余资金分配给前期投资方,维护各方权益。实现良性滚动可持续发展。其三,多元共治。以小区委员为治理主要群体,建立自治联盟,有效补充各方力量。设定自治制度,完善文明公约内容,形成街区共治环境,打造全流程、全方位的管理体系,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二)政府主导
在法治社会体系中,有法可依成为国家各级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同样是规范城市发展的制度前提。在城市更新政策中,以城区更新、功能完善为视角,给予相应的法律支持,确保城区更新效果,保障各方主体权益,落实拆迁补偿,积极应对利益分配不均问题。政府部门应确定城市更新的具体方向,有效组织居民调查工作,依据居民反馈内容,找出重点问题,形成更具人性化的协商型制度,细化相关的规范条例,形成法治监管体系,强化法律约束作用。比如,拆迁补偿问题,政府可依据城区实际情况,根据客观成本制定补偿办法,确定补偿流程,给出具体的补偿额度,切实规避“钉子户”问题。
(三)多方参与
城市更新时,应建立政府、房屋开发单位、基层群众等多方参与机制,形成共同治理、多方分享的经济环境,增加各方群体之间的信任,最大化创造社会效益。现阶段,城市更新工作中,多数采取的方式具有自上而下特点,尚未充分考量基层群众的意见,群众建议未能积极采纳,阻碍城区更新的发展脚步。在城区规划前期,应公开规划项目的具体情况,有效征求居民意见,采纳合理的群众建议,更多地融合地区文化、历史各项因素。与此同时,展示项目资料,展示信息包括改造方案、补偿制度、权益分配方法等,高效整合社会资源,建立规范性监督体系,形成多方参与的交流平台,给予群众相应的话语权,鼓励社区群众参与,理解并支持改造项目,推动城市更新高效率完成。
(四)多元并进
城市更新的主要目标,拆改老旧社区建筑,重新规划社区格局,完善老旧社区的功能与配套,融合智慧城市思想,激活社区经济产出能力,建设融合环保、经济、文化等多要素的城区环境,给予人们新的生活体验。因此,在新城区打造期间,政府更为关注城区的文化内涵,坚持融合环保思想,保持文化、环保、经济三个主体的平衡性。在项目改造期间,改造人员应积极了解区域的历史文化,勘测区域水质、土质等环境情况,调查区域内文化建设、休闲娱乐的发展状况[2]。对历史建筑,给予有效保护,关注人文思想挖掘,形成特色城区的改造方案。
三、多元共治视角下,景观更新分析
(一)老城区景观改造概述
以图像叙述视角,规划A老城区的绿化区域(见图1),以感知视角,完整记录生活景象,形成景观改造方案,助力人们自主发现景观美感,选择容器、植物的搭配方式。在改造期间,绿化区域的共同点:植物材料使用法、成本控制、较少的运维资金等。植物材料兼具功能性、可食性多个优势。人们发挥自已的创作能力,在老旧城区中,展示植物材料制作的艺术品,包括绘画、摄影等,便于人们了解城区内的文化,互动式参与景观改造。
图1 城市绿化
(二)社群参与式设计
采取社会活动、设计比赛、小组联合设计等多种方式,政府部门带领基层群众,共同开展绿化的设计。在A老城区中,利用旧物进行绿化种植,具有较强的环保性、民间艺术性。比如,使用木桶、碗具等进行花卉种植,以花草为染料作画等。这样设计作品,表现出较强的生活性,具有艺术创作的真实性。例如,在史家胡同开展了“旧时光花园”的景观改造活动。在此项活动中,区域内群众积极参与,给出设计方案,使用家中旧马桶、腌菜罐子等,进行花园的设计,表现出人们生活常态,极具生活艺术性,增加了花园设计的审美性,作品充满旧时光的韵味,充满了烟火气,提高了老城区景观更新的设计效果。
四、多元共治视角下,单元式街区更新分析
(一)政府管理单元
具有建筑保护、文化挖掘功能的区域,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以政府管理单元模式,确保管理效果。比如,庄熙英故居转让其个人产权时,庄熙英后代将其发展成民间小型的展览馆,借助20世纪主流的家具、照片、物件等要素,为人们展现具有历史色彩的建筑场景。因此,政府应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公布建筑开放时间,便于人们参观。
(二)多元共治单元
(1)政府治理时,以街区内公共物品为治理单元,形成保护体系。比如,具有历史风貌的居所、街区、街道,政府引导群众,共同开展保护更新工作,使区域良性发展。
(2)市场共建。以某老街区为例,政府在建筑修缮、后期运维时,需要较多的资金,采取市场共建方式,建立群众与市场的共同经营体系,坚持谁维护、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提升街区保护、功能更新的有效性。适当增加文化产业、休闲商业等产业项目,发挥市场共建的积极作用。
(三)居民自治单元
以社区为自治单元的主体,有效调查区域内的建筑情况。由政府回收处理空废建筑,给出相应的修缮加固、水电更新等工作,使其达到住宅的居住标准。此种建筑可优先向低收入人群出租出售。同时,由政府牵头建立居委会专职工作小组,共同对公共场所,比如楼道、院落等空间进行自治管理,让居民自己承担运维工作。
五、结论
综上所述,城市更新作为激活老旧社区活力的关键动力,是引导城市质变的关键路径,城市内涵持续完善。以城市开发,多元主体、多样性文化、生态保护等视角,成为城市更新的侧重方向。结合现阶段城市更新存在的问题,积极化解城市矛盾,形成环保型、智慧型、多方共治的城区体系,促进城市管理、区域规划各项工作有序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