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正确引导“共鸣”和“通感” 搞好特教美术教学

2021-11-23林山水

读与写 2021年23期
关键词:共鸣通感特教

林山水

(睢宁县特殊教育中心 江苏 徐州 221200)

美育主要是通过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作品的美去影响学生的思想感情,培养审美情趣,发展学生欣赏美和创作美的能力。美术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只有按照系统美学原理向学生传经送宝,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曾这样说:“美就是艺术,美学就是艺术哲学。”建立系统的、能动的审美型教学体系,不是由任何外在动机所左右的。固然任何进步的、外在目的能成为美术学习和创造的巨大动力,但它必须通过有效的形式转化为学习主体的心理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为审美需要和审美动机,才能成为有价值的创作热情。但这种心理构成的培养和形成,需要不断的映美刺激和知识积累,而按照美学原理对学生在鉴赏和创作中产生的共鸣和通感的正确引导,正是构建这种良好心理的有效途径。

所谓“共鸣”就是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自然景物和欣赏美术作品时,进行审美体验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属于主观意识范畴。因共鸣产生的强弱性、持久性和层次性,既取决于审美对象本身的特点、以及对感知主体的刺激强度和刺激次数,更取决于感知主体的个性心理状态和如价值取向,还取决于主体年龄及文化层次所对应的心理能力,如受感能力,对信息识别、处理、转换、传递、再生成能力等。人在审美过程中,并不是消极地“反射”、“反映”客观美,而是一个多次的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自我创造的认知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渗透审美主体情、知、意的复杂过程。在此过程中,人所获得的美感和引起的共鸣,既有客观的基础,又有主观上的选择性、能动性。但是,客观对象的美往往是潜在的,尤其是艺术品所蕴含的美,只为审美主体的情感与潜在之美产生“共鸣”,只有在审美主体内有所感、外有所悟、内外统一的情况下,才能唤起自我意识。也就是俗语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特教学生处于学习知识、积累经验,逐渐了解客观世界的初始阶段,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学实践中要根据他们的个性特征差异,因材施教,分类指导,打破传统的仅限于基本技能教学的本位教学模式的框框,使学生视野开阔一点,让学生在美术课中不断获得美的乐趣,通过多层次反复的鉴赏、观摩和讲解,不断给他们以映美刺激。同时,根据教学需要不断提高审美的兴趣,让其到自然界和美术作品中去思考、去感知。因“用思有限者,不能得其神”(葛洪语)。例如:对刚入校的学生可从线条、色彩的变换入手进行美术启蒙教学,利用几何图形与几何体的实线与虚线,同一图形不同色彩及不同色彩的图形搭配进行齐整端庄的视觉审美体验。随着年龄年级的递增和美术基本知识的积累和涉及,可通过名画或身边的手工制品予以讲解和剖析,以便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美的多种表现方式,引导学生去观察事物,发现自我、倾注自我和体现自我。对于高一些年级的美术教学,应结合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向学生传授视读艺术的语言,介绍构图、线条、色彩的处理技巧,还可以让有心智能力的学生进行工艺品的制作。通过引导学生进行阶梯型的审美体验,使其在产生共鸣得到审美愉悦的同时,不断提高感受美、鉴赏美、创作美的能力和审美修养。

所谓“通感”就是对一种门类艺术中的感受、感觉,挪移为对另一些门类的艺术品的感觉、感受,或对某一对象的感受而产生相关或不相关对象的联想。如欣赏绘画时引起音乐感、诗感、舞蹈感等。唐代的张旭因观看公孙大娘舞剑而悟得书法的笔法,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从鹅在水中游泳而悟得用笔的妙处。这都是事物本身所蕴含的美因互动效应,也是“生活即美学”这一公理的形象体现。唐代诗人杜甫曾有“功夫在诗外”的著名诗论,宋代者名诗人和词作家苏轼曾对写文章提出“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论断,宋人赵希鹄在《洞天清录》中也曾说:“善书者必能画,善画必能书,实一事耳。”这都说明每一种艺术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倾注有创作者的情感,只不过各具不同的表现形式,它们本身所具有的美使之相辅相成,息息相通。因此,古今成名大家的艺术成就大都是多方面的,而特教学校美术教学对象多为心智不健全的学生,他们的心理和认识取向具有很大的差异性,无论对美术作品进行赏析,还是运用美术常识进行手工制作,培养良好的通感心理素质都是相当重要的,因为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扬长避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智发展特点和学习能力,引导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培养其悦美兴趣,激发其悦美情感,引导他们到音乐、文学、舞蹈、书法等姊妹艺术中去汲取营养,去感受美的共鸣。也可利用课余时间指导学生去大自然和日常生活中领略各种形式美的神韵,以利于良好悟性的培养。

总之,对共鸣和通感的引导,是使美学原理渗透于特教美术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举。当然,博大精深的美学原理在美术教学中运用的方式和方法,远非上述内容所能包容的,相信通过广大美术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更加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一定会层出不穷。

猜你喜欢

共鸣通感特教
“南京特教师范招待所”饭盆
一只普通的食堂饭盆与一段独特的特教历史
征文通知:6G通感算融合
通感:一扇让诗人不老实的门(外一则)
通感(外一篇)——孔武仲《乘风过洞庭》
例谈“通感”修辞手法
同样的阳光雨露——特教教师践行者
体验与共鸣:大数据时代场景营销模式研究
情感味道:闽南话对台湾广播的独特功能
“民族唱法”的表现形态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