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1-11-23
(贵州大学科技学院,贵州 惠水 550600)
0 引言
现阶段,我国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在持续扩招,这一专业的学生培养规模持续扩大,与此同时,用人单位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确保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的人才能够有效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各个高校应该对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有效的革新。
1 工商管理专业市场需求状况概述
依据相关部门的调查,现阶段我国超过一半的企业需要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超过1/5 的企业极度缺乏工商管理专业相关的人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未来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会进一步增大。深入研究市场经济的发展历史可知,工商管理专业是每一个企业都需要的大众化专业之一,其在就业市场中需求较为稳定。超过一半的工商管理人才在企业之中担任需要沟通和协调的中层管理人员,1/3 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在企业中担任专业要求较高的基层操作人员,极少一部分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的人才担任高层管理人员。从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就业状况来看,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主要面临两个方面的挑战。
第一,存在较大的潜入者威胁。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面向的人才需求市场基本上不存在专业技术壁垒,学生在毕业初期从事的工作基本上是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这些工作具有程序化、操作性强、技术含量低的特点,其他专业毕业的高校毕业生也能够有效满足各项工作的需要,因此其他同工商管理相似专业的毕业生会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和发展产生较大的威胁。
第二,代替者多。企业在选拔管理人员的过程中,越来越多地从企业业务人员中选拔或者从外部公开招聘。目前,根据相关部门发布的数据,企业留给高校应届毕业生的管理岗位仅占企业管理岗位总数的20%左右。随着经济竞争的不断加剧,相关的行业统计数据显示企业越来越倾向于盘活自身的内部人才,这给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和发展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有着较大的需求,同时,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倾向于选拔具有丰富实际操作经验和专业知识的人员担任管理人员。面对目前的人才需求市场,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如何设计培养目的和培养模式,成为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
2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现阶段,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企业已经逐步成为我国市场经济的主体。随着企业间竞争的日益加剧,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对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体系无法有效衔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目前,高等院校中的工商管理专业在课程开设方面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同企业的工作实际需要存在较大的偏差,导致学生在学校中学习的知识缺乏针对性和目标性。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通常对待录用人员有着非常明确细致的招聘要求,这同当前重基础、宽口径的高等院校教育现状有一定的出入。工商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侧重点不明确,学生除了学习工商管理专业必修的专业课程之外,还要学习财务、会计、人力资源、电子商务、生产管理、物流管理等诸多专业的课程,虽然学生对企业运行环节具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缺乏深入的研究。这种模式的课程设置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在就业时面临所学知识和企业要求不相符的问题。
从教学内容设置来看,工商管理专业几乎未设置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实践课程,学生无法在求学的过程中锻炼和培养自身的实际动手能力。工商管理专业本质上是一门同实践存在密切联系的课程,诸多的理论知识都是对实践经验的抽象总结,学生缺乏有效的实践就无法切实的体会理论知识的内涵,无法准确把握市场竞争和企业运行的本质。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均设置了生产实习、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诸多的实践课程,但是由于各个实践过程的时间较短,能够投入到学生教学的资源较少,致使实践课程流于形式,无法切实达到预期的效果,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随着我国宏观经济的下滑和高校毕业生数量的持续增加,我国高校毕业生面对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高等院校应深入进行人才需求的调查,明确现阶段企业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要求,并据此制定合适的培养目标,向社会输送合格的工商管理类人才。
3 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概述
高校教学活动开展的基本依据是人才培养目标,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否准确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各个高校办学条件存在巨大的差异,招收的学生也存在诸多的差异,多方面的客观条件决定不同的高校要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宜自身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此需要强调的是,高校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时不能仅以自身的实际情况为依据,还应该充分考虑就业市场中对相关人才的现实需要及要求,进而制定出符合高校自身实际情况、契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
依据相关市场分析机构的调查,就工商管理专业而言,超过一半的企业需要全面型的市场管理人才,1/3 的企业需要专业型的管理人才,1/10 的企业需要技术型的管理人才。从企业构成来看,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可以划分为3 个大的级别。第一个级别是高级管理人员,其职责是制定企业未来一个时间段的发展战略,对知识和技能有着较为全面的要求;第二个级别是中层管理人员,其职责是对企业运行流程之中的某一个方面和某一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管理,对其的要求是具备某一个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能够从公司整体发展的角度看待自身所负责的具体工作;第三个级别是基层管理人员,其主要职责是执行和落实上级领导的各项具体部署,其本质上也是中高层管理人员的后备力量,需要具备较强的执行力和扎实的专业能力,能够准确高效地解决企业运行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高级别管理人才的培养重点在于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而基层管理人员的培养重点在于专业的业务技能。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工商管理类硕士研究生(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MBA)等教育的不断兴起,使企业在高级管理人才选择方面有较大的主动权,大部分本科毕业生只能在企业中从事基层的管理工作。面对企业发展的现状,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教育已经无法为企业培养高级别管理人才,因此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将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变更为培养基层应用型人才。基层应用型人才的具体要求如下:①掌握现代管理理论,能够熟练应用各种信息技术;②对企业运作流程、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企业战略等具备基本的了解;③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根据企业的需要快速掌握新知识、新技能。
4 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是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普通高等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应该以市场为基本导向,依据市场的需要明确人才的培养方式。
4.1 革新教学内容体系
教学内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核心作用,高等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应该根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调整。首先,应强化理论知识的应用教学,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构建专业应用性强的课程体系。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普通高等院校应逐步取消现阶段按专业招生的招生方式,改用大类招生。例如,按经济类和管理类两个项目招收学生,学生入学前两年进行通识性教学,在大三学年依据学生的个人兴趣划分专业,在后年进行专业性教学,以此使学生对企业管理各方面知识均有一定了解的同时在某一方面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这一教学方式的优点还在于给予了学生较大的选择权,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爱好选择相关的课程,有助于发挥学生的特长。
4.2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工商管理专业是一门理论、实践和应用高度结合的学科,学生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才能够完全认识理论,并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自身的应用能力,因此,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普通高等院校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应该为学生创造多层次、多环节的实践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学校应在校园内部构建完善的模拟实验室,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小组,模拟企业的组成和运行,进而对企业运行的各个环节有一个全面准确的认识。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将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抽象为一系列的准则,进而使学生依据相关的准则进行沙盘推演,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现实企业所处环境的复杂性。
4.3 构建素质拓展体系
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知识始终是每个学生日后职业生涯中赖以生存的根本,学校教育应将专业知识教育放在首位。但是,为求得事业进一步发展,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如工作责任心、工作态度、沟通能力、社交能力等将起主导作用。对学校而言,要提高学生的就业率,缩短工作适应期,就一定要在教学中处理好知识、能力与素质之间的关系。因此,在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之外,学校还要构建素质拓展体系。素质拓展不仅要包括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技术创新的专业素养,还应包括社会综合能力的扩充训练、精神气质的陶冶和思想品质的提升。具体而言,工商管理专业可以开设非专业素质拓展课程,从经理人的观念、品格、知识、能力等方面强化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