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设备全生命周期信息化计量管理的应用分析
2021-11-23曾嘉
曾嘉
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成都 610091
测量设备作为企业生产中指导生产、节能减排、安全防护、贸易结算的基础设备,任何环节的不受控都会直接影响在用设备的准确和可靠。目前我公司在用测量设备有X万多台(件),但现有物资设备系统测量模块运用水平参差不齐,依旧采用人工方式对其进行检定/校准、计量确认、封存报废等流程管理,测量设备的周期计量计划还需人工筛选整理,检定/校准证书仍需纸质传递,与同行企业存在较大的差距。
1 内涵和做法
1.1 测量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1)信息化计量管理建设思路。测量设备的生命周期分为四个重要阶段:设备采购阶段、设备验收阶段、设备使用维护管理、设备报废阶段。
(2)信息化计量管理总体设计。对上述四个重要阶段的计量工作进行梳理,然后配置相应的功能模块。设备采购阶段需要明确测量设备首次检校承担方,测量设备性能指标,测量设备校准方法。设备验收阶段需要对测量设备的证书进行计量确认,测试设备的各项技术指标应满足要求,使用单位对测量设备登记入账。设备使用维护管理对测量设备进行周检/临检管理、超差测量设备管理、计量检校管理、管理状态变更管理,以及使用前的计量确认管理。设备报废阶段需对测量设备进行无实物状态变更管理、报废状态变更管理、设备计量状态管理。目前在物资设备系统中测量设备的信息化计量管理以设备专项管理平台呈现,包含以下5个模块:测量点档案管理、测量设备台账管理、测量设备不合格管理、测量设备检定(校准)管理、测量设备量值溯源图[1]。
1.2 实施方案
实施测量设备全实施测量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推进计划:2019年1-3月:组织开展调研测量设备的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的相关基础资料。2019年4-6月:实施测量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的优化措施。2019年7-10月:系统测试、运行,跟踪检查优化措施执行情况,实现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信息化的目标,结合管理流程的变化,修订公司《测量管理办法》。2019年11-12月: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总结、效果进行评价[2]。
1.3 实施情况
通过装备部、星云智联及使用单位的讨论分析,梳理出测量设备的数据流程。实现生产层、管理层、决策层的数据架构,从生产层的现场管理(设备档案、日常维护、运行状态)到管理层的专业管理(审核审批、评价分析、项目控制),最后到决策层的数据支持管理(设备数据调用、状态挖掘、价值分析等)。
(1)测量设备类别管理模块。确定公司测量设备的分类范围,有助于指导建立测量设备台账,对测量设备的点检、维护、校准、更新报废等工作动态管理。测量点设置以及测量点包括的测量设备工位都在测量点档案管理类,实行A、B、C分类管理测量设备。测量点类别包括:Z(最高计量标准器)、A(安全防护)、M(贸易结算)、H(环境监测)、G(工作计量标准器)、C(厂际间结算)、ZL(产品质量检测)、QT(其他类)、YB(一般类),其中前7类对应的测量设备的A类分类管理,后2类对应测量设备的B类和C类管理。通过基础数据的收集及分析,迅速准确了解测量设备的运行状况,及时调整对测量设备的管理类别及维护方法,测量点立卡完善后,测量设备分类管理变化更趋向合理化[3]。
(2)测量设备台账管理模块。测量设备的立卡登记、台账查询、数据维护等功能在测量设备台账管理模块实现,现有的测量设备台账都将通过一个界面体现。为了完善测量设备管理台账的维护功能,制定了测量设备维护管理思路:基础数据采集→维护标准数据收集及录入→维护计划的编制→维护任务的执行→维护任务统计查询。结合设备数字化管理系统在通过可研报告后,装备部牵头设备编码清理工作,将测量设备编码与工位号结合,设备编码是设备在现场的安装位置编码,原设备编码规则不变[4]。
测量设备基础数据的准确关系到系统各相关功能的实现,进行了测量设备编码的全面系统清理,在设备维护环节的第一步数据采集上确保了准确可靠。测量设备的数据来源包括:物资配送(材料或备件)—系统自动新增;技改工程总包类(施工单位已安装)—测量设备产权单位录入;现有测量设备产权单位核实后,系统台统一导入。测量设备的执行及查询功能增加了在用共计36个字段的查询,极大地丰富了执行情况及查询的可选性及可操作性[5]。
(3)测量设备检校管理模块。根据测量设备不同品类、用途和检定地点调整计量确认间隔情况,使校检情况更适合测量设备的实际使用,做到检校周期合理,降低测量设备的检校费用,能保证量值准确可靠,使测量风险和检校费用两者的平衡最佳化。
2 结语
总而言之,建立符合企业需求的计量管理系统能保证企业计量管理体系更有效运行,为各级使用人员提供标准化、规范化的计量管理工作平台,有效整合各项计量管理流程,实现企业计量管理工作中形成的各种文档、数据,便于进行明细查询、统计信息查询,实现计量管理活动信息的可追溯性,有效提高计量管理水平,避免人为管理差错,提高计量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