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国际视野 探索资历框架建设的中国模式
——《终身教育资历框架研究》述评

2021-11-23

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资历终身教育学分

白 然

(1.河北师范大学,石家庄 050024;2.北京师范大学,北京 100875)

面对互联网时代知识经济社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为社会每一个成员提供终身学习机会,已经成为全球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共识。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学习形式变得更加多元,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逐渐成为终身学习的主流。知识经济社会以及互联网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催生了资历框架的诞生,资历框架是反映各类学习成果的等级和通用标准体系,可以打通各级各类教育之间、教育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壁垒,建立教育系统和劳动力市场之间认证制度的衔接[1]。资历框架的起源可以追溯至20 世纪80年代中期,而自2013年开始,亚欧教育部长会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洲职业培训发展中心等共同推动资历框架全球化发展。截至2019年底,全球资历框架的发展规模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建立和采用资历框架的国家总数已多达161 个,并建成了7 个跨国区域资历参照框架,为126 个国家实现跨国区域资历对接和学分互认提供了参照标准[2]。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资历框架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国策。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制定国家资历框架,推进非学历教育学习成果、职业技能级别学分转换互认”[3]。2019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强调建立国家资历框架、健全和完善国家学分银行制度和学习成果认证制度[4]。资历框架建设是我国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的重要支撑,也是实现我国教育全球化的基础性制度。201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150 个国家批准,出台了《承认高等教育相关资历全球公约》(以下简称《全球公约》),这是联合国第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全球范围高等教育条约[5]。我国资历框架建设是我国加入《全球公约》的准备,也是实现我国资历全球互容互通、做强中国教育品牌的基础。

2014年,张伟远教授带领香港大学的研究团队,撰写了《构建终身教育立交桥:国际的发展和比较》专著,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并在2015年荣获第四届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优秀学术著作一等奖。2020年,张伟远教授在北京师范大学和其博士生谢青松合著的《终身教育资历框架研究》,是资历框架研究领域又一本杰出学术著作。

张伟远教授是我国终身教育资历框架建设的倡导者、推动者和引领者。在2013年由香港教育局举办的资历框架国际研讨会中,首次开设和主持中国内地资历框架论坛专场。2013年,为《中国远程教育》杂志开设和主持“资历框架”专栏。2014年,促成香港教育局和北京开放大学联合开发“电子商务行业能力标准”,该标准是我国内地第一个行业资历等级标准。2015年,促成国家开放大学和香港教育局合作,在内地首次举办以资历框架为主题的圆桌会议。2019年,应邀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区域和国家资历框架”课题,完成《全球区域和国家资历框架目录》中国案例部分。2019年开始,张教授带领团队先后参与教育部的职业教育资历框架和高等教育资历框架课题,完成《国家资历框架等级标准》《国家资历框架等级标准使用手册》起草工作,并先后为国家开放大学、广东省、重庆市、江苏省等地的资历框架建设提供指导和咨询。

《终身教育资历框架研究》一书立足于资历框架全球发展的国际趋势和我国终身学习制度体系建立需求,在系统梳理和分析国内外资历框架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资历框架的概念界定、重大意义、理论基础、系统模式、技术路径、实践运作等关键问题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论述,为我国资历框架、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银行等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出了有益的发展建议。通过这本理论性与可读性并重,兼具国际视野和中国特色的学术著作,我们不仅能够领略到作者对资历框架研究和终身教育领域的学术贡献,还能体悟到其严谨求实的研究风格和笃学敏行的研究态度。

一、概念解析,确立资历框架的基础性地位

对资历框架领域相关术语的明确界定,是建立研究领域的根基和推动实践发展的基础。“资历框架”“学习成果认证”“学分银行”等术语已屡见于我国政策文本,但因其在实践上的复杂性和功能的密切关联性,致使学术领域和实践领域常出现认识上的偏差和概念间的混淆。该书首先对资历框架、学习成果认证、学分银行三个关键术语进行了概念上的澄清。

终身学习强调学习阶段的连贯性、学习场所的广泛性和学习方式的多元性。对学习者在不同阶段、不同场所、以不同学习方式获得的各类学习成果,依据相关标准,遵照一定程序,对其进行评估使其可见并赋予其价值,即“学习成果认证”。资历框架即学习成果认证所依据的标准,也被称为“学习成果框架”,是“由教育部门联合各行各业共同制定的、反映各类学习成果的等级和通用标准体系”[5]。资历框架包含由低到高的资历等级和以知识、技能、能力等维度描述的等级通用标准,为学习成果认证提供了透明、清晰、可比的评价基准。学分银行是“模拟或者借鉴银行的某些功能特点,对不同类型学习成果通过学分进行认证、积累、转换的形象化表述”。学习者通过在学分银行建立的终身学习账户,以学分形式记录、存储个人的学习经历和成果,能够实现学习成果的追溯、查询、积累和转换。从书中对三个术语的概念界定和意义分析,能够看出三个术语之间既相互联系,彼此支撑,又存在内涵上的不同:学习成果认证是使各类学习成果可见并赋予其价值的过程与方法;资历框架本质上是一套利用学习成果,通过等级描述指标建立资历分层的标准体系,是实现学习成果认证的基础;学分银行是实施资历框架和学习成果认证的制度和平台载体,以资历框架为标准,以学习成果认证为保障,以学分为基本形式来实现学习成果的存储、积累和转换[6]。资历框架、学习成果认证、学分银行在社会层面、教育层面、学习者层面均有重大意义,是畅通人才成长通道、推进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础。而三者之中,建立资历框架是发展终身教育的基础性制度。国家资历框架体现了我国终身学习制度的顶层设计。通过为学习成果认证提供标准和要求,实现个体学习者、教育系统和劳动力市场之间的有效连接,为各级各类教育之间建立衔接和沟通奠定基础,也为我国实现与国际人才标准对接、平等参与教育国际合作提供支撑。

作者通过对三者概念的解析和关系的梳理,明确了资历框架建设在我国终身学习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有利于我们理解国际资历框架实践领域复杂多样的发展现状,也为我国资历框架、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银行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了明确的概念基础。

二、国际比较,梳理资历框架发展的特点与规律

我国资历框架建设起步较晚,国家资历框架的基础性地位也是在最近几年刚刚确立。因此,国外资历框架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对我国资历框架有效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资历框架植根于各自的社会经济背景和教育文化制度,其特点和发展路径不尽相同;而在差异的背后,隐藏着资历框架建设与发展的共性特征。该著作通过对不同国家和地区资历框架案例建设的社会背景、发展历程、构成要素、运行条件、建设特点等内容的比较研究,在归纳总结其差异和共性的基础上,阐明了资历框架建设的关键问题与基本规律,为我国资历框架建设少走弯路提供了支撑。

在“国外终身教育资历框架模式”一章中,作者透过资历框架建设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为我们展现了国际资历框架发展的全貌:既对资历框架进行了横向归纳,即以单一资历框架、地方资历框架、国家资历框架和跨国资历框架四种分类方式对资历框架进行区分:也揭示了国际资历框架发展的纵向趋势,即从单一资历框架发展为国家资历框架;再从国家资历框架走向跨国资历框架,实现与资历框架的国际对接,为规划我国资历框架建设的方向与路径提供了重要参照。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资历框架”一章中,作者以国家资历框架的政府管理模式为切入点,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资历框架典型案例从资历框架立法、政府管理和相关利益机构参与、学习成果认证以及资历认证机构四个维度进行了深度描述和比较分析,展现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资历框架发展的各自特点和共同特征。对于我国而言,以顶层设计建立与国际对接的国家资历框架,才能助力在教育领域实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深度合作。在“区域资历框架的构建和实施”一章中,作者通过对全球七个区域资历框架的架构特点、发展历程、实施效果的精准描述和深度剖析,既让读者看到了区域资历框架的建设与发展的差异和不平衡性,又为读者展现了区域资历框架中成效为本的基本理念、清晰的资历等级与指标体系、成员国联合建设理念和行动以及持续性的修订与完善等共同特质。“职业教育与培训资历框架”一章中,既包含对国际典型职业教育与培训资历框架的资历级别、能力标准和学分体系的横向对比,亦包含对巴基斯坦国家职业资历框架各个维度特点的案例解析,指出以共性为基础,以差异为突破,是我国职业教育资历框架建设的必然方向。同样,“东盟终身教育资历参照框架”一章中资历框架质量保证系统的重要地位,“突破建构资历框架的瓶颈”一章中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子框架及其资历等级设置的需求,“资历级别和标准的国际对接”一章中资历框架等级和等级关键指标一致性等观点,都是在深刻挖掘案例特点基础上对资历框架共性特征的揭示。

在当前的资历框架研究领域中,国际比较的研究范式最为常见。若比较方法运用不当,研究容易止步于对相关问题的浅层描述与经验性解释,而欠缺建立在深层阐述和本质探究基础上的规律发现和理论延展。该著作为我们呈现了以资历框架为研究主题的比较研究的范例。研究者以严谨审慎的思考与分析,探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资历框架的差异和共同要素,以“同中求异”辨明资历框架建设的特殊性,以“异中求同”探寻资历框架发展的普遍性,揭示了国际资历框架发展中的共性特征和本质规律,有利于读者厘清资历框架的关键问题,实现经验认识到理论认识的提升。

三、锐意创新,凸显资历框架建设的中国智慧

对国际资历框架建设经验的学习与借鉴,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在广域的国际视野中推进中国特色的资历框架建设与发展。因此,在研究和实践中要克服简单的“拿来主义”,既要实现与国际资历框架发展前沿与趋势演进的交流对话,又要深深扎根于我国的具体国情和已有实践中,以开放、批判的态度完成对本土的资历框架发展路径的探寻。

实现创新与发展必然要建立在对我国资历框架本土实践全面总结的基础上。“终身教育资历框架概念界定及意义”一章中对我国资历框架、学习成果认证、学分银行三方面的政策与制度建设、各地的实践案例进行了归纳,为读者呈现出了我国资历框架发展的全景及其在包括国家开放大学、广东省、江苏省、上海市、云南省、浙江省等不同机构和地区的发展路径和取得的成就。“粤港澳资历框架对接案例分析”一章中,聚焦于我国粤港澳大湾区资历框架的区域成果,以国际通用的资历框架对接的十项原则为参照,指出广东省终身教育资历框架与香港资历框架已经实现了管理机构、资历等级、资历标准、学分、过往经历、行业标准六个方面的对接。作者通过详实的资料和客观的论述,结合自身在资历框架建设中的躬亲实践,总结出我国资历框架先行先试的各地经验与特色,提出我国在资历框架在理论研究、国际比较、融合国际标准、本地需求、实践创新等方面的研究已积累了丰富经验,为我国国家资历框架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发展中国特色的资历框架理论”“建立中国特征的资历框架模式”等文字屡见于著作中,建立了全书高远的立意和开阔的格局。“资历框架的理论基础和模型设计”一章中,作者基于资历框架理论基础和我国教育体系特征,构建了横向涵盖普通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各类业绩五种类型,纵向包括从小学到博士七个资历等级,每个资历等级包含知识、技能、能力三个维度要求的国家资历框架基本结构。作者进一步提出国家资历框架系统模型,由资历框架、学习成果认证、学分银行三个主要部分及其17 项具体内容组成。不同于国外已有的“框架+认证”“认证+学分银行”以及“协议+认证”三种模式[7],作者提出了体现中国特色的“框架+认证+学分银行”三位一体模式,这是对三者本质的深入理解与关系凝练。通过对国际经验的批判反思与创新发展,体现了资历框架建设的中国智慧,为推进我国资历框架的理论与实践发展贡献了力量。

资历框架研究范围涵盖宏观的制度、政策与法律保障,中观的标准、路径、机制与方法,微观的实践、策略与效果多个维度,是一个需要深刻把握相关基本理论、国际发展前沿、国家制度特点、社会与教育需求等内容,以建立与实现资历框架的系统性、发展性、国际性、本土性为目标的研究领域。同时,该领域的研究问题具有鲜明的实践指向,若缺乏对实践真实问题的明确把握,研究往往会偏离方向,难以在实践应用中有所作为。因此,实现资历框架的本土理论创新难度之大可以想见。张伟远教授和谢青松的学术著作《终身教育资历框架研究》,为资历框架的政策制定、学术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参考。然而,资历框架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是利国利民的大事,关系到国家教育的全局发展,体现终身学习体系改革的根本方向,是彰显国家教育制度自信与理论自信的重要课题。因此,需要政府部门、教育部门、社会各界协同努力,共同推动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资历框架制度建设。该著作以教育视野探讨资历框架的主题,还需要政策制定者、专家学者、第一线实践者共同合作,从不同学科、以不同视域共同开展中国特色的资历框架研究和实践。

猜你喜欢

资历终身教育学分
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下港澳资历框架体系的构建意义、经验借鉴与实施路径
我国终身教育的回顾与反思
国家资历框架内涵研究
职业教育国家资历框架研究综述
全民健身背景下健身教练行业的规范性研究
我国终身教育立法的特点、偏差与改进
学分
广东 开办终身教育“学分银行”
两岸终身教育法律比较研究
《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的四个关键问题——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