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育“三农”人才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探析

2021-11-23刘玉宏

现代交际 2021年19期
关键词:三农农民人才

刘玉宏

(中共潍坊市委党校 山东 潍坊 261041)

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乡村需要锻炼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懂农业”是关键,要做到“懂政策”“懂农事”“懂感情”,才能做好农村和群众工作。“三农”工作队伍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中坚力量,加强培育“三农”人才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所在。

一、实施新型农民职业技能培育工程

1.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技能

要重视农民技能这个核心问题,要进行有针对性、规范的培训。开展从种植到收获、从生产决策到产品营销全过程的培训,重点传授育种知识、预防、防治病虫害的方法、农机农艺融合、储藏保鲜方法,加强市场营销等现代农业知识技能及现代农业管理模式和经营管理理念的培训。用好精准扶贫工作政策,从贫困人口中培养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开办培训班,对主观想学技能的农民,采用田间学校培育模式、现场传导型一对一培育模式、典型示范型培育模式、项目推动型培育模式等进行培训。根据产业特点和实际需求,找到适合农民的教育培训模式,如面对面培训、“互联网+培训”等。要分级分批轮训和重点培训。[1]通过培训,真正让农民受益,使农民种植的农作物大获丰收,学到的技能在实践中得以应用。

2.村庄带头人的能力很关键

村里的带头人一般是村支部书记,尤其是在已经实现繁荣发展的村庄,村支部书记往往具有很强的能力,包括战略眼光、充裕资金及丰富的人脉资源,对形势判断得比较准,既能看到发展前景,也能尽可能地避免各种矛盾和风险。如沂源县张家坡镇阳三峪村,从一个原本穷僻的小山庄成为全国家喻户晓的“中国最美村镇”,离不开村支部书记田月水的示范带动。田月水曾经干过企业,承包过豪山栽种林木,但一场大火将心血毁于一旦。面对困难,田月水没有放弃,将眼光放到了果树种植上,积极请省专家论证、跑部门申请扶持资金,将豪山打造成了“花果山”,又开发了旅游、培训、观光采摘等项目。如今沂源阳三峪乡村已打造成为集农业观光、休闲、度假、餐饮、住宿、会议为一体的都市农业示范园区。

3.重在村民参与

乡村振兴的发展离不开农民的积极参与,没有农民的参与乡村振兴就会流于形式。要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就要将顶层设计与农民的主动性结合起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有这么一段话: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按照乡村振兴战略20字方针的总目标,基于本地的优势,探讨实施乡村振兴农民参与的路径。我们需要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找出适合本地发展的路径,让广大农村农民朋友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让村民过上稳定美好的日子。临朐县九山镇牛寨村与沂源县张家坡镇阳三峪村相邻,地理环境、产业发展很相似,但是发展远不如阳三裕村。牛寨村的建设投资主要是开发了旅游餐饮,村民参与度较低。而阳三裕的旅游与民宿相结合,村民将能腾出的房间交由村委,由村委统一装修配套,统一管理,民宿收入由村委和村民三七分成,仅民宿这一项收入,房间少的村民分两三万,最多的一户分了18万。而且村民种植的果树可以进行认领,客户通过手机就能看到认领果树的生长情况,在大城市比较受欢迎。[2]

二、培养各类专业人才提供技术支撑

1.注重科技成果培育和成果的转化推广

从乡村振兴的总要求来看,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是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支撑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举措和必然选择,要探索构建以高校为依托的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成果转化新模式,积极探索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机推广融合发展机制。2015年,澜沧县拉祜族自治县的蒿枝坝村成了精准扶贫村。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带着他的科研团队来到了蒿枝坝村,参加扶贫工作,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朱有勇下定决心改变蒿枝坝村,他带领农业大学的科研团队,14次往返蒿枝坝村,走进田间地头、深山密林开展实地调研。朱院士决定先种一块冬季马铃薯试验田,让村民实实在在看到价值。朱院长亲自到地里挖土种植,带动村民一起种植,村民从一开始的不相信到后来的完全接受。让村民看到硕大的马铃薯,这就是朱院士最好的推广手法。2017年,朱院士在蒿枝坝村开办技能培训班。在朱院士和团队带领下,蒿枝坝村先后开办了马铃薯班、三七班、家禽班、电商班,将科技成果进行转化推广,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2.培养农业科技领军人才

我国的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因此,需要加强高等农业院校培养农业科技人才主力军的作用。高校立足于实际、统筹管理、科学规划,培养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学历、高能力的农业科技人才。要挖掘高等农林院校的农业科研潜力,提高农业科研成果整合效率,整合各种资源优势攻克农业科研难题,大力提升农业科技成果产出效率。要加大农业基础科学的研究力度,全面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的能力。

3.立足农业农村实际,着力培养本土人才

要积极与本地外出能人沟通,给予相关政策支持,让他们带着技术返乡创业,支持家乡经济发展。也要鼓励刚毕业的大学生到基层工作,积累经历与经验,丰富知识,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让到农村来的人才在乡村留得安心,住得放心,就要在生活上提供保障,改善居住环境,完善周边的配套设施,使人才在农村生活工作也能像在城市一样,这样本土人才才会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也会更有信心。此外,还要为科技人才进军农村搭建干事创业平台,全方位提供各地人才与农村市场的需求信息,吸引各类人才到合适的农村地区来创业,打造一支强大的人才队伍,助力乡村振兴,拉动农村就业和增收水平。

4.以海纳百川的胸怀留住人才

我们要牢固树立人才优先的发展理念。以“乡情”为纽带,联系在外乡贤,包括在外原籍大学生及优秀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搭建感情联络大平台。政策上扶持,舆论上要大力宣传,并创设人才发展营商环境。如人才引进培养配套措施,出台的相关政策措施要保证其应有的效应;不能只做表面文章,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上。服务意识不可小觑,要确保服务到位,让各类人才大显身手,人人都有创业的机会,在更大的舞台上发挥潜能。在工作上,要多提供支持,并为人才提供各类创业信息,资金方面也要多争取,争取的经费要落实,要保证人才返乡就业有收入,甚至高于城市收入,使人才不会流失。在生活上,为人才多考虑,提供方便,解决实际问题,一心去办实事、办好事,让人才感觉到家的温暖。

5.以“高精尖缺”的导向纳才强才

任何发展都离不开人才的支撑。瞄准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和优势学科,坚持双招双引与产业发展统一,引进、自己培养一批懂三农技术的高端人才,把有经验的企业家和懂管理的人才队伍建设放在首要位置来谋划。要建立“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在帮助企业发展、人才引进、企业创新上多想好办法、建诤言、出实招、谋良策,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企业发展要通盘筹划各类人才培养,形成一个门类较齐全、梯次结构较合理、人员素质高、工作能力强、新老衔接的人才队伍。[3]

三、立足区域特色,推进科技富民工程

1.利用现有资源进行开发

每个镇街、村庄的地理位置、资源状况不同,因此,乡村振兴的经验不可复制,也很难推广。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海南视察时就已经指出,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要创造出符合当地、适合自身发展趋势的产业风格。目前乡村振兴卓有成效的村庄都不是生搬硬套其他地方的发展模式,而是在先天资源或现有农业优势基础上实现的村庄发展。比如辉渠留山镇,充分利用辉渠小米这一品牌拉长产业链,利用独特的丘陵山区村貌发展了旅游民宿,既可赏花看水,又可爬山摘果。同时,利用留山独特的自然景观,围绕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伟大精神,采取党企共建模式,打造了集现场教学、集中授课、学员食宿于一体的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建设了中国共产党历史教育馆。该馆是国内第一个全面完整的党史教育馆,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接待中心可容纳500人班次,充分挖掘了当地资源禀赋。

2.规模化经营

潍坊市50亩以下的小规模农户占比较高,特别是20亩以下的小规模户占很大比重;他们以家庭种植为主,各自为政,种植标准不高,也缺乏统一管理,因此收益不高。不改变这种模式,仅靠农民自己发展农业,产业兴旺、农民增收的难度很大。全市规模经营做得比较好的是寿光。寿光市前几年农业发展实行“一镇一品”,比如古城街道种植西红柿,化龙镇种植胡萝卜,稻田种植芹菜,文家街道种植韭菜,这样以乡镇为单位发展农业种植,避免了区域内恶性竞争,实现了规模化经营。多年的规模化经营,使寿光的农业发展向提质迈进,通过质量提升和提高价格,实现农民增收。

3.发展农村电字商务

保障农民收益,需要重点发展农村的电子商务。通过“互联网+”,对于农村精准扶贫,通过农业转型发展、大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带动农村创业就业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安丘市石埠子镇是著名的草莓之乡、樱桃之乡,该项目由石埠子镇政府与北京恩源公司共同主办,免费为用户开设赋能店,每个店铺都能销售石埠子镇“爱上青山”品牌的特色农产品。目前,全镇1.9万户农户基本参与,每户都有一个独立的二维码,利用手机微信就能推广,受益全部归用户。该工程从两方面给老百姓赋能,提高农民价值和竞争力:一是从供应方面帮助农户打造农产品品牌,这样每个农户都能销售全镇所有附加值高的农产品,保障了农户种植的收益;二是从销售方面帮助农户开店,农户可以联系亲朋好友分享推广,销售产生的利润直接给农户,增加了农民的额外收入。镇政府还帮助镇内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推广农产品,助其脱贫。[4]一个小的程序软件,就解决了该镇在产业发展、农民增收、脱贫攻坚、有效治理等方面的问题。

四、结语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乡村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经济日报》刊登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防范七个误区》一文,指出了忽视农民的主体地位、简单地用工业化思路发展农业、照搬城镇化要求和理念建设乡村、脱离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以个别现象概括乡村发展全貌、单纯以土地面积评判农业规模经营、对“资本下乡”顾虑重重等七个误区,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敲响了警钟。因此,乡村振兴必须立足村情农情,既要积极作为,又要防范误区,有序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三农农民人才
对比示范,才是打开农民心结的“金钥匙”
耕牛和农民
人才云
盘点2021“三农”十大事件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稳字当头谋“三农”发展之道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