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研究及现实价值

2021-11-23

现代交际 2021年19期
关键词:陷阱现实理论

王 旭

(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23)

“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设想(以下简称“跨越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系统梳理“跨越论”的理论与逻辑内涵及在俄国和中国的运用与实践过程,有助于深化对该理论的认知,同时可以发掘出其对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启示。

一、“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概述

(一)“跨越论”的理论内涵

“跨越论”是马克思针对俄国能否跨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这一“卡夫丁峡谷”直接进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而做出的理论设想。“卡夫丁峡谷”通常指国家形态发展过程中包括制度、生产方式、发展模式等在内的资本主义社会形态,马克思认为俄国若不进行“跨越”,将会“遭受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切极端不幸的灾难”[1],可见“卡夫丁峡谷”更强调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引发的经济危机、阶级矛盾及其他一系列灾难的资本主义发展的某些阶段。

审视马克思对“跨越论”的阐述,可以发现:第一,“跨越论”将俄国作为现实的跨越对象,但又不仅仅局限于俄国。恩格斯指出“这不仅适用于俄国,而且适用于资本主义以前的发展路段的一切国家”[2],可见其现实对象具有多样性、广泛性。第二,实现跨越必须具备特定的条件,例如: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状况、无产阶级革命态势及其政党的力量强弱等,而其条件也是动态发展的。第三,受诸多条件的限制,跨越方式也必然是相对的且不固定的。《共产党宣言》指出:“直接过渡到高级的共产主义的公共占有制形式……”[3],此处便提出了直接跨越[4]。其后列宁强调俄国跨越到社会主义,则需采用间接跨越的方式。第四,从唯物史观来看,“跨越卡夫丁峡谷”是一个包括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在内的复杂且漫长的过程,其实质则是对整个资本主义的彻底否定。

(二)“跨越论”的逻辑内涵

1.“跨越论”是对“多国胜利论”的深化

马克思提出“跨越论”并不是对“多国胜利论”的抛弃与否定,而是针对东方社会的研究提出的新见解。从理论产生背景看,“多国胜利论”是马克思、恩格斯早期通过研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唯物史观特别是从生产力层面得出的结论,而“跨越论”则加入了对东方国家和其他落后国家社会现实的透彻研究,从历史与现实得出的结论,后者在背景与适用性上都是对前者的补充与深化。从现实意义看,“多国胜利论”更为强调世界无产阶级的联合对共产主义革命最终胜利的重要性,“跨越论”将其现实内涵进行拓展,提供了更宽阔的革命与改革的道路选择。

2.“跨越论”是“一国胜利论”的缘起

列宁在继承国家与革命理论、“多国胜利论”和“跨越论”的基础上,基于俄国实际和帝国主义阶段新形势,应时得出“一国胜利论”的科学论断。二者都强调了跨越的可实现性、特定条件、方式及结果,从一定意义上讲,“一国胜利论”正是继承和借鉴了“跨越”之精髓,尤其列宁强调无产阶级革命要从帝国主义统治最薄弱的环节进行突破,表现出理论的深化与创新所在。

3.“跨越论”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历史观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跨越论”是基于历史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新世界观的组成部分,科学分析了世界历史与社会发展规律,强调将国家、民族置于世界和时代发展的前沿与综合背景下探索符合实际的正确道路,做到了系统与整体性的统一。从一定角度讲,马克思、恩格斯从理论层面揭示了跨越的可能性,而现实的可能性则由列宁进行了验证,“跨越论”更深层次的主张便是实现“跨越”,是一个不断探索、斗争的发展过程,其表现出对国家与世界、内部与外部、连续性与跨越性、统一性与多样性等辩证关系及对时空观、发展观、条件论等原理的准确把握与运用,符合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历史观和辩证法的基本要求。

二、中国对马克思主义“跨越论”的应用与实践

针对中国封建社会,毛泽东指出:“即使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也会自然地、缓慢地过渡到资本主义”[5]。其后社会复杂现实及革命教训又宣告了资产阶级道路的破产。建党之初,中国共产党人及时细致地研究了马克思主义,接受了“跨越论”思想,跨越资本主义选择社会主义成为历史与现实的必然选择。此后,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通过“一化三改”实现了社会主义伟大变革,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跨越到新民主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正是继十月革命之后对“跨越论”又一次成功的伟大实践。

不可否认的是,受到诸多因素限制,社会主义建设过程曾出现了“错误的跨越”,但为之后的建设留下了教训和经验。其后,中国共产党人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与自主探索,实现了对理论和思想障碍的跨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诞生与完善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阶段性发展,同时赋予“跨越论”新的时代观点及实践路径。

当下,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时代正是此发展阶段中的最新一步,虽然还存在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但我国发展道路更加坚定、理论更加完备、制度更加完善、文化更加浓厚,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不断提升,“中国式跨越方案”得到了印证与认可。共产主义是未来的理想,也具有其现实性,三次伟大飞跃是对“跨越论”更深层次的应用与发展,更证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持久生命力,是向共产主义的进一步迈进。

三、“跨越论”对当代发展的现实启示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跨越的根本政治保障

马克思始终强调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共产党的重要性。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各个时期,中国社会不断实现“跨越”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政治保障就在于“主心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当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许多潜在的、深层次的矛盾日益显露,如何巩固“飞跃”成果实现新的“跨越”是摆在当前的重要任务,跨越方向的把握、跨越理念的树立、跨越道路的引领都依赖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二)适应基本国情是实现跨越的根本准则

西方道路模式绝不是其他国家发展道路的衡量标准,必须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发展道路,新时代实现跨越发展不得盲目、浮夸,不得摇摆不定,更不得走向“邪路”。

1.正确理解、客观把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应时发生变化,直接表现为供给与需求双方实现的一次“跨越”,与此同时又存在着诸多其他矛盾亟待认识、解决与跨越。这就要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矛盾观为指导,正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统筹社会其他矛盾,为满足人民群众需要实现自由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逐步促进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及共产主义的进一步“跨越”。

2.生产关系必须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党领导人民进行的土地改革及之后建立生产互助组等措施不仅调动起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而且巩固了新生政权,此时的改革是基本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三大改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当下乡村振兴等正确的战略部署都推动了我国的“跨越”发展;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则不符合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致使生产关系严重脱离并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此时向共产主义的“跨越”则是盲目的、浮夸的。因此,在坚持将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重心从而不断满足跨越条件的同时,还要坚持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协调、适应,保证未来我国跨越发展的正确性、稳定性与平衡性。

(三)坚定四个自信是实现跨越的直接动力

1.道路自信指引“跨越”方向

坚定中国特色主义道路是推进中国社会进一步发展与新的“跨越”的必由之路。苏联后期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难逃解体的厄运,给社会主义国家以深刻的警醒。新时代要实现新的“跨越”,绝不能偏离正确方向,要毫不动摇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康庄大道”[6],在党的领导下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一步提升国家治理,夯实制度基础,强化制度优势,坚持正确的“跨越”方向。

2.理论自信明晰“跨越”导向

科学的理论是行动的先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根据时代及社会发展实际,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社会发展规律形成的系统、科学、与时俱进的理论。推进新的“跨越”发展,就要明晰“跨越”导向,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正确把握时代条件和发展趋势,学习领悟三大历史规律,以先进的理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跨越。

3.制度自信强化“跨越”效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设计与完善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长远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文化等体系的贯彻落实。这就需要将我国各方面、各领域制度体系、体制机制有机结合,推动国民经济稳步提升,促进决策科学民主,深化国家现代化治理,保证人民幸福美好生活。同时,要防止发生“左”与右倾错误,对外警惕西方政治演变阴谋,学习借鉴古今中外制度建设的精华与成果,以强有力的制度自信规避、跨越资本主义“制度陷阱”。

4.文化自信夯实“跨越”定力

高度的文化自信作为一种“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7],是实现文化等上层建筑层面的跨越的定力所在。巩固文化自信就要重视和促进文化科学发展,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又要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自信根基,挖掘革命文化,增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培育力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文化认同合力,为跨越“话语陷阱”奠定思想文化基础和精神支撑。

(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跨越“塔西佗陷阱”

“塔西佗陷阱”是西方话语体系下针对“快速崛起”国家的高频用词之一,常与民粹、虚无主义等思潮结合对我国“大做文章”。跨越“塔西佗陷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是当代中国实现跨越发展的价值取向,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的必然要求。要为了人民,进一步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依靠人民,进一步巩固群众基础,团结人民力量,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对“跨越论”理论实质的遵循,更是对唯物史观、科学社会主义等理论内涵的深刻把握与践行。

(五)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西方话语体系中的“中等收入陷阱”是一个国家发展到“中等收入阶段”所必经的。“跨越论”认为,跨越过程会受到社会生产力和其他条件的限制,是一项长期性、复杂的历史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从优先发展重工业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可持续发展及当下贯彻新发展理念,正是对西方发展模式、发展理念、发展实质的扬弃与超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等收入陷阱’是肯定要迈过去的”“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8]。进入新发展阶段要实现向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跨越,实现向充分、平衡发展的协调性跨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色跨越,实现现代化治理及内外均衡发展的开放式跨越,实现包容性发展的共享式跨越,以新发展理念打通适应新时代的新发展格局,不断消除发展模式、发展理念、发展过程中的弊端与不利因素。

(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跨越“修昔底德陷阱”

“修昔底德陷阱”尤其形容中美关系的现实处境,被认为是我国发展所必经且现实发生的,常被用来渲染“中国威胁论”等,实质是西方殖民思维的延续。十九大报告指出:“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7]在日后的对外工作中,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以新型国际合作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团结协作、互利共赢。要积极宣扬中国故事,分享中国经验,树立新型良好的国家形象,倡导国际社会摒弃零和博弈与冷战思维,打破西方话语体系下的思维定式,规避“修昔底德陷阱”。

猜你喜欢

陷阱现实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漫画:现实背后(下)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陷阱
陷阱2
陷阱1
7 Sci—Fi Hacks That Are Now a Reality 当黑客技术照进现实
甜蜜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