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经济哲学语境

2021-11-23徐宇航

现代交际 2021年19期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客体手稿

徐宇航

(河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河北 保定 071000)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于1844年在巴黎研究政治经济学时完成的,自公开问世以来,国内外学者就对《手稿》的性质及在马克思著作中的理论地位一直争议不断。马克思为了解决物质利益的疑难问题而研究政治经济学,在研究政治经济学中的私有制问题时又诉诸“劳动”这个哲学范畴,在主体与客体关系中实现哲学与经济学的融合,因而哲学与经济学互为内生变量,体现出《手稿》独特的经济哲学语境。从经济哲学语境看《手稿》的主体思想,核心范畴与分析框架,有助于挖掘《手稿》中潜在的理论价值,确定《手稿》在马克思理论发展史上的地位。

一、《手稿》主体思想——对私有财产的质疑与批判

纵观《手稿》文本,私有财产概念贯穿其中,马克思对私有财产起源、本质及扬弃的追问,切中了现代市民社会的经济现实,构成了《手稿》的论域;因此,《手稿》的主体思想就是对私有财产的质疑与批判。

(一)在质疑与批判私有制中发现资产阶级经济学缺陷

1.马克思质疑资产阶级经济学的逻辑前提

马克思在《手稿》中批判了国民经济学从私有财产事实出发的研究路径,认为私有制是资产阶级财产存在的制度基础,因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逻辑前提之一是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为维护资产阶级利的经济利益,资产阶级将私有财产固定化、绝对化,掩盖其真正的历史本质。不同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马克思追问了私有财产的产生,把异化劳动认定为私有财产的本质,并在共产主义的论述中找寻私有财产的扬弃路径。

2.马克思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人学前提

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人学前提是理性经济人假说,这种抽象的人学是从私有制出发的逻辑假定,仅仅关注资本的效率与利益的增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敌视并否定人的价值,摒弃了人类生活的一切社会历史特性。与此相反,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完整的人”这一理论,以此为自己的人学前提,“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1]189。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人的本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人与自己的劳动分离并异化,这不是人的本真存在,因此不应作为政治经济学的人学前提。

3.马克思指出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私有财产的本质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虽然提出了劳动价值论,把社会财富归结于劳动者的价值创造,但他们停留于最表面的劳动现象,把异化劳动当作私有财产的本质,不去进一步研究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的本质联系。“这个表面的矛盾是异化劳动同自身的矛盾,而国民经济学只不过表述了异化劳动的规定罢了”[2]277。因此,在资产阶级经济学中,劳动产品脱离劳动者本身,以一种异己的力量同劳动者对立,劳动者创造的财富越多,自身的物质生活就越贫困。

(二)在质疑与批判私有制中发展自己的思想增长点

马克思不满足于批判资本主义经济现象,试图找出解开私有制本质的理论钥匙,而劳动概念是马克思批判私有制的思想增长点。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虽然把财富的本质还原为劳动,但他们所宣称的劳动已经不是本真意义上的劳动,而是在资本主义社会被异化了的劳动。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为了掩盖劳动本质的异化,避开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的直接关系,从现实结果出发间接推定资本家对劳动产品的所有权证实。[3]“劳动同它的产品的直接关系,是工人同他的生产的对象的关系。有产者同生产对象和生产本身的关系,不过是前一种关系的结果和证实。”[1]159那什么是马克思所说的直接关系?它就是工人的劳动对象化,即劳动产品的直接创造过程。

马克思为了突破资产阶级经济学对劳动概念的肤浅限定,批判借鉴了黑格尔与费尔巴哈的对象化与异化思想,为经济学中的劳动概念打开了哲学视域。黑格尔把劳动的对象化与异化归结为自我意识,而费尔巴哈用宗教局限对象化与异化概念。马克思与他们不同,试图用劳动范畴来说明世界历史的现实起源,指出劳动者在现实世界的主体地位,站在工人阶级的立场求索新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仔细考察《手稿》中的劳动范畴,它是马克思经济哲学语境的集中表达,引起经济学研究的革命性变革。

二、《手稿》的核心范畴——劳动

马克思在研究私有财产的本质时,锁定了《手稿》的核心范畴即劳动,为了实现“为劳动提供一切的理论诉求”,马克思的劳动范畴没有局限于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范围,在更广阔的哲学视域论证劳动对人、自然与社会历史的奠基性作用。

(一)劳动塑造作为劳动客体的自然,整个自然不可避免地呈现出人化状态

自然虽然从时间意义上来说是优先于人类的本源性存在,但我们所在的自然却是人类的一种对象性存在,这种自然是“人类无限获取物质资料的客体”,是人通过劳动而塑造的人化自然。在这种人化自然里,人与自然构成一种相互塑造、协同共进的相互关系,因此导致“人对人来说作为自然界的存在以及自然界对人来说作为人的存在”[1]196。人借助劳动与自然界使人的本质力量得以表达,而自然界也借助劳动打上了人的智慧;因此随着人类劳动能力的提升,自然界的属人性会愈加明显,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性能也会更加突出。

(二)劳动塑造劳动者的主体地位,人的本质力量由此彰显

依据马克思在《手稿》中的论证逻辑,劳动在整个经济生活中占基础地位,那劳动的真正主体即劳动者就有权利主宰这个世界,是创造世界、享受世界与拥有世界的统一。[4]但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表现为最典型的私有财产,劳动者通过异化为资本家创造着私人财富,由此导致资本家没有劳动却享用着大量劳动财富,而劳动者不仅不能拥有自己所创造的社会财富,还遭受异化劳动所带来的剥削与压迫,这是对劳动者主体地位的背离。

劳动者是在劳动中确证劳动的主体地位,展现人的本质力量。劳动的最初原型是感性对象性活动,这种感性对象性活动,发展了劳动者的感官与思维,由此塑造了人特有的感性能力与思维能力。没有劳动,人就不能出现和存在,劳动者就更谈不上全面发展。[5]人不同于动物,不只拥有纯粹的生命形式,还能通过对象化的劳动,将自己的本质力量呈现于劳动对象。这里的劳动指自由自觉的劳动,因为人只有通过自由的劳动,才能使生命活动的自由特性得到进一步发挥。

(三)劳动塑造了劳动过程中的劳动关系,并成为社会历史形成的客观基础

在《手稿》中,马克思认为劳动塑造了劳动过程中的劳动关系。在最初的感性对象化劳动过程中,劳动是人的类本质,人通过自由自觉的活动,建立人与人直接共同的类关系,这是人类最本真的社会关系。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异化劳动过程中,人与人的劳动关系发生割裂,劳动异化表现在劳动关系上,就是资本家与工人间的对立压迫关系,劳动者通过异化劳动不仅生产出了异己的劳动对象,更生产出了敌对的劳动关系。

劳动塑造着人的劳动关系,也塑造着人类社会历史。“整个所谓的世界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1]196劳动史决定世界发展史,社会历史以劳动史为前提与核心。马克思这时已经把劳动与人类的社会历史联系起来,认为社会的全部历史就是在生产劳动的基础上诞生与演化的历史,劳动是人的基本实践活动,是打开社会历史之门的钥匙。通过劳动,人类还将自然纳入了社会历史的进程,自然是人类活动的物质载体,成为人类社会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手稿》的分析框架

《手稿》的核心范畴是劳动,该范畴是通过主体、客体及其辩证关系展开的。由主、客体关系的展开可知,该框架揭示了纵向的人类社会的特定历史性内容,显示出《手稿》经济学与哲学交叉、融合的理论特色。

(一)《手稿》的分析框架是主体、客体及其辩证关系

宫敬才教授在论述马克思的经济哲学思想时指出,《手稿》的分析框架即主体、客体及其辩证关系,此种观点有助于挖掘马克思经济哲学的理论逻辑。[6]马克思在《手稿》中正是用这个哲学性的命题分析了经济现象的特定关系。在《手稿》里,马克思提出“非对象性存在物是非存在物”[1]210这一论断,对象性关系是客观事物存在与否的标准,只有进入人的对象性关系的事物,对人来说才算是存在。在马克思看来,人与对象的关系在感性的对象性活动即劳动中确立,人把自己的本质力量注入对象,这时现实的人在对象化劳动中居于主体地位,而劳动资料和劳动产品作为劳动对象则处于客体地位。

主、客体分析框架的侧重点在于主体,客体只不过是对于主体的确证。“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一种本质力量的确证,就是说,它只能像我的本质力量作为一种主体能力自为的存在那样对我而存在。”[2]191主体是过程的主导者,通过对象化劳动改变了客体的性质、特色,创造出客体的最终形态。外在客体具有受动性,是人本质力量的承载物与人化了的存在。马克思用这一对关系旨在说明客体应当从属于主体,劳动者应当对自己所创造的世界享有占有权。

(二)《手稿》的分析框架展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

与费尔巴哈的抽象人本主义不同,《手稿》中的人具有历史生成性属性,在劳动实践中历经着人—非人—人的复归这一三段论式的发展历程,这构成了《手稿》写作的纵向逻辑线索。具体来讲,马克思论述了人类的本真状态,人是一种对象性存在物,人只有在自由有意识的对象性活动中才能获得自己的类本质,人类的这种完整状态只存在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原始社会物”[7]。私有制出现后,劳动者失去了劳动资料和劳动产品,人与对象间的和谐统一被打破,异化劳动产生,这时劳动者处于一种非人状态。在《手稿》对共产主义的阐述中,人的这种异化状态激起了劳动者的反抗,劳动者渴望重新掌握劳动资料与劳动产品,用新的社会组织形式恢复自身的对象性本质,于是在新的高度上复归于完整的人。

《手稿》的人学三段论虽然具有人学性质,但它产生于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指向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残酷剥削。只有探寻原始社会原初意义上的劳动,才能凸显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主体地位与实际境遇的反差状态,为工人阶级改变现存经济生活提供逻辑前提。

只有指出未来社会的最终走向,才能代表最广大劳动者的根本利益,为新的政治经济学提供价值立场。马克思将人的历史生成建立在了劳动实践之上,人本质的丧失与复归不是完全的道德悬设,而是劳动辩证发展的必然结果。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扭曲经济现实,站在异化劳动的立场上为资产阶级的剥削行为辩护,因而是一种无人经济学。而马克思把人的发展历程嵌入政治经济学,显示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人学立场,它决定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内在本质与发展走向,因而是《手稿》经济哲学语境的重要体现。

猜你喜欢

政治经济学客体手稿
习近平经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坚持和发展
大家手稿
社会公正分配客体维度与道德情绪的双向互动
作家手稿
作家手稿
《曼斯菲尔德庄园》的政治经济学:范尼·普莱斯与大西洋的工人阶级
浅议犯罪客体
作家手稿
政治经济学式微了吗?
《导言》和《序言》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