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语言沟通在跨文化教育中的作用探索

2021-11-23张露小荷

现代交际 2021年19期
关键词:跨文化导向留学生

张露小荷

(西安石油大学 陕西 西安 710065)

来华留学生规模迅速扩大,生源结构不断优化,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培养模式、与国内本土学生融合情况变得尤为重要,留学生的教育质量也直接影响我国高等教育水平。提升留学生教育质量有助于为中国培养跨文化实用人才,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很多学者已经探索了帮助留学生融入新环境的途径,如提供更多的社交机会,朋辈心理互助。[1]但总体来说,非语言沟通方式在当今跨文化背景下、在留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作用还缺乏研究。

非语言沟通指人们以姿势、动作、表情、外貌、接触、距离等非语言符号交流信息。[2]除了教学中的语言沟通技巧,非语言沟通也可以协助课堂管理。教师的一些非语言沟通方式能够降低课堂冲突发生的可能性,并让留学生感到更自在,从而提升教学质量。而本文重点探索在跨文化教育背景下,中国教师使用的非语言符号。由于国家之间不同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权力结构等,将文化差异融入非语言交流,营造一个使来华留学生感到安全舒适的学习环境至关重要。

一、来华留学生面临的挑战

1.交流需求的挑战

很多来华留学生对课堂满意度不高,反映教师极易忽视留学生的交流需求。[3]许多留学生认为并没有一个安全、舒适的表达观点的环境,认为自己的交流需求没有得到重视和满足。新环境、中文水平和上课的压力,都让留学生不太适应。课堂上,交流机会的欠缺,不仅严重损害了中国高校的跨文化教育质量,而且直接降低了留学生文化适应的积极性。研究证明,充分的交流不仅能使留学生更好地融入中国的生活,还能减少对自身能力怀疑、不自信[4];因此,与教师和中国本土同学的交流,有助于留学生学习、体验及满意度的提高。

2.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挑战

Kim[5]认为,文化交际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有所不同,留学生对相似文化的了解和过关的交际能力不能完全反射在另一文化中。因此,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学生会面临不同的挑战。集体主义导向的国家,如亚洲和南美洲国家,注重分享[6]、集体荣誉感和共同目标;而个人主义导向的国家,如北美洲国家,强调竞争和独立。这种文化差异会影响来华留学生的学习。例如,来自亚洲其他国家的留学生可以较快地融入的学习生活环境,在教学方式和环境不做大调整的情况下实现学术目标;而来自个人主义导向国家的留学生,则对集体主义导向学习生活环境不适应。因此,文化差异对来华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带来了挑战。

3.从众压力的挑战

从众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指由于他人或群体导致的行为上的改变。从众现象突出了社会中多数和少数群体的对立关系,在约定俗成的社会规范中,多数或主流群体有着决定权,引导社会中可以被接受的行为和意见,而少数或非主流群体一般由子群体或个人构成,往往代表着主流以外的行为和观点。从众压力则是这种主流群体影响了社会其他成员的权利,人们经常受他人影响改变自己的行为,有时是为了寻求帮助,有时为了躲避惩罚,甚至是得到奖励,有时是为了融入群体。来华留学生在缺乏信息交流的情况下,时刻面临着从众压力,不断调整着自己的行为,以避免被教师和其他同学视为不配合或“搞特殊”。

二、来华留学生面临挑战的成因

1.不能满足跨文化课堂需求的物理环境

物理环境在信息沟通中可以提供非语言线索。在高校跨文化课堂中,物理环境包括教室设施、摆设及室内设计。一张桌子,在特定的摆放位置上会强化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权力距离,强调个人权威,如讲台的设计。可以通过调整位置,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如面对面就座,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上的沟通量会成倍增长。很多高校教室设施比较陈旧,室内设计与物品摆放多年不变,给来华留学生适应课堂带来了很大困扰。[7]例如,来自集体主义导向国家的留学生关注印象管理,比其他学生更担心“面子”及自己言行对周围其他人的影响。在大型讲座式教室中进行的跨文化课堂拉开了来华留学生与其他本土学生的距离,最大限度地挽回了学生担心的“面子”,但大大减少了课堂中的互动,从长远来看,不利于跨文化课堂的质量与不同思想在教学中的碰撞与交流。

2.权力距离的不同理解

除了物理环境,物理空间也是非语言沟通的一种方式,沟通者与他人之间的距离和使用的空间体现着沟通者的人际关系目标。权力距离,作为沟通者通过使用物理空间提供的一种非语言沟通线索,描述了社会群体对组织中权力分配不均的认可度。来自集体主义导向国家的学生尊重教师与自身之间的权力不平等,接受高权力距离,并不轻易质疑对方的观点。而个人主义导向文化淡化权力距离,学生可以直接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8]虽然权力距离大小并无对错之分,但学生和教师使用物理空间的文化差异是不能忽视的。权力距离的课堂表现就是以教师为中心[9],从头讲到尾这使学生没有参与课堂的机会,即没有提问或交流的机会。课堂过分强调领导和权威的现象,或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活动给一些留学生带来极大困扰。比较糟糕的场景是直接在课堂上质疑教师的授课方式,或者压抑自己的真实想法并放弃参与课堂。

3.增进情感的表现形式不一

情感交流(immediacy)被定义为两人之间共同的感觉刺激[10],能够提高亲密性。情感交流的非语言方式有表情与眼神、手势、身体定向和距离等暗示。一方面,一些来自集体主义导向国家的留学生期望被教导“如何做”。对他们来说,直接讲授答案,使教师看起来更专业,与学生关系更密切;但对于来自个人主义导向国家的留学生而言,开放式的问题与探讨,引导他们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才能带来双方感情的增进。另一方面,中国教师习惯严格管理,从严育人表达了他们对学生的期盼和关怀。由于缺乏及时的引导和充分的交流,导致一些留学生并不能正确理解中国教师增进感情的方式。因此,当感觉不到中国教师促进情感交流的努力时,留学生易对课堂失去兴趣,促进情感交流,在不同文化中有不同的非语言表达形式,对中国的跨文化教育质量有重要意义。

三、提升教师在跨文化课堂中非语言沟通技巧的建议

提升跨文化教育质量是所有课堂参与者共同努力的结果,中国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有责任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交流环境。结合非语言沟通的技巧,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方法帮助来华留学生融入课堂,促进课堂互动:

1.改变教室布置

对空间位置的合理利用,教室布置可以引导学生的行为方式,实现环境育人。由于语言沟通不畅,一些留学生只有在必要或被召唤时才参与课堂。一种引导学生行为的方式是利用不同的桌椅布局。如让学生围绕圆桌而坐,可以大大增加讨论的机会。[11]这种改变不仅帮助来华留学生发言、融入课堂,而且也鼓励中国本土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提升问题分析能力。另外,教师也可以安排两人一组的讨论活动。小范围讨论,听众数量较少,可以降低留学生的焦虑情绪,有效地促进师生沟通。交流成员超过两人可能会导致话轮抑制,中文不够流利或者不习惯打断别人、请求发言的留学生只能保持沉默,可能使留学生对课堂讨论产生抵触。相比之下,两人一组的讨论,给双方平等的参与机会,避免了发言次序的混乱。因此,通过改变教室布局,中国教师可以提升国际学生课堂体验。

2.缩小权力距离

教师站在讲台上讲授的教学方法只能拉开与学生的距离,增强教师的权威。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有助于改善所有学生的课堂体验。一种缩小权力距离的具体做法是改变与师生的空间距离,或者进行小规模对话。习惯低权力距离的学生有了表达观点的机会,而习惯高权力距离的学生也获得了新的学习体验。另外,多倾听学生的想法也有助于缩小权力距离。教师的身体姿态、微表情和眼神都能体现对学生想法的兴趣,鼓励学生多提问、多表达。如身体前倾、正对学生、微笑、专注的眼神等。留学生交流需求得到了满足,有被尊重感,在课堂上才敢于参与,不畏惧语言错误。

3.增强有效的情感交流暗示

教师的面部表情对于增强师生情感交流、建立师生亲密关系有着重要作用。来自集体主义导向国家的留学生容易将面部表达的情绪理解得更为强烈,比如一个惊讶的表情可能会被理解为厌恶或反感[12],加剧沟通焦虑。轻松的面部表情、与留学生的眼神交流,会鼓励留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缓解语言水平低的不安。除了面部表情,教师也可以灵活运用话轮给予提示。话轮给予提示指演讲者主动让对方发言,常见的话轮给予提示为直接注视、点头、微笑、语速缓慢,这有助于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给予学生尊重感。这样,情感上与教师更亲近的学生也能更好地应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

四、结语

促进跨文化交流的非语言方式有很多。为了进一步提升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中国高校教师应该多多关注教室的布置、与学生的权力距离、所使用的情感交流暗示。酌情改变与教学方式、内容关系密切的教室空间布置,缩小权力距离,并以学生为中心构建课堂,传递更多的有效情感交流暗示,对来华留学生的学习和融入有着极大帮助。未来研究可以探索与来华留学生课内课外建立关系的方式,了解当前中国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方式,找到需要改变的语言和非语言跨文化交流方式,帮助国际学生更自然地融入中国高校学习生活。

猜你喜欢

跨文化导向留学生
《建材发展导向》理事单位
跨文化的儿童服饰课程初探
缘何“问道扶桑”?——留学生如是说
基于任务为导向的长文教学策略
“偏向”不是好导向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留学生郑睿:我是奶粉“小买手”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犬只导向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