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史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以盐城工学院为例

2021-11-23张成联

现代交际 2021年19期
关键词:党史协同思政

张成联

(盐城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江苏 盐城 22405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学党史、用党史,多次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1],并指出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2]。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中央做出重大决策,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高校肩负“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思想政治水平关乎国家的未来。党史本身就是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很好的载体。构建党史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是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也是为党育才、为国育人的需要。

一、构建党史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意义

1.拓宽思政教育的维度

高校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决定其能否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高校,思政教育应该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活动来开展,还应将党史教育融入其中,构建思政教育与党史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后备力量,只有从党史中汲取奋斗力量才能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坚定方向听党话、跟党走,奋发有为。当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党史教育的主要途径,思政课教材统一使用的是马工程教材,囿于篇幅结构等影响,其中党史教育的部分课时不足;因此,构建党史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用党史引领思政教育,可以将鲜活的党史故事、丰富的党史素材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进一步整合资源,既能牢牢把握思政教育的方向,把好政治关,又能增强思政教育的效果,把好质量关,让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在当代大学生心中生根开花。

2.增加党史学习的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3]。但在党史教育中,一方面,存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够、教师党员课程思政力度不足、党史与业务开展结合不多等情况。[4]破解这些困境,就需要构建党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机制,以党史教育为牵引,带动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另一方面,因党史教育没有统一的课程与教材,网上可能出现为了点击率而杜撰的错误历史,如教师未加甄别便把网上的故事当作党史来宣讲,这就给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应对思政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将思政教育融入党史教育,在思政课教学中采用统一教材传播真理,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为学生正本清源,明史知理,实现思政教育与党史教育同频共振。

二、党史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

1.协同育人的顶层设计不足

当前,党史教育与思政教育两大育人主体的协同育人还存在顶层设计错位的问题,在宏观指导与制度制定方面存在不足[5],未设立专门的职能部门负责,也未对现有部门进行职能优化整合,进而使协同育人力不从心、效果不佳。二者牵头部门各自为政,缺乏沟通,甚至有为业绩而起冲突的情况,不能整合资源,集中优势,造成资源浪费、重复劳动或者党史教育与思政教育“两张皮”的情况。党史教育中缺乏思政教育,思政教育中忽视党史教育,难以形成合力,这必然会影响二者协同育人的效果,难以达到同向同行的育人目标。

2.协同育人的工作队伍问题

队伍建设是党史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根本,当前教育过程中存在思政教师队伍、辅导员队伍、专业教师队伍配合不充分的情况。盐城工学院还存在思政教师、辅导员配备不足的情况,大班教学忽视教育质量,师生不能充分互动,体现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极大地影响了思政教育与党史教育协同育人工作。辅导员配备不足,且忙于事务性工作,开展思政教育和党史教育的时间不能保证,更谈不上效果。另外,辅导员的双重身份和工作职责要求其从资源整合、平台建设等角度深入探索具体与谁协同、如何协同等问题,这对辅导员的素质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专业教师在协同育人方面没有树立新育人观、新思政观,教师党员未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实现不了党史教育与思政教育齐抓共管的工作目标,造成在人才培养质量上打折扣。

3.协同育人的阵地建设不够

党支部是开展党史教育的重要阵地,但是党支部开展教育的形式比较单一[6],文字宣传多、支部交流少、宣传力度不够,对于校园文化的建设、思政教育的普及难以形成浓厚的氛围。另外,未能及时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线上平台的开发不充分,未能深度挖掘互联网载体,以网络资源扩大协同育人的覆盖面。即使有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向学生推送党史学习的相关文字、音频、视频,其浏览量与关注度也不足。学生成为被动接受教育的对象,而不是主动参与教育的主体。高校可以通过线上直播等学生喜欢的形式,吸引学生参与,并在互动交流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学生产生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进而提升协同育人工作水平。

三、党史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的具体举措

1.以队伍建设为抓手,打造教育“先锋队伍”

一是要聚焦领导干部、专家学者、思政课教师等“关键少数”,提升思政教育与党史教育协同育人的深度。思政课作为高校党史教育与思政教育的主渠道,思政课教师无疑应该成为党史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先锋队伍”的旗手。因此思政课教师理应在课堂上充分融入党史教育的内容,将“史”和“实”结合起来生动演绎,既有理论的高度,又能结合身边的事例,言之有物、生动教学以促进大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但是在协同育人的过程中,思政课教师不是唯一的教育主体。还要通过专家学者讲座报告、领导干部身体力行,打造一支“政治强、作风正、业务精”的高水平教育队伍,促进思政教育、党史教育往深里走。二是要动员辅导员、专业课教师等“重要他人”,提升思政教育与党史教育协同育人的广度。辅导员、专业教师平时与学生接触相对较多,他们往往会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在主题班会、团日活动中,辅导员可以通过翔实的党史案例开展思政教育;专业课教师可以通过课程思政,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与党史教育中的素材相结合,把思政教育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也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在指导过程中树立榜样,形成育人合力。[7]三是要打造大学生身边的“朋辈群体”,提升思政教育与党史教育协同育人的温度。学生社团是大学生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重要组织,面对“00后”大学生,要充分依托新媒体平台与其交流互动,以其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育,确保教育取得实效。由学生志愿者组成的“盐粒子青松宣讲团”通过“轻松傲雪”“陈毅托子”等生动故事,将党史、校史结合起来宣讲,传承好铁军精神;“梦之声”合唱团通过红歌比赛等进行党史熏陶,通过艺术创作与升华,将情感融入与学生体验作为思政教育的落脚点。

2.以组织建设为基础,夯实教育“坚强堡垒”

党史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必须充分发挥组织的战斗力,加强阵地建设,党支部、团支部要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支部党员干部先学一步、学早一点,团员青年认真思考、学深一点,进而辐射所有同学、学广一点。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教师党员充分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让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发挥育人实效,同时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中“我为师生做实事”,开展帮就业、帮创业、帮困难、帮心理等专项行动,结合学生成长成才各个方面,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还可以结合支部特点,展开丰富多彩的“特色支部”和“结对活动”。各党支部有计划、有行动、有实效开展活动,并把这些活动的开展与加强支部自身建设结合起来,打造“理论学习型党支部”“业务标兵党支部”等,加强支部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同时通过“结对活动”,党支部与团支部结对、离退休党工委与学生党支部结对等形式,互通信息、保持联系,主动了解对方的情况,积极探索和组织符合基层组织特点的活动,广泛团结青年学生,不断扩大基层组织的影响力。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多项内容、多种形式的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活动,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围绕“3.5”雷锋纪念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清明节开展祭奠英烈活动,“五四”青年节开展“青春心向党”系列主题教育活动等,以育人为中心开展教育。拓宽团组织的覆盖面,做到组织青年、凝聚青年、服务青年,成为青年“想得起、靠得住”的坚强后盾,让党史教育与思政教育在实践中拥有坚实的青年基础,达到理想的育人效果。

3.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构筑教育“重要屏障”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加强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可以为党史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提供重要保障。只有通过制度的建设,才能将高校真正带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目前高校党史教育的牵头部门是组织部、宣传部,思政教育则主要由学工部门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缺乏统筹,即使教育工作有相通的部分,也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因而效率低下、配合不足,甚至互相推诿。高校需要加强顶层设计,从立德树人的全局高度做好协同育人的宏观指导,制定协同育人的工作制度,通过文件制定、优化部门职能,打破部门壁垒,深入细致地指导党史教育、思政教育的开展,提高教育的质量。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要对制度的执行明确到相关责任部门和责任人,为制度执行提供有力组织保障。还要开展常态化监督,成立专门的协同育人工作机构,针对相关职能部门在协同育人方面存在的不足及时纠正,以保证党史教育与思政教育同频共振、协同育人。结合当下时代特点,加强互联网背景下二者协同育人工作,搭建互联网平台反馈机制,通过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QQ、抖音等平台搜集师生对协同育人的反馈问题,及时整改,进而达到动态更新、与时俱进的协同育人效果。另外,当下党支部重党史教育、轻思政教育的情况依然存在,更有少数教师党员忙于业务工作,忽视党史教育、思政教育,或者对党史理论或党的政策进行简单介绍、传达,未将思政教育置于重要地位。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出台“三全育人”的文件,建立教师课程思政的制度,保证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思政教育的主动性。

4.以活动开展为渠道,拓宽教育“第二课堂”

大学生是高校思政教育、党史教育的对象,在开展教育时,需要考虑他们的心理、年龄特点,否则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一是采取“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邀请新四军老兵、关工委老同志开展访谈、报告等,用他们的亲身经历感召年轻一代,提升学生党史素养与人文精神。充分利用盐城本土红色资源,走访128个以烈士姓名命名的镇村,挖掘盐城这片红色热土上的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前往五条领烈士陵园、新四军纪念馆等地参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家乡红色故事我来讲”等活动,增强学生爱国爱家的感情和对家乡历史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并把爱国情转化为强国志、报国行。二是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通过“高雅艺术进校园”等形式演绎红色经典,让大学生在角色中感悟峥嵘岁月,在思政课堂上也可以采用角色扮演,让学生对党史的感性认识升华为坚定的理想信念,以达到“不是感动一阵子,而是要铭记一辈子”活动效果,进而产生“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三是要构建“线上+线下”的党史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当代大学生为互联网的“原住民”,伴随着网络成长起来的,网络是他们接受思政教育、党史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学校需要在互联网视域开展党史教育与思政教育,通过“百年风华”融媒体作品竞赛、线上直播互动等形式,用图片、视频等吸引学生参与活动。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舆情、微信公众号等对学生开展意识形态教育,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引导学生线上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交流讨论,以实现思政教育的全覆盖,进而提升党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工作水平。

猜你喜欢

党史协同思政
创造力的“阴暗面”与“创新—保新”的协同论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党史篇
党史上的今天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