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郑培民:不闯“红灯”的人民公仆

2021-11-23罗曙光

湘潮(上半月) 2021年8期
关键词:李德红灯湘西

★ 罗曙光

郑培民,河北武安人,1943年7月出生于吉林省海龙县。2002年3月11日,郑培民在工作中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在赶往医院的路上,他嘱咐司机的“不要闯红灯”,竟成遗言。这简简单单的5个字,勾勒出郑培民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情操,刻画出他崇高的党性修养和真挚的为民情怀。

“一寸丹心向日明”

“一寸丹心向日明”是郑培民扎根湘西、奉献湘西的生动写照。

电力供应紧张是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当时,湘西仅靠小水电站发电,到了旱季,工业、农业电力缺口很大,严重制约经济发展。郑培民通过调研,决心发展火电。虽然面临很多困难,但经过反复论证的郑培民坚信发展火电对湘西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好处,他据理力争做工作,终于得到认同和支持。30年过去了,火力发电为湘西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湘西“九山半水半分田”,农民基本上靠天吃饭。为改变这一状况,湘西推行“双两大”地膜玉米种植新技术。1992年,郑培民下田示范,从3米多高的田坎仰面掉下来,摔成脑震荡。郑培民的行动是推行农业新技术的“科教示范”,从那一年起,湘西的粮食基本实现自给自足。

“万家忧乐到心头”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岳阳楼上这一副歌颂范仲淹爱民事迹的楹联,也是郑培民执政为民不闯“红灯”的真实写照。因为爱民、亲民、一心为民,郑培民赢得了“三民书记”的美誉。

郑培民调到湘西工作后,往返长沙、湘西途中常在桃源县漳江镇川湘饭庄吃饭,每次都给老板李德胜送一条烟。原来,李德胜是一名身有残疾的农民,郑培民在那里吃饭是为了“一石三鸟”:既不“打扰”当地政府,又了解民情,还照顾了李德胜一家的生计。不久,他们成了朋友,李德胜只要来长沙,就会到郑培民家里做客。

凤凰县火炉坪村曾是郑培民担任省委副书记时的联系点。该村党支部书记龙玉虎对来采访郑培民事迹的人说:“我陪着他去农户家里,他揭开了锅盖看看我们吃什么,还留下来和我们一起吃饭,就是我们平时吃的饭菜,晚上就住在农户家里。”在该村的小山丘上,中组部为郑培民立了一座铜像,村民们常自发前往祭拜,缅怀郑培民。

在安乡群众的心中,郑培民更是同舟共济的战友。1998年7月24日晚,安造垸溃垸,县城和5个乡镇、一个农场共18万人,面临生命危险。时任省委副书记的郑培民,住进县城招待所指挥了三大“战役”:指挥抢修了一条11公里的隔堤,在安乡县城外筑起“铜墙铁壁”;指挥堵塞书院洲溃口,阻住了汹涌的洪水;湖北境内黄金大垸溃决后,镇定自若指挥打响北大堤保卫战,令千里洪峰绕行常德……就在人们庆幸家园平安时,郑培民坐在大堤上吃着盒饭,静静地度过了55岁生日。

“秋水文章不染尘”

“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这是郑培民的一位秘书对郑培民的赞叹。他说:“郑书记一辈子坦坦荡荡,光明磊落。”

1993年10月的一天晚上,有个朋友到郑培民家拜访,听说郑培民不在家,留下一包钱就走。郑培民的妻子杨力求连夜将钱送到郑培民办公室,郑培民立即电告朋友将钱拿回去,并严厉批评:“你不是要我犯错误吗?这样的事以后决不许再犯。”

大是大非经受考验,小事小节固守情操。郑培民工作调动搬家、儿子升学、女儿出嫁等,从不张扬,坚持“不给别人一点送礼的由头,不让自己有半点腐败的念头”。郑培民的职位一直在变动,而他的妻子杨力求的工作单位只变动过一次——从湘潭市新华书店调到了省新华书店,一直是一名普通职工。有一次,郑培民从长沙去湘潭开会,在湘潭大学读书的儿子郑海龙想搭便车去学校,被郑培民严词拒绝。

猜你喜欢

李德红灯湘西
荡秋千
从山东到湘西,跨越千里的精准“滴灌”
为什么红灯停,绿灯行
它是什么
A Research on Performance Management of Civil Serva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tivation
“六一”是一棵树
红灯笼
湘西 国画
红灯停,绿灯行
红灯变堵“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