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赛事的连云港市文创产业发展分析
2021-11-23王珍惠波
王 珍 惠 波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江苏 连云港 222000)
连云港市文创产业以江苏省“‘紫金奖’文化创意设计大赛”(以下简称“文创大赛”)创办为契机,经过六年培育,逐步构建完成符合自身实际、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创产业体系。以该项赛事为“孵化器”,江苏省内各地级市文创产业得以加速发展;因此,分析“文创大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连云港市近年来文创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原因。
一、赛事举办背景及带动功能
“文创大赛”是江苏省继“‘百家金陵’画展”后,重点打造的文化品牌赛事。该项赛事以“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为宗旨,强调设计原创性、时代性、生活性及贴近人民需求的设计理念。赛事采取“1+N”动态模式,即“文创产品设计综合赛+专项赛”,主办方可依据不同时期江苏省社会文化需求与产业发展需要,调整各项分赛事设计主题、范围及“专项赛”赛事类别。譬如,2020年因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完成之年,且该年国内面临疫情挑战,因此首次将健康生活类、防疫医疗救援设计类归入“文创产品设计综合赛”作品征集范畴,而“建筑及环境设计赛”和“公益传播设计赛”则分别以“健康家园”和“我的小康”作为赛事主题,并首次新设“工业设计大赛”助推江苏制造业转型升级。重点投入打造,赛事模式创新,使该项赛事辐射面与影响渐趋扩大,据统计,仅2018—2020年三届赛事就收到全国投稿作品64589件[1-3],成为打造“文化江苏”的重要举措。
“文创大赛”对于江苏省内各地级市,尤其是中小型城市文化产业驱动作用较为明显。以连云港市为例,该市位处江苏省苏北地区,虽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厚,但与国内其他中小城市相类似,受限于人口体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区位性质及人才集聚水平等因素,该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在省内一直较为滞后。如2016—2018年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统计表明,在此期间,该市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数在省内地级市中一直位居末位,其中文化制造业企业单位数与营业收入也一直位居省内地级市后列。[4]为对接“文创大赛”和促进区域文化产业转型发展,该市自2015年由市委宣传部牵头十余部门首次举办“‘创意连云港’文化创意创业大赛”。历经六届培育与发展,该市2020年作品入围省“紫金奖”数量位列全省第三。[5]以赛事为契机,经过对地方文化资源,尤其是地方非遗资源的深度挖掘、凝练与转化,该市逐渐形成了以“西游文化”为核心、包含“水晶文化”“镜花缘文化”等的城市文化品牌体系,并通过发展东海水晶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及市、区县两级“文化+”平台培育,逐渐形成了政府部门、高校、文化企业、金融创投、非遗传承人等人才合力,初步构建、完成了符合该市实际并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连云港的文创产业发展有目共睹,从一个小小的赛事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体系,其产生的成果不仅仅是几件产品、几件器物,还为这座城市发展、社会文化的塑造,贡献了诸多有用价值。”[6]
二、基于赛事的连云港市文创产业发展分析
考虑到作品来源数量及数据准确程度,仅以“文创大赛”第五至第七届(2018—2020年)获奖作品为对象进行分析。
1.获奖奖项数与文创产业发展
“文创大赛”第五至第七届赛事共评选出金、银、铜奖304项,获奖率0.47%(统计不含优秀奖和大学生创业创新奖);其中连云港市在该三届赛事中获得金奖1项、银奖5项、铜奖10项,合计16项,奖项占比为5.3%。考虑到该市文创产业基础薄弱及“文创大赛”赛事面向与投稿数量,该市获奖数量及含金量值得肯定。另外,该市三届金、银、铜奖获奖数逐届稳步增长,这既说明该市对于“文创大赛”的重视和投入,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该市文创产业发展稳步上升,这体现在该市文化产业在此期间所获得的成果数据中。2018年该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速首次位居全省第一,2018—2019年两次获评江苏省“文化发展速度先进地区”。2019年,该市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122.63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4.2%,占GDP比重从全省第12位上升至第9位。
连云港市“文创大赛”获奖数量增加、产业稳步发展,源自该市文创产业的准确定位及找准了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路径。借助于“文创大赛”契机,通过几年的摸索与实践,该市逐步转变观念,立足于自身实际,通过打造“文化+”平台,逐步形成小规模化、差异化与特色化发展理念,以挖掘自身文化资源和人才资源为主,辅之以柔性引进方式,逐渐摸索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并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
2.获奖奖项分布与文创产业结构特点
分析该市三届“文创大赛”所获的金、银、铜奖及优秀奖合计63项的奖项分布可以发现,“文创产品设计综合赛”“‘老字号’企业定制设计赛”“公益传播设计赛”分别为44项、9项、6项,分别占比69.8%、14.3%及9.5%(2018年1项获奖文创产品为服装设计《海上云台玉兰韵》,因当年未设置该赛事,因此归入“服装创意设计赛”);其他四项分赛事获奖数为0—2项。数据表明,该市所获奖项分布极不均衡。通过具体分析发现,获奖作品类型多集中于茶餐具、箱包、饰件和城市伴手礼等较小物件的形象与形制转化,而家具、服饰、工业产品设计类较少,设计科技化、智能化的含量较低。以上数据可以部分反映该市产业结构存在一定不足:第一,工业产品、建筑与环境、服装设计获奖作品较少,获奖作品类型说明该市文化产业结构不均衡,企业规模与设计原创性较弱,科技与智能型企业欠缺;第二,获奖作品类型反映该市文创产业与除旅游业之外的第一、二产业关联度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品落地。
从“获奖单位/个人”分布来看,政府部门与政府控股企业独立或合作获奖17项,占比27%;民营企业独立或合作获奖11项,占比17.5%;个人或团体获奖35项,占比55.5%。另外,该市两所高校江苏海洋大学、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师生独立或合作设计获奖25项,占比39.7%。如以该市所获16项金银铜奖数据统计,两所高校独立与合作获奖11项,占比高达68.8%。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出,该市设计人才分布特点为:第一,设计人才分布与投入不均衡,高校、政府及政府控股企业设计人才与投入占比较高,民营企业设计人才不足或参与意愿较弱,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市加强人才合力的必要性;第二,高端设计人才集中于两所高校,其他地方院校参与度低,这应该也是该市政府部门与两所高校共建文创研究机构的原因所在;第三,民营企业获奖集中在酒业企业和小微传媒企业,水晶企业作为地方文创产业龙头企业仅有1项,反映了该市文化龙头企业较少,且带动能力不足。
获奖奖项分布情况充分反映了连云港市作为中小城市的文化产业特点:产业结构不均衡、企业规模较小、龙头企业少且带动能力不足、产业关联度弱、设计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缺乏等是制约该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原因。中小城市对于自身文化、人才资源的挖掘与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地方文化产业特色化发展,但中小城市要想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以形成地方支柱性产业,还必须在人才吸引力、地方经济水平及产业结构等方面加速发展。
3.奖项题材内容与非遗类文化品牌打造
该市三届所获的63项金、银、铜奖和优秀奖中,作品题材内容或制作工艺取自非遗文化资源的约40项,其中与西游文化相关联的16项。譬如三届“文创产品设计综合赛”获金、银、铜奖的9项作品中,以“西游”为设计理念的包括“归来”“西游旅行套装系列”2项,以“大运河文化”为设计理念的则为“文润江苏”文创产品设计1项,其他运用非遗制作技艺设计的包括榫卯结构、苏州宋锦、金箔制作、扎染和水晶制作等5项,占比89%。由此可见,非遗是该市文创产品设计的主要文化资源。事实上,这也与该市通过挖掘、转化以非遗为代表的文化资源,构建以“西游文化”为核心,包含“水晶文化”“镜花缘文化”等城市文化品牌体系相吻合。
以非遗等地方文化资源为文创产业发展的突破口,是保证连云港这样一个中小城市自身文化产业特色、构建地方文化产业品牌、形成差异化竞争的有效途径之一。但基于非遗的文创产品设计应该在形象设计和形制转化上,更多地与工业产品、建筑与环境、服装、影视广告等结合,在提升设计文化内涵的同时更多地融入科技化、智能化现代技术,避免将文创产品设计仅仅作为地方旅游产业附属,以充分融入现代居民生活,最终保证文创设计产品落地生根。“实际上,从连云港文创领域的发展来看,也经历过这样一种从‘非遗’到‘文创’的关系转换过程……从‘作品征集—集中展览—转化落地’这样一个固定发展体系来看,虽已初步成熟,但仍缺乏一种有突破性的、有特色底蕴的创新延展……现在连云港市把文创的落脚点放在‘西游’上面,就可以借此机会,将本土各类非遗作品和产品与之深度结合,进行二次创作加工。同时也可以走出去,将其他地方文化资源、非遗资源,与之结合起来,更好提升产品的文化内涵,增强对消费者的黏度。”[5]
三、结语
“文创大赛”作为政府重点打造的文化品牌赛事,对于区域内城市尤其是连云港市这样的中小城市文化产业发展带动作用明显。通过赛事培育,该市逐步构建完成以政府部门为主导的“文化+”两级平台。通过平台整合,集聚各方面人才以形成人才合力,深度挖掘与转化以非遗为代表的地方文化资源塑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文化品牌体系,初步形成了符合自身实际、具有地方特色和差异化竞争力的网状文化产业体系,这为国内中小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一条可资借鉴的有效路径。但该市受限于城市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及产业发展不均衡和关联度较低等现实因素,该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仍存在较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2020年“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的重要性由此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以此重要性看来,类似连云港市的国内中小城市文化产业发展任重道远,必须立足于创新、奋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