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落地生根”
2021-11-23江苏省盐城市盐南高新区伍佑小学李小燕
江苏省盐城市盐南高新区伍佑小学 李小燕
语文知识是活的,教学模式也应“活”起来,而以“核心素养”为追求的教学模式充满无限活力。此时,教师关注的不再是学生获取了多少知识,而是学生收获了多少体验,形成了怎样的能力。换言之,从物质关注转为精神关注。只有让核心素养在语文课堂中“落地生根”,学生的心灵之花才能健康生长。
一、加强语言建构,提升语用能力
语言文字是实现互动交流的重要媒介,而字词教学更是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基础条件。所谓“语用能力”,即语言运用能力,主要考查学生在阅读、口语交际以及写作三方面的具体表现。不仅如此,语用能力也关系着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因此,教师应该强化字词教学,全方位锻炼学生的语言建构能力,进而提升其核心素养。例如,教学《不懂就要问》这篇课文时,在正式进行文本解读前,第一步要解决的是文章中出现的生字词,让学生掌握具体的应用方法。在这篇课文里,出现了一些生字,教师可从字理的角度切入,为学生讲解生字背后的故事,加强学生对生字的印象。其次,针对这篇文章中出现的成语或者词语,教师也可引导学生进行系统化梳理,并分析其具体的含义,掌握应用的语境以及方法。例如,原文中出现的“鸦雀无声”一词,教师先引导学生揣摩词语的具体意思,然后联系生活想想这个词适合运用在怎样的语境中,表达了怎样的含义,然后让学生进行造句练习。再次,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孙中山“不懂就要问”的求学精神。最后,借助课后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通过这样三个步骤,学生的语言建构能力将逐步提升,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二、重视文本阅读,培养思维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一定要重视文本阅读。这些文本就像有机的生命体,是滋养学生心灵的最佳养料。而且,从新课改的角度进行分析,文本阅读同样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只有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内容,对不懂的地方进行大胆提问,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并在互动过程中积极表达自身的看法,对文章形成个性化的总结与判断,才能逐步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目的,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在教学《秋天的雨》时,本文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认识并理解生字词,同时掌握其应用的语境和方法;忘我的阅读,将自己喜欢或者感兴趣的语句段落进行标注;明白秋雨对周围环境产生的直接影响,强化学生对秋雨的认知,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结合上述三个目标,教师可以采取三个步骤。首先,针对本课出现的生字词,教师可以采取多媒体教学或者情境教学的方式,将字理进行呈现,让学生直观认识每一个字的演变、意义。接着,在阅读的环节,教师可以引入多种阅读方法,强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例如,教师可以引入小组竞读、男女生诵读等等,让学生忘我地沉浸在阅读氛围中。与此同时,鼓励学生对喜欢的内容进行批注,再次加强学生对文本的认知。最后,和学生展开课堂互动,让学生从文本的信息中提炼秋雨对环境的重要影响。
三、注重文化阐释,提升学生素养
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突出特征,而语文教材中也包含着大量和文化领域相关的内容。从价值层面分析,语文学科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可以让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憧憬与向往,同时对培养学生的审美、道德具有重要的价值。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只需要针对文本教学,更需要脱离文本,将教学延伸到课外,用丰富广博的文化知识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因此,在上课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发掘教学内容,注重文化阐释,为学生打造个性化、人文化的语文课堂。例如,在教学《纸的发明》这篇课文时,为了帮助学生尽快掌握文本内容,教师不妨抓住本课课后的主线问题“想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照样子填写下面的表格”组织学生探究交流。为了更好地实施这个环节,教师可以对文章后面的表格进行适当的改造,用填表法辅助学生提炼文本信息。当然,教学至此只是完成了基础工作。作为语文教师,还需要进行适当的延伸。既然本文的核心是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那么教师不妨引入其他三项发明,让学生了解指南针、火药以及活字印刷术的具体发展历程,让学生理解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人类生活的推动与影响,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古代科技的先进。
总之,以核心素养为追求的语文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成长,还有利于扩展学生的视野。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摒弃传统“以知识为核心诉求”的教学模式,积极改革与创新,让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能力与精神层次的锤炼,这样才能提高语文教学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