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的优化路径分析
2021-11-23田芳园大港油田井下作业公司
田芳园 大港油田井下作业公司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迈进,政府加大了对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十四五”规划提出要“进一步放宽民营企业市场准入,加大税费优惠和信贷支持力度”。国资委也于近日发布关于加强中央企业资金内部控制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各企业要高度重视资金内控管理工作,建立健全资金内控管理体制机制。为了践行国家各项政策,很多企业都在根据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积极构建完善的财会内控监督机制,以降低企业财务风险,提高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率。通过调查发现,我国目前部分企业的财会监督机制建设较为完善,资金流通效率较高,企业发展前景良好。同时也发现很多中小型企业在财务监督机制建设方面做得很不到位,有些企业甚至连最基本的财务管理制度都没有,导致企业资金走向不明、资金调配效率低下、企业逐渐走向衰落。基于此,研究企业财会内部控制监督机制的优化路径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我国企业财会内部控制监督机制现状分析
数字经济时代,我国的市场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企业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为了进一步提升企业自身的创新力、市场竞争力以及资产运营安全性,很多企业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推动财会内部控制监督机制的建立和应用。但因企业规模、所属性质、运营模式等形式的不同,各企业在具体实施中面临的问题也有差异,因而本文仅从宏观层面分析我国企业财会内部控制监督机制的现状。
(一)财会内控管理体系、风险体系不健全
财会内部控制监督机制需要将市场经济作为导向,明确企业管理和发展的方向,保证制度执行的有效性。财会内控管理体系的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一旦出现问题,整个体系的运营都会面临挑战。目前一些大型企业的财会内控管理体系建设较为完备,但很多中小型企业由于规模、运营成本有限,内部控制监督制度不健全,资金流通没有规范的流程,有些项目走向由部分领导拍板决定,并非按规章制度执行,导致企业财会管理较为混乱;还有一些企业在内部控制体系中,没有构建相应的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缺少相应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以及动态化的监控管理,导致企业的财务活动存在一定的风险,这些风险问题会使企业蒙受经济损失,影响其未来的发展走向。
(二)企业财会内部控制意识不足
目前,很多企业在制度建设等方面执行情况不佳,如很多企业还没有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董事会和监事会无法真正发挥其相应的监督管理职能。还有一些企业管理者没有深刻意识到财会内控监督机制的重要性,因而未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财会内控机制,进行企业财务管理时,通常会根据自己的管理经验进行决策,导致企业财会管理效率较低,存在多样化的财会风险隐患。有的企业也会建立财会内控机制,但设立之后,忽视了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性,如财务部门与资产管理部门的沟通不畅,会导致财务管理人员无法及时了解企业资产状况,进而无法对公司现状进行明确的判断,无法起到财会监督作用。此外,很多中小型企业领导层不重视本企业的文化建设与内部控制制度的协调性,导致员工在企业中没有归属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财会人员综合素质,专业能力偏低
专业的财会管理队伍是企业可持续运营的基础。但据调查发现,一些企业财务人员综合素质以及专业能力参差不齐,有些员工不注重自我学习和提升,缺乏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和职业精神;有些员工对财务新理念缺乏正确的认知,缺少对财会数据的分析方法及利用;有些员工风险意识较差,在工作过程中没有严格执行相应的规定和原则,导致账目混乱,核算不规范。员工素质低下导致做出来的会计核算报告不能真实地反映出企业当前的财务经济状况,限制了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作用的发挥。
(四)企业内控审计监督工作设置不到位
审计是企业管理系统中很重要的部门,对企业未来发展战略的制定有重要的影响。通过调查发现,当前大多数企业的审计仍属于财务管理部门,独立性较差,难以发挥其监督作用。一些企业缺少内部审计系统化方案,制定出的审计制度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审计工作开展较为随意。一些审计人员只精通财务知识,不具备科学的审计方法,因而在工作中只将重心放在财务数据的核验上,一味追求完成审计业务,无法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做出详尽规划。还有一些企业内部审计存在舞弊现象,一些员工随意删减工作任务,采取抽样法进行审计数据信息的统计,显然这样做出的风险评估报告与企业发展状况严重不符,导致内部审计工作质量难以保证。
(五)企业绩效考核机制不健全
构建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有利于企业高效率地管理员工。当前,很多企业已结合自身的发展实际构建了本企业的绩效考核管理体系,但很多方面还不完善。如一些企业只构建了技术层面员工的绩效考核体系,而未构建专门针对财会人员的绩效考核,导致财会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工作懒散、缺乏热情。一些企业虽设置了针对财会人员的绩效考核体系,但考核指标设计不够细致与全面,存在员工“钻空子”情况,失去了绩效考核的公平公正性,影响其他部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此外,还有一些中小企业,没有将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融入员工绩效考核体系中,没有设置针对管理者的绩效考核,导致管理者的经营管理行为得不到有效约束,企业财会内控机制无法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
二、企业财会内部控制监督机制优化路径分析
企业财会内控监督机构的主要职责是对企业的资产结构、财务授权和财产管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监督,因而它并不能直接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但完善的内控监督机制有利于企业管理层结合实际制定长远战略,扬长避短,促进企业稳步发展。基于此,本文针对目前企业在内部控制监督方面存在的问题,遵循经济效益、信息沟通和系统化原则,提出以下优化路径。
(一)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完善财会内部控制监督机制
第一,应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充分发挥董事会和监事会的监督作用;同时优化企业内部审计、纪检、法律法规部门之间的协调性,建立反馈机制,实现各部门监管数据的实时共享,为实现互相监督和管理提供支持;第二,构建完善的企业财会内控监督机制。可引入外部监督机制,与企业内部监督相结合,以提高监督的科学性、准确性以及专业性。第三,树立全员财会内控管理意识,将财务内控监督制度纳入员工手册,在员工进入企业之前,进行集中培训,让所有员工认识到内控监督的重要性。企业领导要和工作人员一起维护财务管理的相关制度,以正确的态度来面对内控管理工作,加强执行力,约束自身行为。第四,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对于员工的管理,不能只关注硬性层面的约束,还要将制度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企业文化的建设要体现人文关怀,真正让员工感受到归属感,在此基础上,再深入运行内部控制体制,以实现内控体制的真正价值。第五,加强对公司管理层、员工财务风险识别与控制能力的培养。可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来企业进行财务风险相关知识的培训。同时企业应定期开展风险排查工作,以成本效益为原则,建立风险管控体系和财务预警系统,企业审计委员会要结合企业未来的发展态势,制定合理的风险管理流程,通过审计检查和风险评价,向上级提交企业隐藏风险报告,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和风险管控手段,以使企业各个环节做好风险应对准备。
(二)加强人才队伍的组建,提高财务人员综合素质
首先,企业应加强本单位财会人员的团队建设,重视财会工作人员职业道德的培养,定期组织财会人员学习相关的政策内容和专业知识,通过培训会议、课程、邀请专家举办讲座或是现场经验沟通等形式,提升财务工作者的财务思维能力,提高其应用操作技能。其次,定期对外招募,做好人才储备工作。应招聘财务理论扎实以及实操能力较强的人员,为企业财务管理注入新鲜的活力的同时,还能够刺激企业本单位员工不断上进,进而提高企业财务管理队伍的整体水平;也可以从高校引入专业知识丰富、技术能力高的人才,作为企业储备人才。最后,根据企业发展实际,建立相应的绩效考核制度,执行考试上岗制度,在明确各个财务人员岗位职责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绩效考核指标,定期对工作人员开展考评评估,并将绩效考核成绩与员工薪资挂钩。同时完善财务奖惩体系,对工作积极的员工给予嘉奖,对表现不佳的员工,帮助其分析工作缺陷,并有针对性进行培训,若经过培训的员工仍无法胜任工作,可根据员工自身能力,进行调换岗位或离职处理。
(三)完善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确保内控审计的有效性
首先,企业领导层要重视审计部门的工作职能。将审计部门从财务部门中剥离出来,并赋予其相应的职权,使其在工作中不受外在事物的影响。其次,企业应加强审计人员职业素养的培训,审计人员要养成良好的职业操守,将全面有效的监管控制作为自己的使命与责任。当发现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信息缺陷时,能够从企业利益出发,及时向监管部门反馈,严查部门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保证监管工作的有效推进。最后,加强审计部门的团队建设。在审计岗位上配置专业人员,帮助审计人员熟悉企业的运营方式,与审计人员做好有效信息的传递,这样审计部门可以及时记录各个阶段的管理数据,确保采集到的数据的准确性与真实性,并制定出适合企业发展的最优策略,为企业实现良好发展打下基础。
(四)引入财务信息系统,实施分层管理
首先,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引入与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相匹配的财务信息系统,对数据进行分层管理、分层监督。如可以将企业财务与审计数据,根据员工的岗位性质设置不同的登录权限,保护企业数据的同时,还能简化员工操作流程。其次,根据财务数据的不同属性,制定不同的控制措施。如在财务信息系统供应商的选择上,企业可以聘请专家就供应商的财务状况、后续服务能力等资质进行综合评价,选择与本企业风险偏好相近的财务信息系统服务提供商。
结语
综上所述,数字经济与大数据时代,在新的市场格局下,企业领导层要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财会内部控制制度、财务预警系统、独立审计部门构建等对于企业持久发展的重要意义。应在日常工作中做好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扩大财会内部控制制度的覆盖范围,最大程度规避财务风险,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