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梁思成建筑学术理论与实践研究

2021-11-23

中国名城 2021年3期
关键词:梁思成建筑师建筑

金 磊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006)

引言

2011年12月,《中国建筑文化遗产》编辑部编纪念梁思先生诞辰110周年学术论坛暨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第十七届年会文集(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刊有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中国营造学社与南京博物院》[1]。文章回顾了1934年中央博物院成立建筑委员会,聘请梁思成先生为专门委员,领导建筑工作,特别提及梁思成汇集中西方建筑思想,促进建筑学科发展并倡导中国建筑是世界各系中最卓著之独立的体系,当年的中央博物院建筑设计在他的思想引导下便体现出丰富的中国建筑风格。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留给全球建筑界的学术礼物——《20世纪世界建筑精品集(十卷本)》中的新版著作《20世纪世界建筑精品1 000件(十卷本)》出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0年9月第1版),该书展示的建筑作品各个“自带魅力”,第九卷第一次较充分地对中国建筑作品的国际影响予以介绍,该卷收录中国大陆及香港、澳门、台湾“三地”的项目47项,占东亚卷的47%,1972年建成的由梁思成等设计的扬州鉴真大和尚纪念堂名列其中,这无疑是一项世界性殊荣。虽然20世纪世界建筑精品给人类认知世界建筑与大师提供了许多机会,但是为什么20世纪中国思想最敏锐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尚未跻身其行列呢?这确需中国文博与建筑的学界与管理界予以思考、研究和传播。关于梁思成先生的影响力,梁思成先生的学生郑孝燮(1916—2017)在2001年梁思成诞辰100周年纪念会上赋诗给予高度评价:“无字史书寄国魂,春风化雨百年深。体形环境有机论,凝固乐章中而新。”[2]

梁思成先生祖籍广东江门市新会县(今江门市新会区),其父梁启超(1873—1929)乃清末民初著名政治家和学者。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1923年就读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先入康奈尔大学,后转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1927年获硕士学位,1928年与林徽因女士结婚,经欧洲旅行考察后回国并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任教授兼系主任直至1931年。在恩师朱启钤(1872—1964)创办的中国营造学社的感召与培育下,梁思成成为中国建筑史及建筑教育先驱。1931—1946年,梁先生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法式部主任。1946年中国营造学社停办后,他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1947年,作为中国代表被聘为纽约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主要从事建筑历史理论研究、建筑遗产保护和建筑教育,倡导“中而新”的整体建筑观,以学贯中西及高度爱国主义精神,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建筑界的大师级人物。遗憾的是,国内建筑与文博界,对20世纪中国建筑遗产在《世界遗产名录》中的新地位认知不足,致使对其普及不够,尤其对以梁思成为代表的建筑大家缺乏国际推介,致使如此伟大的建筑学家之思想遗产与作品至今尚与《世界遗产名录》无缘。正由于梁思成的特殊贡献与学术影响力,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建设部和中国建筑学会才共同设立梁思成建筑奖,以表彰在建筑界做出重大成绩和卓越贡献的杰出建筑师、建筑理论家和建筑教育家,自2000年至2019年共评选了九届梁思成建筑奖项[3]。

1 梁思成的学术贡献是中国更是世界的

梁思成是中国建筑教育的开拓者之一,他用西方现代科学方法从事中国传统建筑研究,开创了中国20世纪建筑研究的方向。美国学者费正清(1907—1991)曾概括梁思成与林徽因所受的教育:“在我历来结识的人士中,他们是最具有深厚的双重文化修养的,因为他们不仅受过正统的中国古典文化教育,而且在欧美还进行过深入的学习及广泛的旅行。这使他们得以在学贯中西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审美兴趣和标准。”[4]梁思成研究中国古建筑立足于中华建筑文化之振兴,他期望中国新一代建筑师在了解中国传统建筑后,大胆探索,不走沿袭洋人之路。对于20世纪中国建筑创作,早在20世纪40年代他就指出“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地代表着我们文化衰落,至于消灭的现象……”[5],面对中国改朝换代之时,以革故鼎新之名拆除前朝宫殿、城池的事件,他也客观分析遗产保护的艰难。

梁思成是一位用建筑承载使命的巨匠,他之所以在后辈中有影响力,是因为他的学术贡献与品德令人尊敬。2001年3月,两院院士吴良镛为《梁思成全集》撰写前言,他认为其时恰逢梁思成先生诞辰100周年,全集出版意义深远,吴先生从6个方面给梁思成先生以特殊定位:“梁先生是近代建筑教育事业的奠基者之一;他是古建筑研究的先驱者之一;他是中国近代城市规划事业的推动者;他是中国历史文物保护的开创者;他是建国初期几项重大工程的主持人和设计者;他是新中国一些建筑学术团体创造者和组织者之一。”2011年,在梁思成诞辰110周年之际,吴良镛在《道德文章——梁思成思想研究的时代意义》讲演中认为,梁思成毕生都在为重振中国建筑文化的世界地位而鼓与呼。1946年梁思成受聘联合国纽约总部大厦设计组,作为东方国度的建筑学家,他与柯布西耶、尼迈耶、K·哈里森等共同研究设计方案,他不仅将中国建筑哲学思想引入世界建筑语境中,更贡献了难得的东方中国智慧。1946年清华大学梅贻琦校长(1889—1962)批准了梁思成于1945年致函成立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建议,创立清华大学建筑系。对此,梁思成分析道,从国外看,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哥伦比亚大学等均有独立的建筑学院,并分有建筑、建筑工程、都市计划、景观、室内装饰等系,他坚持中国发展建筑教育一定要寻求大建筑学之道[6]。

梁思成主张采用20世纪30年代由德国现代主义建筑家格罗皮乌斯开创的包豪斯体系,强调“设计与实施并重,以养成富有创造力之使用人才”。1949年7月,他将清华大学建筑系更名为“营建学系”,并在《文汇报》撰文《清华大学营建学系(现称建筑工程学系)学制及学程计划草案》,核心是首次以卓越的人文主义视野,将城市设计概念引入中国[5]。梁思成早在20世纪30年代即在《独乐蓟县寺观音阁山门考》中提出建筑遗产的保护宣传、立法、专家负责的三项重要原则;1935年,梁思成在《杭州六和塔复原计划》中提出六和塔对于“杭州之风景古迹至关重要”,所以“不修六和塔则已,若修则必须恢复塔初建时的原状,方对得住这钱塘江上的名迹”[7]。 1947年他在参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中国艺术考古论坛后,与美学家邓以蛰、考古学家陈梦家一同倡议在清华大学文学院设立艺术史系及博物馆等,后来“清华大学文物陈列室”得以创办,成为现今清华大学博物馆的前身。梁思成还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历史文化名城要整体保护思想的学者。略盘点这些成就足以使他及其学术思想当之无愧成为《世界遗产名录》的入选者:“二战”末期,他担任“战区文物保存中国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并编制《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文物目录》;他向美军建议保护日本古都京都与奈良,使其免受轰炸,以保护世界遗产;1948年12月—1949年3月,受中国人民解放军相关部门委托,梁思成主持编写了《全国重要建筑文物简目》,其主要目的是供解放战争作战及接管时保护文物建筑之用,该目录后来成为1961年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的基础,其中“北京城全部作为一个项目予以保护”[8],无疑是中国历史名城保护思想的理论开端。

2 梁思成是北京等历史名城保护的“第一人”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始于1982年,它以国家颁布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为标志,同时公布了第一批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0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才开始强调城市规划应注重文化遗产保护,可直到2008年《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出台,“历史建筑”的概念才被承认。而梁思成先生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初创前后就倡导并走出了一条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建筑文脉之路,全国各地受到梁先生指导过的旧城保护设计的实例比比皆是[9]。梁思成在北京城的保护上投入了巨大精力,在1948年撰写的《北平文物必须整理和保存》中赞美道:“北平市之建筑布署,无论由都市计划、历史或艺术的观点上看,都是世界上罕见的瑰宝,这早经一般人承认。至少北平全城的体形秩序的概念与创造——所谓形制气魄——实在都是艺术的大手笔,也灿烂而具体地放在我们面前。”[8]1950年前后,梁思成任北京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他激动地称北京乃庞大的历史艺术陈列馆。1951年他在《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中更系统地阐述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价值,他说,北京建筑的整个体系是全世界保存最完好,而且是有传统活力的、最特殊、最珍贵的艺术杰作。在梁先生笔下,北京在当时具有非常完美的体形秩序。他还用美国城市规划理论家Henry S·Churchill的著作《都市就是人民》,用现代理念赞美了北京建设。梁思成认为,北京的形制既是世界上的可贵孤例,更是艺术杰作,城内外的许多建筑在历史上、建筑史上、艺术史上均属瑰宝。他说:“清华大学有一个工程委员会,凡是校内建筑与工程方面的大事小事,自一座大楼以至一片玻璃,都由该会负责……文物整理委员会之于北平市,犹如工程委员会于清华大学,是同样负责修缮切实审查工程不可少的机构……我们承袭了祖先留下的这一笔古今中外独一无二的遗产,对于维护它的责任,是我们这代人决不能推诿的。”[5]

梁思成对北京的挚爱缘自他对北京建筑遗产的充分理解与珍视。1950年,他与城市规划学家陈占祥共同编撰《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提出首都行政中心与旧城分开发展的方案即“梁陈方案”,前瞻性地发现了古城保护和新城发展间的矛盾,他主张增进北京各区域就业与居住的功能混合,而非相互分离,实现城市的平衡发展。梁思成心中有北京,他一再艰难地为实践北京都市计划的杰作而耕耘着,体现了难能可贵的建筑大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950年《新建筑》杂志第6期刊有梁先生《关于北京城墙存废问题的讨论》文章,重读71年前的旧文,已经感到他由于新首都的都市计划建设的展开,在古老城墙存废讨论上的担忧。文章从主张拆除与不拆除两者争辩展开。他指出:“主张拆除者认为,城墙是古代防御的工事,现在已失去功用,留之无用,且有弊害……城墙是封建社会统治者保卫他们的势力的遗迹,我们时代理应拆除它的……主张保存者,说这一切建筑体形的遗物都是古代多少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杰作,虽然曾经为帝王服务,被统治者所专有,今天已属于人民大众,是我们大家的民族纪念物了。”梁先生无比感慨地引证,苏联斯莫冷斯克的城墙周围有7 km,被誉为“俄罗斯的颈环”,“二战”中受到损坏,苏联人民百般爱护将它修好。当之无愧的中国乃至世界的“颈环”之北京城墙是瑰宝,岂可随便将它毁掉。梁思成赞美北京城墙“不只是一堆平凡叠积的砖堆,它是举世无匹的大胆的建筑纪念物,磊拓嵯峨,意味深厚的艺术创造”。拆城墙是毁掉环绕北京的一件国宝文物——一圈对于北京形体的壮丽有莫大关系的古代工程,对于北京卫生有莫大功用的环城护城河——这不但是庸人自扰,简直是罪过的行动了。当年,梁思成力保北京旧城之时,正值北京城墙存废争议的关键期,且从1952年始北京外城城墙便陆续被拆除:1953年5月,朝阳门和阜成门的城楼及瓮城被拆除;1954年,中轴线上的地安门被拆除;1956年,永定门城楼周围城墙被拆除,1957年永定门城楼箭楼被拆除;截至1957年,北京外城墙已基本毁掉,内城墙也被拆了一半。1958年6月23日,《北京市委关于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初步方案向中央的报告》附件《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初步方案》的要点指出:“城墙、坛墙一律拆除……把城墙拆掉,滨河修筑第二环路。”1959年,中轴线上的中华门再遭拆除;1965年地铁动工,内城城墙再被拆,到1969年内城城墙在修建地铁和“备战备荒”理由下被彻底拆除(只保留东南角的一小段明城墙及德胜门部分建筑遗存)。就这样,梁思成的保护虽倾尽心力但终未果。对于北京其他重要历史古迹保护,梁思成同样倾注心血,据理力争,体现了一介知识分子的肝胆,如对西长安街辽代双塔的保护,他认为元朝在建大都城时,双塔乃筑城要冲,为躲开双塔,南城垣稍向南弯曲了些。同样,明清在建北京城时,仍保持这一传统,西长安街既然建在元大都的南城墙遗址上,在双塔处这条道路就应向南弯曲些。梁思成的设想遭到多方反对,不乏交通专家及土木工程师的抵制,尽管梁思成提出“缓期执行”的建议,但双塔还是被拆除了。类似的保护未果的项目还有景山前大街、北海大桥、“三座门”等。在梁思成的建议下,周恩来总理亲临北海团城视察,下决心才保下了团城,但金鳌玉栋桥两端的牌楼最终还是被拆[10]。

3 梁思成坚守建筑为民且学术与普及相结合的理念

梁思成在继承现代建筑思想时,善于从中国传统工匠那里找到共通的中西方建筑文化的应用要点,这正是是梁先生的高明之处,更是他坚守时代建筑精神的一贯追求。20世纪50年代以来,他一方面为保护和抢救北京旧城不让“古都坍塌”而奔走呼号,另一方面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撰写赞美那些“老当益壮”的中国传统与现代建筑的著述。晚年他还以启蒙公众心态与责任在《人民日报》开辟《拙匠随笔》专栏,用建筑文化传播建筑艺术、传统与现代、美观实用经济诸问题的业界公众“话语”,体现了一介大学者面向公众,让建筑文化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的“思与行”。梁思成普惠公众的建筑文化系列杰作,当属1962年于《人民日报》发表的一系列文章,五篇代表作:《建筑 (社会科学U技术科学U美学)》(1962年4月8日);《建筑师是怎样工作的?》(1962年4月29日);《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1962年5月20日);《从“燕用”——不祥的谶语说起》(1962年7月8日);《从拖泥带水到干净利索》(1962年9月9日)[5]。

梁思成面向全社会开展建筑文化普及由来已久,他始终认为“建筑”是文化的记录,也是历史传承与映射,建筑是承载各种艺术形式美的载体。1932年7月他在致东北大学建筑系第一班毕业生的信(原载《中国建筑》创刊号1931年11月)中说:“非得社会对于建筑和建筑师有了认识,建筑才会得到最高的发达。”梁思成的话,丰富的内涵至少表现在:其一,全社会的建筑文化氛围是提升公众建筑觉悟第一重要的基础;其二,建筑学子要自觉担负起宣传的使命与责任;其三,建筑师的真正创造力离不开全社会的支持与理解。为此,我们在读十卷本《梁思成全集》时,感悟颇深的是曾在《拙匠随笔》专栏发表过的建筑科普系列文章。据统计,梁先生的著述中,这类建筑文化普及类文章有几十篇,周恩来总理当年赞扬梁思成的建筑科普创作:“你的《建筑师是如何工作的》一文,我看了,写的很好!这类文章,以后不妨多写,提高人们对建筑的认识。”梁思成曾计划为《人民日报》的《拙匠随笔》栏目写10篇文章,为让公众喜欢,他的文章中有典故,甚至也来一点噱头。如《从“燕用”——不祥的谶语说起》文章,就从宋代汴京的建设与金中都建设,将开封的一些宫殿建筑上的构件搬到北京来,还讲到装配式建筑与近代建筑施工技艺。梁思成之所以愿意写这类科普文章,源自他对人民的热爱与敬仰,他不仅要写让人们易读且长见识的文章,还从工匠中学建筑手艺以发现真谛。梁先生正是一位能从宏观上把握中国建筑发展方向,同时能真正领会并践行中国建筑实践智慧的人,这是梁思成迄今区别于中国当代一批“建筑理论家”的不同之处。须知在中外建筑界,建筑师产生于工匠之中,建筑上的文艺复兴运动仍然是在传统工匠中产生,工匠的力量会将建筑方向引回建筑的本质上。

在《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文中,他从音乐与舞台艺术入手,解读了音乐大师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中那些贯穿全曲、朴素明朗的“鳟鱼”主题及其层出不穷丰富的变奏曲乐句。他认为,古今中外的建筑,重复与变化乃建筑师的匠心所在,重复运用各种构件的艺术成果是设计的重要手法。他以“国庆十大工程”的人民大会堂为例,在赞美其几十根代表国家殿堂的外立面柱子时说,这些柱子尽管部位不同、高低大小略有不同,但建筑师的巧妙设计组合无重复感,这是人民大会堂建筑统一性与雄伟气概的形象表征。说到中轴线上的明清故宫,虽然从天安门到端门、午门是一件件看似重复的“千篇一律”的朝房,但每个置身其中的人,当从天安门一步步走进来,就如同进入一幅大的“手卷”之中,在时间持续的同时,空间也在连续的“流动”之中,这其中变幻的景色、轮廓与光彩,千变万化地使紫禁城建筑达到世界建筑的境界与水准。梁思成先生在赞美了人民大会堂、明清故宫、颐和园长廊后,直接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初创至1960年代的住宅与住区标准化设计,指出“住宅区的‘千篇一律’使孩子哭着找不到家;有些街道又一幢房子一个样,风格互不和谐,既使它们本身各自很美观,放在一起就都‘损人’且不‘利己’……我们既要百花齐放,又要避免杂乱无章,相互减色”。当下城市空间特色丧失,“千城一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旧城改造方式不当、城市设计缺乏原创性、城市化进程中文化危机等。

在《建筑师是怎样工作的?》一文中,他解读建筑师的综合素养,借鉴引用了自己在20世纪50年代初编的《祖国的建筑》的一些内容,认为成功建筑师是最善于处理美观和适用、经济、坚固关系的,适用、坚固、美观间会存在着矛盾,建筑师的工作首先要学会处理它们。梁先生特别指出,建筑艺术和其他艺术不同,不可脱离适用、工程结构和经济问题而存在,建筑的美观要从轮廓、比例、尺度、质感、节奏、韵律、色彩、装饰等方面去综合考虑,即建筑师至少要成为有责任的社会科学家、掌握科学的技术专家、懂艺术的美学家。梁思成以“意在笔先”归纳了建筑师创作性工作的逻辑:设计最适用、最经济且符合任务要求的坚固度又尽可能美观的建筑;在施工中检查并监督工程质量与进度,特别要在竣工后参加验收并总结设计经验等。他从建筑师要养成调查研究的习惯出发,给出了“体验生活”的关键词,这也是让公众理解建筑师的重要方面。他说:“所谓‘生活’,主要的固然是人的生活,但在一些生产性建筑的设计中,还需要‘体验’一些高炉、车床、机器等等‘生活’……立意必须受到自然条件,各种材料技术条件,城乡环境及国家与地方的政策、规范、定额、指标等等的限制。”梁思成将建筑师的合理设计比做摆“七巧板”,他指出这些离不开自身设计推敲的立面图、透视图、素描或模型,这是向业主说明意图的手段,也是建筑师体现社会责任,“多、快、好、省”做设计的要素。在《拖泥带水到干净利索》一文中,他从第一、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筑的重建经验入手,讲到建筑工业化、标准化的必然发展状态。他说:“标准化的目的在于便于工厂(或现场)预制,便于用机械装配搭盖,必须便于运输,它必须符合一个国家的工业化水平和人民的生活习惯……标准化盖房子如同孩子们玩积木……因此,标准化要成为未来近20年建筑师、工程师不断研究的问题。”他还特别分析:“在设计标准化,构件预制工厂化,施工机械化”的前提下,要圆满处理建筑物的艺术效果,要在“千篇一律”中取得“千变万化”的效果。几千年来,建筑工程都是将原材料运到工地加工,“拖泥带水”砌砖垒石、抹刷墙面。梁思成笔下的标准化是施工做法“干净利索”的革命化之路,他还列举了北京的民族饭店和民航大楼及试点住宅采用设计、施工、建设的“三化”的成就,并大胆预言要将“三化”纳入今后一段时间研究的重点,以解决“拖泥带水”的问题。

4 梁思成是兼设计家和建筑理论家为一身的智者

梁思成之所以成为20世纪著名的中国建筑大师之一,不仅在于他很早便提出中国建筑设计要在自强自信中追求“中而新”理念,如早在1935—1936年,他担任南京国立中央博物院设计方案的顾问,即采用唐辽盛世的建筑语汇,而且在于他以西方建筑美学标准予以提炼,体现出在中国“新文化运动”大背景下,中国建筑风格设计母题的呈现方式。事实上,尽管2007年9月出齐《梁思成全集》,但也难穷尽他的学术贡献。尤其他的设计项目宣传不够,如他在20世纪20年代末设计的有明显现代主义风格的吉林大学礼堂和图书馆并不为人知,清华大学王国维纪念碑(1929)亦然。1963年8月9日梁思成对敦煌维护工程方案提出四条意见,今天看来仍符合建筑遗产保护原则:(1)同意方案从外面砌墙加固的总原则,在敦煌的整个历史过程中,恐怕就没有过全部完整修洁的日子;(2)需要注意上部的维护,要防止崖壁从上面边缘逐渐风化崩塌的问题;(3)注意新砌的墙基下陷的问题;(4)新墙上不要加任何雕饰,最好完全朴素无饰[13]。在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认定推介的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中,梁先生已有多项作品入选:其一,扬州鉴真大和尚纪念堂。由梁思成等设计,它专门为纪念中日文化交流做出贡献的鉴真大和尚圆寂1200周年而建。设计构思采用以中国唐代佛殿为蓝本的日本招提寺金堂模式,展现了中国唐代木构建筑之风采。纪念堂的建筑艺术在国内建筑中堪称一流,这也是梁思成20世纪建筑的最后一部作品,很可惜直至梁先生辞世,它还未建成(1963年设计,1973年建成)。其二,人民英雄纪念碑。梁思成的学生张锦秋院士曾撰文评介:人民英雄纪念碑是根据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决议兴建的,位于天安门广场中央。工程于1958年4月落成。整座纪念碑庄严肃穆、气势恢弘,象征着先烈的丰功伟绩,是建筑艺术、雕刻艺术、施工技术的精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都北京的最重要标志性建筑。其三,北京大学地质学馆。它由梁思成、林徽因1934年设计,1935年建成。位于北京沙滩北街15号院内。原为清朝乾隆年间大学士傅恒的家庙,民国时成为傅恒裔孙松椿的房产,称“松公府祠堂”。1930年12月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将北京大学红楼老校区以北的松公府全部买下,梁思成等设计了北京大学地质学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现代主义与复古折中主义竞争之精神传到中国,是“民族形式与复古主义”领军人物的梁思成大胆采用现代主义风格,完成了这座“教科书”式的建筑。梁思成对中国20世纪建筑的贡献,特别在于他始终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表达他对中国建筑亦传统、亦现代的设计方针的见解。2016年2月,中央公布“适用、经济、绿色、美观”新八字方针,早在1951年8月28日梁思成致函周总理,即提出关于基本建设的两点建议。他认为:一切建设计划须同时兼顾到适用、坚固、经济、美观4个方面。1959年5月18日至6月4日建设部与中国建筑学会在上海联合召开“住宅建筑标准及建筑艺术问题座谈会”,梁思成于6月2日作了《从‘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谈到传统与革新》的发言,他着重论述了中国现代建筑的中国表达及建筑艺术问题[14]。他强调的建筑方针对迄今的建筑创作仍有指导价值。其一,对于建筑方针,他首先强调建筑艺术观。从2 000年前维特鲁威的建筑三要素“适用,坚固,美观”,到中国“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创造性,他认为建筑在保证利润的前提下注意“美观”是符合事实的。梁先生指出:“要从内容与形式上体会方针,在‘经济’条件下得到‘适用’是建筑物的内容,‘美观’是我们对于由这个内容而形成的形式对我们观感所引起的反应。”他认为,“美观”是要注意的,“适用、经济”不等于“美在其中矣”。适用、经济、美观3个关键词不可等量齐观,对待不同类型建筑,它们被突出的地位不同,如纪念建筑,“美观”即为适用,“给人看”便成为重要功能。其二,对于建筑方针要兼顾传统与创新。他举例说:“在国庆十大工程中,建筑师有用武之地,看到的民族风格的表现很少是在古建筑中完全一样的,建筑师是在承继并发展古代的优良传统。”他认为,建筑物的气质是我们遗产和传统的一部分,中国建筑的园林最可说明问题。他针对造园艺术说:“根据大自然的规律和人们审美的要求,历代造园的匠师也摸索出不少规律,他们知道什么样的山应配什么样的水;什么样的地方种什么样的树;什么位置上宜于建一个亭子;什么样的地方又该造一座楼;什么样墙上开什么样的窗;什么样的窗子配什么样栏杆;什么样的院子墁什么样的地……等。”在梁先生的理念中,他认为革新的目的就是古为今用,建筑师就是要有广大人民的立场,他在1962年前的如下一段话,虽有那个时代的影子,但也极为符合当下的情况,他指出:“我们过去的错误就是在于把骚人雅士的爱好强加于人民,不是做出咄咄逼人的宫殿庙堂,就是做出淡雅素净到贫血程度的东西,用这样的思想感情去看待遗产,那就只能抄袭搬用,根本谈不上发展和革新。”[5]

5 结语

本文在纪念梁思成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写就,是对梁思成先生思想的进一步思索。无论梁思成的理论成就,还是他的设计实践,时至今日,深入思考,仍有新的感悟。如梁先生始终不渝坚守“中而新”理念的要义,“中”乃中华民族个性展现的文化基因遗传,“新”乃有序而可持续的现当代发展,“中”与“新”的有机结合,才能持续创造出“和而不同”的城市文化生命力,这既是梁思成留给世界的建筑文化遗产,也是他倾力普惠公众建筑素养的一片志诚。

猜你喜欢

梁思成建筑师建筑
胖胖的“建筑师”
穿铁马甲的梁思成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林徽因与梁思成:感情与才情相得益彰
当建筑师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跟着梁思成游正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