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思想建党的历史逻辑与现实启示

2021-11-23周良书张思维

关键词:建党知识分子中国共产党

周良书, 张思维

(1.北京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0871; 2. 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0089)

一、中国共产党思想建党的内在逻辑

思想建党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它的确立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贯穿了党领导人民进行民主革命斗争的全过程,是党在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中逐渐确立的,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一大创造。思想建党这一建党思路最初提出是为了解决党的无产阶级化问题,特别是接收知识分子入党的需要与保持党的纯洁性之间的矛盾,因此,考察中国共产党思想建党的发展逻辑就不得不从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着手。

(一)党建之难:组织成分与无产阶级化的矛盾

中国共产党旨在建立一个“工人阶级的先进组织”,实现“无产阶级的专政”。但从党的一大时全国党员的构成来看,参会的13位代表皆为知识分子,全国53位党员中52位为知识分子,仅1位为工人。这显然与党的一大所确立的纲领相矛盾,引发了党内一些唯成分论者的恐慌。

针对这一问题,党内进行了有关知识分子的大讨论。以张国焘为首的多数派主张以无产阶级专政为目标,组织一个面向工人阶级的政党;而以李汉俊为首的少数派则主张成立一个先进知识分子的不定型的合法组织,开展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工作。同时,还引发了关于学生运动和工人运动的相关辩论。尽管这些争论的结果没有明文记载,但还是可以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窥其一二。党的一大明确规定,“坚决同黄色知识分子阶层及其他类似党派断绝一切联系”[1]1,认定知识分子为小资产阶级。1922年,《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进一步指明:“我们既然不是讲学的知识者,也不是空想的革命家,我们便不必到大学校到研究会到图书馆去,我们既然是为无产群众奋斗的政党,我们便要‘到群众中去’,要组织一个大的‘群众党’。”[1]162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高校,早期党员骨干以知识分子为主,这种排斥知识分子的政策无异于取消党的建设。产生这一误判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作为年轻、不成熟的新生政党,对于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缺少明确的认识,且没有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情况,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另一方面,受到国际社会的影响,1922年11月,在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卡尔·狄拉克对于中国的革命情况提出了批评:“中国党是在中国的两个部分发展起来的,彼此是相当独立的。在广州和上海工作的同志很不懂同工人群众相结合。”[2]客观来讲,共产国际的批评本身并没有错,但年幼的中国共产党还不能理性地看待共产国际给予的意见。

大革命失败后,在八七会议上,共产国际代表把失败归因于中国共产党内部出现了组织成分的问题。由共产国际起草的《告全党党员书》中指出:“党的指导机关里极大多数是智识分子及小资产阶级的代表……许多工会之中,指导者的党员也不是工人,而是学生,知识阶级……我们党和这种非无产阶级的不革命的透彻的机会主义,必须断绝关系永不沾染。”[3]4201927年11月,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最近组织问题的重要任务议决案》中指出,“中国共产党组织上的主要缺点是党的领导干部并非工人,甚至于非贫农而是小资产阶级智识分子的代表”[3]635,认为调整干部队伍是目前党组织的最重要任务,即工农干部替换掉知识分子干部。继而,党的六大上36位被选的中央委员会委员中有21位出身工人,这又造成了党内工人干部与知识分子干部的对立。为保持党性,实现党的无产阶级化,把发展工人入党作为组织的中心任务。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对知识分子入党采取限制甚至关门政策,“在产业工人群众中发展党员不要经过候补期”[4]220“但知识分子入党,必须从斗争中选择,必定要有较长期的候补”[4]221。李立三甚至认为:“知识分子的作用完了,今后只有依靠工农干部。”[5]张国焘公开宣布:“工农同志在工作中犯了错误,当可以原谅三分,倘若知识分子犯了错误,就要加重三分。”[6]这些做法使党没有在困难环境中被敌人打倒,却因党内斗争和分裂而使力量大为削弱。

不过此时“乡村中心论”的探索颇具建设意义。因身处农村,中国共产党不可避免地要吸收大批农民入党。这迫使中国共产党不得不重新思考,如何在非无产阶级群体中建成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而这一问题能否解决直接关系到党的无产阶级化是否得以实现,由此关乎党的发展和革命斗争问题。若无产阶级思想与非无产阶级思想的矛盾、吸收非无产阶级力量与保持党性的矛盾未得以解决,中国革命就无法凝聚全部力量取得胜利。

(二)解题之匙:思想建党

早在1923年知识分子问题大讨论时,施存统就曾提出可以通过思想训练的方式实现无产阶级化,“我们若以无产阶级的意志为意志,以无产阶级的思想为思想,以无产阶级的要求为要求,以无产阶级的行动为行动,则我们纵非出身无产阶级,而实际上却已成了无产阶级的分子”[7]。虽然施存统的建议在当时没有被大多数人接受,但为如何解决党组织内非无产阶级的思想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1925年1月召开的党的四大认为:“引导工业无产阶级中的先进分子,革命的小手工业者和知识分子……参加革命,实为吾党目前之重要任务。”[8]指出知识分子是可以接收成为革命力量的,改变了党的二大时对知识分子的态度,遗憾的是这一改变没有延续下去。1925年12月,毛泽东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这篇文章通过调查研究分析了中国现有各阶级状况,指明了革命的领导阶级、朋友和敌人,为处于迷茫时期的中国共产党解决了无产阶级同盟军的问题,虽然较为保守的将知识分子依旧划分为“小资产阶级”,但指出了知识分子是党的朋友,为后期毛泽东思想建党的提出奠定了基础。1926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中央扩大会议再次强调了知识分子的作用,指出知识分子群体是“新的革命势力”[9]。

1929年12月,在古田会议决议案中,毛泽东指出党内非无产阶级成分问题可以通过无产阶级思想来解决:一是加强党内教育,教育主要是从思想理论和政治路线两方面开展,目的是使党员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进行政治分析和阶级势力的估量;二是开展党内批评,批评的主要任务是指出党员在政治上和组织上存在的错误,这种批评是有原则、有意义的,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做的批评。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在党的决议中提出思想建党的原则,初步回答了如何在无产阶级非占大多数的情况下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的问题,这是党的建设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中正式将思想建党这一建党原则写入党的决议,提升到党中央的层面。在此次的会议决议案中指出:“一切愿意为着共产党的主张而奋斗的人,不问他们的阶级出身如何,都可以加入共产党。”[1]549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在党内农民和知识分子必然占大多数,但这丝毫不影响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在发展党员问题上,中国共产党也抛弃了唯成分论的做法。决议案强调:“社会成分是应该注意到的但不是主要的标准……党不怕某些投机分子的侵入,党用布尔什维克的政治路线与铁的纪律,去保证党的组织的巩固。”[1]549这些政策有利于发展壮大党的组织、增强党的力量,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在国共两党对抗中获得更多支持。

1939年12月,毛泽东起草了《大量吸收知识分子》文件,明确指出了知识分子是抗战的重要力量、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必须善于吸收知识分子,使其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10]。在该文件的指导下,延安根据地新建和扩办新型学校十余所,用于接收大批涌入延安的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在“大胆发展,不让一个坏分子混入”的方针指导下,各高校吸纳了大量具备条件的知识青年入党,这些知识分子在抗日战争最艰苦时期为根据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作出了极大贡献。

将思想建党原则真正付诸实际是从延安整风运动开始的。毛泽东指出,思想整顿不完成则组织整顿无法得以实现,“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11]。整风运动中,以整顿“三风”为内容,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宗旨,采取强化教育、集体学习、小组研讨等方法,通过“团结—批评—团结”的方式进行思想改造。由中国共产党指定学习文件,要求“各同志必须逐件精读,逐件写笔记,然后逐件或几件合并开小组讨论,必要时由中央及本部派人做报告。在阅读与讨论中,每人都要深思熟虑,反省自己的工作及思想,反省自己的全部历史”[12]。通过这种紧张团结的集体学习,使得党员同志的思想得到洗礼,对党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使党内的思想信仰达到高度一致。整风运动是从实践上对毛泽东思想建党的理论假设进行的一个检验,证实了个人可以超越阶级出身的局限,通过接受党的教育成长为共产主义的战士。期间,毛泽东还写下了《反对本本主义》《改造我们的学习》等重要著作,进一步丰富了思想建党的理论。

二、中国共产党思想建党的发展进程

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以思想建设为基础,不仅在民主革命时期完成了党的建设伟大工程,而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丰富和发展思想建设的内涵,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思想建设理论和实践体系。

(一)实事求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创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坚持思想建党的原则,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执政党建设问题展开了新的探索。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无产阶级思想教育党员,号召全党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1951 年,党中央出台《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理论教育的决定(草案)》,指出全党上下必须“在统一的制度下无例外地和不间断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的系统学习,将理论学习制度化,以制度保障思想建党。第二,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国情、党情和民情结合,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出发进行理论创新,这是党的思想建设的理论性工作。第三,重视思想武装的作用,即把党的理论成果灌输到广大党员、群众的思想中去,从而实现“理论掌握群众”。该时期,党在加强思想建设中,除组织集中学习和主题教育活动外,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开展整党整风运动。为应对当时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中国共产党先后进行了两次整风运动。第一次始于1950年,此次运动的整顿重点是各级领导机关和干部,通过阅读文件、总结经验、分析问题、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以克服党员的思想作风问题、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1957年,党中央再次发布《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全党范围进行“反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整风运动提高了全党的理论水平、统一了全党思想,为全体党员同心同力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思想武器。

(二)解放思想,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发展

“文化大革命”给党和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为了清除“文化大革命”遗留下来的“左”的思想禁锢,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思想建党,并对党的自身建设上的失误进行深刻反思。1978年6月2 日,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邓小平指出,“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如果我们只把过去的一些文字逐字逐句抄一通,那就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更谈不上正确解决什么问题……我们一定要肃清林彪、‘四人帮’的流毒,拨乱反正,打破精神枷锁,使我们的思想来个大解放”[13]。邓小平的这篇讲话有力推动了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深入开展,从而为新时期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作出重要贡献。在此基础上,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强调了“解放思想”、否定了“两个凡是”,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全党工作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决定,开辟了改革开放的新道路,实现了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上的拨乱反正。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对建国以来的重大事件进行了总结,其中关于如何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内容,对解决人们的思想困惑,统一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总之,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提出“四项基本原则”,初步解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历史难题,从而为新时期党的思想建设提供了方向上的指引和基本遵循。

(三)与时俱进,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深化

面向21世纪,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深化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加强思想理论创新、丰富思想建设形式和方法。1989年6月,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召开,江泽民在会议上指出:“在抓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必须抓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决纠正‘一手硬、一手软’的状况。”[14]1989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通知》正式下发,对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的发展目标和方向作了部署和规定。20世纪90年代,为缓解国际形势动荡对人们思想的冲击,邓小平南下视察,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随后,党中央将南方谈话作为中央文件下发,全国掀起新一轮的理论学习高潮,为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氛围。1994 年,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召开,提出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一重要概念,强调继续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要地位。党中央依据时代发展的新变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深化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什么是党的建设,怎样加强党的建设”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党上下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使党的理论落地生根、深入人心。2002年,党的十六大创造性地提出“四位一体”的党的建设布局,这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党的建设理论的创新,强调把制度建设贯穿于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中,为思想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求真务实,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完善

进入21世纪后,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求真务实的态度进一步推进思想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的完善。首先,提升了思想建设的地位。2007 年,党的十七大会议上,胡锦涛指出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党的理论创新指引着各方面的创新。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再次强调,进行党的思想理论创新,是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根本。将思想建设由“首位建设”提升到“根本建设”,表明了党中央对思想建设重要性的进一步认识。其次,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2004年,在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求真务实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2007年,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的讲话中,胡锦涛首次提出了“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15]。这两次科学论断是对党的思想路线的创新性发展。再次,丰富了党的指导思想,根据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要求,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深刻回答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最后,创新了思想建党的方式。在党中央下发的实践指导意见下,集体学习与自我学习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集中教育与日常教育相结合,全党上下积极开展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活动,并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有重点、有选择地开展,突出实践特色。

(五)守正创新,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在新的历史方位下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把守正与创新有机统一,使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开创了新局面,思想建设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16]63,这是党中央在长期总结经验中得出的科学论断。面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习近平对思想建党进行了创造性地发展。首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密切结合新时代发展现状和发展目标,在高举社会主义旗帜的前提下大胆开拓创新,科学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该如何坚持、发展和实现的时代之问,最终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了党的指导思想。其次,强调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建设的核心。习近平多次强调理想信念的重要性,认为“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在胜利和顺境时不骄傲不急躁,在困难和逆境时不消沉不动摇”[17];“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18]。再次,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建党同向发力。党的十九大强调,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统筹推进党的各项建设。一方面,要求思想建党为制度建党提供指引,党的十八大 以来全党上下循序渐进地开展了多轮主题教育活动,使全体党员的思想得到空前的净化,为党的制度建设提供了思想和实践的依据;另一方面,则要求制度建党为思想建党提供保障,因为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的特征,对于提高思想建党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意义重大。

三、中国共产党思想建党的现实启示

回顾党的建设百年历史,虽然党的建设这一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理解,但思想建设作为党的基础性建设,始终全领域、全方位、全过程地贯穿于党的建设伟大工程。若把党的建设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政治、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纪律建设就是其子系统,各子系统相互依存。若要充分发挥思想建设的作用,必须重视思想建设和其他几个子系统的关系,从而实现“1+1”大于2。

(一)坚持政治建设统领思想建设

2017年,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政治建设决定着党的建设的方向和效果,要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党的根本建设并将其摆在首位。这次报告创新性地将政治建设纳入党的建设布局,并强调党的建设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这是党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一个基本结论。它体现了新时代党建工作的特殊要求,以及政治建设和思想建设的内在一致性。首先,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保证全党服从中央,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需要通过思想建设中的统一思想来完成。因此,要通过思想建设使党员干部坚定政治立场,遵守政治纪律,提升政治能力。其次,政治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加强政治文化建设,它也需要通过发挥思想建设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总开关”这一作用来实现。因此,要通过思想建设“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坚决防止和反对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本位主义、好人主义,坚决防止和反对宗派主义、圈子文化、码头文化,坚决反对搞两面派、做两面人”[16]63,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最后,思想建设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以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为思想理论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教育等途径,使党员同志深刻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做到真正的理论武装头脑,在思想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推进组织建设保证思想建设

思想路线确定后,起决定作用的就是干部,思想建设的落地落实需要通过组织建设来保证。首先,要加强党的干部队伍建设。抓好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以实现对多数的带领,选拔干部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把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摆在首位。新时代的干部队伍建设,一是要落实党章党规党纪要求,紧跟时代增强本领,补齐短板、弥补弱项;二是要通过科学有效的考核,激发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为其增长本领提供物质条件。其次,要重视党的人才队伍建设。党的建设的百年历史实践已经证明了人才的重要性,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到“人才是第一资源”,到以人为本、人才强国,再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党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已积累了极为丰富的历史经验。新时代,在国内外形势出现新变化,意识形态争夺战愈加激烈的情况下,党更应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培养思想政治工作后备人才,以为党的思想建设提供人才支撑。最后,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要以提升组织力为关键,突出政治功能,优化组织结构,创新组织方式,抓紧抓实党员日常教育管理工作,提升基层党组织凝心聚力的号召力、攻坚克难的战斗力,从而为思想建设提供强大的组织保证。

(三)加强作风建设筑牢思想建设

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永恒主题。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加强作风建设,主要围绕两个方面展开:一是规范党员在思想、工作和生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态度和行为;二是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后者也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应该说作风是思想的外在表现,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状况,有什么样的内在思想,就会有相对应的外在作风。作风的改变可以促使思想的改变,思想的改变也会促使作风发生变化。在新时代,党面对的挑战和问题前所未有,“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成为党和国家的最大威胁。而要防范和消除这“四大危险”,首先就必须落实党风建设各项制度,从严治党,规范行为,发挥制度的震慑作用,使党员同志时刻注意自身言行,保持头脑清醒,警惕“四风”问题。除此之外,还应当提高全体党员的党性修养,做到“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19]。当然,最为重要的还是处理好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这是作风建设的核心。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不断加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坚决贯彻党的群众路线,铭记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四)完善制度建设保障思想建设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把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这是首次把制度建设纳入党的建设,形成了“四位一体”的党的建设布局。党的十九大强调“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统筹推进党的各项建设”[16]26,这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理论又一大创新。党的制度建设是指通过法治思维和方式实现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目标,这也是对建党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总结。在党的建设中,思想建设是基础性建设,它主要是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教育以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其着重解决的是思想上的根本问题。但仅靠思想建设,还难以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这就需要借助于制度的支撑和辅助。一方面,要以党章为根本遵循,制定新的制度、完善已有的制度、废除不合适的制度,通过制度规范党内生活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制度的执行力,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强化制度意识,带头维护制度权威,做制度执行的表率,带动全党全社会自觉尊崇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坚决维护制度。健全权威高效的制度执行机制,加强对制度执行的监督,坚决杜绝做选择、搞变通、打折扣的现象”[20]。因为只有通过制度建设为思想建设保驾护航,才能最大化地发挥思想建设的作用。

(五)紧抓纪律建设助力思想建设

纪律严明,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区别其他政党的重要标志。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把纪律建设与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共同纳入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形成党的六大建设新的总体布局。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加强纪律教育,强化纪律执行,让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16]66党的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再次强调了全面加强党的纪律建设,这体现了新时代党要管党、自我净化,推进从严治党纵深发展的新要求。新时期,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肩负的责任更加巨大,更需要发挥纪律建设的作用。首先,纪律建设要把党章放在最高位。在党的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全党思想统一,首先是对党章认识的统一;全党行动一致,首先是在执行党章上的一致。”[21]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制定或修订出台的党内法规、纪律条文超50部,这些都是以党章为基本遵循,是对党章要求的具体化。其次,深入推进纪律检查机制改革,明确纪委监察机关的定位、职能。最后,紧扣“六大纪律”,唤醒党员干部的纪律意识,守住纪律底线。因此,只有坚持他律和自律并重,将纪律建设和思想建设有机统一起来,才能筑牢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根基。

猜你喜欢

建党知识分子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建党百年礼赞
临江仙·庆祝建党百年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建党百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小画家
你知道什么是知识分子吗
青年之问:你愿不愿意被称为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