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校生源多元化下体育育人的工作模式探索
2021-11-23程活
文/程活
一、高等职业教育和高职院校的发展机遇
自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实施以来,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从2019年开始,高职院校大规模扩招,鼓励更多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让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学会一技之长,在社会上有安身立命的能力,这让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和高职院校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高职院校的生源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1]。
二、高职(大专)学校的生源多元化
高职院校的生源呈现多元化,生源结构十分复杂,有中等职业学历(含职业高中、成人中专、技工学校)的往、应届毕业生,也有高中往、应届毕业生以及初中毕业三年以上生源、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
三、不同类型生源学生的特点分析
由于高职院校生源结构非常复杂,不同类型生源的学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化特征。
“3+2”和“五年一贯制”的学生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基本上都升入到对口高职(专科)院校。还有一部分学生是参加职业技能竞赛并获奖就可以免试进入高职(专科)院校。这类学生中有的中考落榜,学习基础差,缺乏养成教育,不懂得敬畏制度和法律。很大一部分学生不学法、不知法、不懂法。同时,还有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主要表现为聊天交友、手机游戏、迟到、早退、旷课、贪玩、搬弄是非、拉帮结派、打架斗殴,甚至校园欺凌。许多学生有厌学情绪,爱上学、不爱学习。也有一些学生,有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问题,自卑、自负、自傲、自残、自以为是和唯我独尊[2]。
统招录取的学生由于高考成绩比较低,退而求其次而选择去高职院校学习。这一心理落差间接导致了学生在思想上准备不足、思想麻痹、情绪不稳定。他们对高职院校认识存在偏见,往往伴随着失落感、自卑感和无助感。在行为上,这类学生基本能自律,能严格要求自己,很少有迟到、早退、旷课以及喝酒、打架等现象,也能遵纪守法[3]。
普高自主(提前)批次和注册入学的考生,由于学习成绩普遍较差,所以提前了解了高职院校并报考,但因学生未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的主动性无法被调动起来,即使教师给出了学习目标,学生自身仍存在自我管理能力弱、缺少学习自觉性及难以独立生活等问题。
具有中等职业学历的学生在专业技能方面已经接受过相关训练,这类学生已在职业学校学习了两年,同时参加过一年的社会实习,选择继续深造,学习目标更加明确,也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职业规划;学习比较踏实、生活能力和适应能力也较强,人际交往能力突出。但继续深造的学生由于所学的基础内容和专业实践内容存在重复现象,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而产生厌学现象。
扩招生(初中毕业三年以上生源、退伍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已有一定的社会经验,想在学校学一技之长,但由于学习基础太差,心有余而力不足,在课堂上如听天书。传统的课堂教学很难使这个群体适应。
从总体上看,高职学生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自卑感、学习习惯差、自我管理能力弱、自律能力不足等。敏感、多疑、易冲动,遇到困难易打退堂鼓。孤立、自我、自以为是、任性、唯我独尊、霸道、自私、自卑、是非、偏执、自残、抑郁等心理问题占比较大。懒散、没有理想信念,沉溺于手机世界,如游戏、快手、短视频、淘宝、微信聊天、视频耍酷、显摆及网络赌博等[4]。
笔者所在学校在兰州新区职教园区,与四所高职学院相邻,走访这几所院校得知,学校开设的体能训练内容在实践过程中存在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学生懒得动、不按教师的要求着装、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教师轻不得重不得,轻了置之不理,重了和教师对抗。在分组活动(练习)时,只要教师不能在现场组织或盯着,学生就玩手机,组长管不了,也不敢管。缺勤率较高,有的教师上课时学生缺勤率高达60%。
所以,如何组织体能训练,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改变一些不良习惯和行为,从而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体育育人具体工作模式
注重了解学生、探究自己、探讨体育育人大纲、研究体能训练的形式、学习内容和任务。
体育育人模式主要是指以学生身体练习为主要学习形式,以身体健康知识获得、运动技术技能传授、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为主要学习内容。
1.完善体育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体育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以及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突出过程性评价,从学生考勤、课堂纪律、求知欲望、健康意识、运动能力、身体素质、课外锻炼、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等多个角度实施全方位评价。还要以学生需求为基本准则,完善体育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使每一位认真参加体能训练的学生都获得一个满意的成绩[5]。
2.注重学生心理疏导,因材施教,让学生在课堂上找到乐趣,从而对体育课产生兴趣。引导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放下手机、积极锻炼”。
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体能训练的重要性。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有的学生认为,在学科分类中,体育属于“副科”,因此,学生在思想上不加以重视。
针对这种情况,给学生灌输体育的重要性。德智体美劳,缺一不可。现在中考体育占50分,在不久的将来,高考体育也要加入总分。教师就要在课堂教学的目标上下功夫,要挖掘体育项目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充分、准确地挖掘体能训练内容中所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对体育人的爱国奉献精神、拼搏进取精神、传承创新精神、锐意转型精神、吃苦耐劳精神等深入了解,不断加强学生的责任心以及担当、刻苦、勇敢、乐观等“育魂”元素及承载的品德形成,彰显“身体教育”作为独特的“育魂”方式,在学科交叉中同向同行、全过程育人的重要价值。要让学生真正明白,不论是“身体教育”还是“思想教育”,其根本都是育人,而学校体育不仅是对身体的塑造,更是对灵魂的打磨。
在体能训练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体育教师作为核心主体在体育课程中的主导作用,将教师课堂的语言、行为、情境预设等有效整合,注重教学环节的设计,积极培养学生“能吃苦、有目标、重过程、知礼仪、懂传承、善合作、有责任、明善恶、守规则、有成就、重感情、不服输、敢胜利”等体育中蕴含的优秀品质,促使学生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
有效防控风险。学生在开展体能训练的过程中,一定要预防他们简单化、应付化、随意性大的问题;提升体育育人的科学化水平,有效防控风险。
学院科研督导处和公共教育部要充分发挥好教育督导作用,建立科学的督查、抽查、公告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将学生体质检测情况以及学生上课出勤、参与活动情况、学生的精神面貌、上课着装情况等纳入任课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健体育魂”。“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在于发挥体育对身体生理性的塑造,从而“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在于发挥体育对人灵魂上的打磨。两者叠加,究其根本,即是“健体育魂”。“健体”谓之“健康体魄”,“育魂”谓之“培养理想信念之魂”,这就解决了教育“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因此,“健体育魂”可谓是大学体育的根本任务。
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精神。合作与竞争是体育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合作精神与竞争精神需要积极培养,在体能训练过程中,通过分组游戏竞争形式,让学生形成团队合作意识,了解利益共同体。
增强互动性。互动不仅是学生之间的互动,也包括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融入学生群体中,可以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体育教师的教学内容设定要建立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中把握好互动,利用与学生的共鸣,达到提升体能训练的效果。
高校体育育人工作事关学生的身心健康,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要努力开创新时期学校体育课堂教学工作的新局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