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奶羊饲养保健管理
2021-11-23王慧钢张颖
王慧钢,张颖
(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职业教育中心辽宁阜新 123100)
断奶羊是羔羊离开母羊后开始独立生活的小羊,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瘤胃微生态尚未完全建立,很容易出现对环境的不适应,严重者还会发生疾病而影响生长发育[1]。
1 断奶羊常面临的问题
1.1 饲料变更应激
羔羊断奶后,日粮结构开始由母乳转变为饲料,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换料应激。母乳易消化,营养价值高,且前期还含有母源抗体,能抵抗外来病原菌的感染,故断奶前羔羊相对来讲消化道疾病发生率还是较低的。断奶后开始饲喂饲料进行过渡,瘤胃中的菌群需要有个调整时间来适应日粮结构的变化,如果短时间内没有调整过来,很容易出现消化道疾病,如瘤胃积食、瘤胃鼓气、前胃迟缓等。据统计,西北地区家庭农场模式饲养的羊中,因断奶应激导致的死亡率平均在2%~3%之间,且都是集中在断奶后的1 个月之内。
1.2 环境应激
除了饲料变更应激外,由于很多地区的养殖场是种羊场、商品场分离的,有些地方还相距很远,种羊场的羔羊断奶后集体运送到牲畜交易市场售卖,如果买家是另外一个地区甚至是另外一个省,那么羔羊在运送到养殖场后很容易发生环境应激和长途运输应激。
1.3 抗生素药物使用不便
羔羊刚出生时,由于食管沟的存在,食物咽下后不会经过瘤胃,而是直接进入到瓣胃和皱胃中。随着日龄的不断增大,食管沟退化,食物下咽后直接进入瘤胃中,而羔羊阶段瘤胃正处于发育中,微生态体系正在形成,益生菌、真菌、纤毛虫等的定植和共存需要一定时间,此时若发生病原微生物感染,很容易导致微生态失衡,而抗生素是治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最佳药物,但由于羔羊阶段瘤胃微生态体系是非常脆弱的,导致很多消化道疾病难以通过口服抗生素的方式治疗。
1.4 寄生虫的影响
寄生虫病基本每年都会发生,尤其是体内蛔虫、吸虫以及体表的螨虫、蜱虫等感染,寄生虫病多以慢性发病的形式出现,虽然不会导致感染羊的急性死亡,但长期的带虫会使羊生长发育受阻,料肉比升高,出栏时间延长,有时还会出现继发感染。有些绵羊感染体表寄生虫后,由于局部瘙痒,病羊不断摩擦皮肤,导致出栏时大量羊毛脱落,羊皮也有很多疮口,使得收购方压价而产生巨大损失。
2 加强保健管理
为了减少饲养过程中问题的出现,羊场应针对容易暴露的问题而提升管理水平[2]。
首先,羊场在购买断奶羔羊时,应选择体态匀称,精神活泼,皮毛有光泽,叫声响亮,尾根干净,粪便成型的羊。通过知情人打听所购买羊的真实来源地和种羊场情况,特别是曾发生过的疾病情况等。在确保羔羊健康,无隐性传染性疾病的前提下,通过专用运输车将羊群运至羊场。需要注意的是,运输前尽量作好抗应激措施,车辆确保消毒,到达场地后先隔离15d 饲养,期间观察每只羊的行为表现,采食、饮水、疾病等情况,无异常时再转至生产区饲养。不同批次的羊禁止混群,且尽量间隔一定的空间距离。饲养场地面积应满足羊数量需求,饲养密度不宜过大。羊舍要经常通风,地面保持干燥,运动场地要建在向阳地带,每天保证有2~4h 光照。饲养环境差的羊场建议至少每季度进行全群驱虫一次,放牧羊群在出牧时尽量和别的羊群保持距离,防止相互传播寄生虫性疾病。
其次,为了让羔羊快速适应环境,降低饲料变更应激和环境应激,可在饲料中添加微生态制剂,尤其是含有植物乳杆菌、乳酸乳球菌、粪肠球菌、酵母菌、丁酸梭菌、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等益生菌的制剂,这些益生菌能分泌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果胶酶、淀粉酶、蛋白酶、肽酶、脂酶等成分,从而帮助饲料的消化,按照总菌量100 万/g 的剂量浓度,每天饲喂10~20g 即可收到显著的抗应激效果。这些益生菌在瘤胃中定植后,还能通过竞争空间和营养的方式来抑制条件致病菌或外来野毒菌的繁殖,从而降低疾病发生率。
再次,日粮方面尽量采用粗料和精料配合使用的方式,精料前期可拌湿,以增加适口性,粗料以柔软易消化的鲜嫩草叶、蔬菜等为主,随后逐渐增加粗纤维含量高的秸秆类饲料比例,以节约成本。为了防止出现前胃迟缓、瘤胃积食等疾病,建议前期饲喂方式以“少量勤添”的方式为主,每次饲喂量不宜过多,以料槽无残料出现为原则。饮水应干净卫生,如果使用水槽饮水,建议水槽每天定时清理,及时更换新鲜水。兽医人员加强巡场,观察每只羊的行为表现和地面粪便情况,发现行为有异常者第一时间隔离诊断,粪便有不成型,味道恶臭,尾根污染的羊也应及时治疗。
最后,一定要科学免疫和使用药物。羊快疫、猝狙、肠毒血症三联灭活疫苗、口蹄疫疫苗、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灭活疫苗、羊痘活疫苗、羊传染性脓疱皮炎活疫苗以及羊败血性链球菌病活疫苗等应作为基础疫苗进行免疫。药物方面,当开始饲喂粗料后,表明瘤胃的微生态体系开始建立,尽量少口服抗生素,除非疾病非常严重时再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解热镇痛抗炎药也应慎用,防止对机体免疫机能造成影响。
3 小结
断奶羊只有做到科学的饲养管理才能确保成活率和后期生产性能的充分发挥[3]。临床实践表明,羊的生产性能高低主要和断奶羔羊阶段的饲养保健管理水平有关,因该阶段是为后期生长打基础的阶段,一旦管理不善,很容易导致饲养的失败而遭受经济损失。建议羊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配备专门人员对断奶羔羊进行管理,以便进入育肥期时能够平稳转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