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学院背景下人才供给质量提升的探究
—以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群为例

2021-11-23宋小萍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旅游与财经分院

财会学习 2021年21期
关键词:产教会计专业校企

宋小萍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 苏州旅游与财经分院

引言

在大数据、智能化驱动的背景下,产业转型升级飞快。会计专业正处于快速变革与创新的时代。传统的财务会计正向着管理会计转型。企业对毕业生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日趋提高,需要更多的专业精、上手快、操作熟和迁移能力强的优秀会计专业人才,因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是企业生存、发展和壮大的重要支撑。而这些优良特质的培养,依赖于职业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五年制高职学校引入行业、企业资源和学校资源进行整合,并落实到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才能得以实现。为此,202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可见,产教融合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战略的新部署。对此,探索校企共建产业学院,成为深化校企合作、优化产教深度融合的新路径,也成为创新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更是培养契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和高技能人才的一次新试探,是实现高职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匹配产业需求侧转型与升级的有益探究。

一、高职学校产教融合存在的问题

由于产教融合不够深入,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导致会计专业群毕业生职业能力与企业需求不吻合。五年制高职学校会计专业群毕业生的“出口”仍然不够通畅,担当高职教育核心特色的实践教学作用发挥还不充分。实践教学特色不够凸显,职业岗位的针对性、职业性、有效性达不到预期,致使人才供给质量不高,以财会类群专业为例,人才供需失衡,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不理想,跟不上产业的变革、技术创新及企业人才需求的变迁,不能助推企业的转型与升级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为此,急需高职教育进行供给侧的改革,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些关键问题如下。

(一)产教融合机制不全

当前产教融合缺少动力机制和实现机制。五年制高职校企合作不深入、产教融合的局限性体现得非常明显。由于缺少地方政府的主导和政策推动,行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能动性就不高,相当一些高职学校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处于松散状态,学校一头热。由于校企双方利益关注点不同。导致双方没能形成协同合作的动力,因而校企双方都没能充分利用对方的技术、经验及管理等领域的资源和优势,来获取自身的收益。鉴于企业担心更多的是产教融合过程中的精力分散、成本升高,实习安全等问题。而学校考虑的是通过产教融合实现实践的渴求、工学结合和落实现代学徒制等,校企合作双方没有建立起相互依赖的内生诉求,囿于双方利益目标的异同,致使相当一些五年制高职学校的产教仅限意义上的融合,没有生根性的融合,没能真正发挥双主体协同育人的成效,大部分高职财会类专业学生仍然难以参加有效的实质性的实训和顶岗实习。这种仅靠校内实践教学的培养,学生不易实现从完成学习性工作任务到完成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的跨越。其实践能力的缺少系统训练和有序成长,增加了其今后就业的难度和成本。

(二)实训基地示范性不强

众所周知高素质、高技术技能型人才是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特色。然则,职业技能的培养依赖于实践教学。而实践教学需要依托实训基地。完善的实训基地是训练职业技能和提高职业素养的关键场所,是有效提高高职会计专业群技能人才供给侧质量不可或缺的平台。然而,当前高职学校实训基地建设上还存在不少问题,由于校企合作深度不够,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中各种资源整合力度不足,特别是作为用人单位的企业方,以及行业协会等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不高,致使一些高职学校实训基地建设没能及时准确地把握和调整企业职业岗位需求变化,实训条件与职业岗位操作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导致高职学校不易有效培养学生对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认知力和洞察力。学生实践训练达不到预期效果,实践教学与工作内容的对接有所欠缺。

(三)师资力量不济

专业教师是实践教学的实施者和领航者,校内会计类专业教师自身在企业职场中实践、顶岗操作机会较少,他们缺少在企业生产、管理方面的实践历练,加之受校企合作机制不健全的影响,大部分会计类专业教师“走不出去”。因此,校内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有限。他们不易清晰地认识到职业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和职业岗位工作任务之间的相关度,难以精准把握企业的最前沿的新技术、新规范和新工艺,加上校内教学和科研任务繁重,精力有限,他们很难精巧地通过学习任务的设计转化为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校外企业导师受时间、工作任务和校企合作机制的约束,不能经常性来校参与实践指导。会计类专业教师整体实践教学能力的不足,严重影响了五年制会计专业群人才素质的培养和提升。

有基于此,五年制高职学校唯有提升人才教育质量,才能精准服务于企业,实现自身应有的社会价值。对此,高职学校迫切需要进行教育转型,就必须与产业进行深度融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 号)就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健全多元化办学格局,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教高厅函〔2020〕16号,提出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发挥企业重要教育主体作用,深化产教融合,推动高校探索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模式。这些政策的引导为高职教育的转型发展指明了路径。因此,校企共建产业学院的新型合作办学模式孕育而出,成为产教融合的一种新尝试。

产业学院来源于英国的“产业大学”,我国的研究正处探索阶段。它正成为产学研合作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一种有效探索,是高职院校响应国家产教融合战略和地方产业经济发展战略,实现转型升级、提高人才供给质量的重要手段。效仿国内外校企合作在多领域的成功案例,结合国情和本地区实际情况实施产教融合,探索利用产业学院平台为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群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起到一定的推动和提升作用。

二、校企共建产业学院的路径

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第一阵地的高职学校,在重视理论知识传承的同时,更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必然需要大量的实践教学的资源平台,为此需要为学生搭建一个能够将所学理论去应用和验证的平台,通过这一平台循序渐进地训练和实践,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为实现这一目标,校企双方可以合作共建产业学院作为双方共享的实践平台。具体要求如下。

(一)校企共建产业学院,优化产教融合机制

弗里曼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告诫我们,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需要综合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地位,尽可能地兼顾到各自的利益需求。由于学校和企业是两个利益诉求不同的主体,学校要育人,企业要利润,校企共建产业学院,就需要尽可能地兼顾到校企双方各自的利益需求。学校通过实践培育优秀的人才供给企业,可以为企业带来创新的活力和实在的利润。学校可利用这一关键的利益链来推动校企深度合作、产教融合,通过建立健全利益共享机制,利益平衡机制,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结构调整机制,实现优势互补,构建命运发展共同体,促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协同发展,为此,需要加强顶层设计,首先,政府要发挥引导和服务作用,借鉴世界上发达国家职教发展的成功经验和理念,引导职业院校探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新路径,并通过法律、税收或财政等相关政策,构建产教融合的激励和引导机制,为职业教育提供更多的产教资源,恰当地规范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发展,引导企业追求除经济目标外,承担应尽的社会的责任;其次,行业要发挥领航定向的功能,指导有影响、有能力、规范化的、适合的企业参与;再次,企业要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积极参与产业学院的建设,企业借力或协同高职学校设立产业学院和企业工作室、实验室、创新基地、实践基地,以获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创新技术。最后,学校应精选合作企业,寻找具备能相匹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理念、组织和能力的企业进行合作。建立多方参与的共商、共建、共管的组织架构,探索理事会、管委会、定期联席会议等治理模式,构建利益共享、经费投入、校企用人制度和管理制度等方面的良好机制,给予产业学院所需的多种自主经营权利,如人权、事权、财权等,确立参与各方明晰的责权利,促使产业学院运营的有规可寻,防范和减少高职学校的公益性与企业的逐利性之间可能发生的利益冲突,以提升多元参与主体的目标契合度,促进多元主体的利益实现。保障产业学院的常态化运营和价值增长,推进产业布局与专业建设的契合,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二)校企共建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企业要主动入教,将企业的需求融入高职学校人才培养环节,利用共建的产业学院,推进实体化运作。会计类高职学校可与正保网中网公司合作,采取引企驻校或校企一体等方式共建正保会计学院。双方先对财会行业上岗技能要求、职业素养标准和岗位招聘情况等进行翔实调研,掌握财会类专业人才市场动态,根据行业产业人才需求、行业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目标,匹配会计类职业技能培养要求,整合双方的资源和优势,再对现有实训基地进行更新改造,打造设施领先,技术先进、功能完整、使用高效的集实践教学、科技研发、生产实习、培训服务等多位一体的实习实训基地,共同构建课程要素嵌入生产要素的、层层递进的实训体系,即校内课程实训、校内综合实训、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产业基地实习等多个层级实践教学育体系和生产性实训基地,营造真实的业务与财务一体化产工作环境和财务管理环境,将产业案例与产业数据融入会计专业群的实践课程中,促进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与岗位的工作内容对接,提供多层次高水平的全真实践教学和实训机会,以及顶岗实习、技能训练与等级证书鉴定、学生创新创业孵化、行业职工培训、技术咨询等多层次、多方位的服务,满足财会专业群中不同专业、不同教学阶段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需求,以及行业企业员工和社会人员职业能力提升的需要,建成校企共享和示范性强的、集产、学、研于一体的财会技术技能型人才研训中心,真正实现“技能培养→生产性实训→技能认证→顶岗实习→产业企业就业”的职业人才培养闭环,增强职业教育与能力培养的有效融合,助推学生找准职业定位,精准匹配就业岗位。

(三)打造“双师双能型”教学团队

师资是培养人才的关键,师资的数量与质量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为此,高职会计专业教师既要具备充足的会计专业理论,又需要拥有精湛的会计专业技能,即需具备双师素质。这就需要高职学校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建立正保会计学院,为专业教师提供了双师素质培训基地,为缺乏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的会计专业教师,打开了提升双师素质的便捷通道。“校企”通过 建设混编师资队伍,引进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人才,成立会计教师联盟,名师工作室,同时再采用规范校企合作师资培训手册等措施,可切实有效地提升会计专业群教师的实践能力。实践教学实施“双导师制”,学校内专业教师,通过产业学院进行“下厂实训”获取丰富的实践经验,会意实践中的隐性知识,提升培育培养学生能力和培养质量。企业导师通过“教学培训”提升其专业教学水平,并将企业要求嵌入会计专业群的人才培养各环节。校企双导师经常合作研讨,还能设计开发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符合实际工作岗位的实训课程,将其转化为教学和科研成果,可有效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同时通过培训可以帮助企业导师和专业教师取得和提升会计系列职,帮助企业导师提升财务管理理念。校企双导师频繁地切磋经验,能造就产教融合的“双师双能型”教学团队。从而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高质量的师资保障。

结语

总之,校企共建产业学院,成立正保会计学院,可深化产教融合,促进学校和企业将教学与管理实践相结合,能有效提高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群学生的应用能力,推进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能为企业特别校企合作企业的发展输送优秀的专业人才和提供出色的人才储备。为此,政府部门需要发挥其政策引导和激励作用,为校企共建产业学院的运营提供政策支持,行业要发挥信息的引导作用。高职学校要充分地利用自身科研优势联合企业进行生产和科研的创新,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帮助企业实现其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在此基础上,相关各方不断优化产教融合的多种机制,平衡各方利益,从而确保产业学院在政府、行业和企业的支持下,能在常态化、持久化的运营,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可靠的保障。

猜你喜欢

产教会计专业校企
高职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饲料行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评《探索与实践-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高职教育“四实一体”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会计专业学生学习成效构成要素——基于五年制高职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新模式探索
新经济下会计专业就业困境与突破——以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基于OBE理念的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路径优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