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渗出性皮炎的诊断和防治方法
2021-11-23郑兆芹
郑兆芹
(山东省诸城市畜牧业发展中心山东潍坊 262200)
猪渗出性皮炎是猪只感染猪葡萄球菌引发的一种急性渗出性全身性皮炎,以病猪表皮感染,出现不同程度的水泡、瘙痒、棕黑色油脂痂块为主要特征,因此又称为“猪油皮病”或“油猪病”。猪渗出性皮炎主要是由于猪只皮肤创伤给猪葡萄球菌侵入创造机会,该病的传染性极强,主要感染哺乳仔猪和断奶仔猪,若治疗不当可能出现全身皮肤感染,且死亡率较高,因此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1 病原特点
猪葡萄球菌是一种无鞭毛、无荚膜、无芽孢的革兰氏阳性细菌,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致病菌呈葡萄串状排列,革兰氏染色呈紫色。接种至绵羊血琼脂基础培养基上培养可见瓷白色细小菌落,且周围无溶血环。猪葡萄球菌主要包括有毒力型(可分泌表皮脱落毒素)、无毒力型两种,不同类型的猪葡萄球菌均能存活于病猪和健康猪只上。猪葡萄球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80℃加热30min 才能杀灭致病菌,能长期存活在自然环境中,但常规消毒剂可杀灭猪葡萄球菌。
2 病因分析
①饲喂不当,营养失衡。生猪日粮中缺乏VA 或锌元素,尤其是仔猪营养缺乏时,容易出现皮肤皲裂、骨骼发育迟缓,生长不良进而引发猪渗出性皮炎;②猪舍环境卫生差。当猪舍环境卫生较差时,工作人员没有及时清扫,夏季高温高湿时猪葡萄球菌大量滋生,当猪只抗病力较低时就容易发病。另一方面,母猪在夏季容易感染疥螨时,仔猪在和母猪接触时也能感染疥螨,但仔猪疥螨少,发痒时摩擦容易磨破皮肤进而诱发感染;③管理不当。当仔猪剪牙、断尾、去势时会出现伤口,若用具或护具使用前没有严格消毒,或交叉使用就容易引发感染。其次,当饲养密度较大时,猪只容易发生咬斗进而磨损皮肤,为猪葡萄球菌感染创造条件。
3 流行特点
3.1 易感动物
猪渗出性皮炎可感染不同品种、性别和日龄的猪只,纯种长白猪等国外引入品种的发病率高于本地品种。
3.2 传染源
病猪或带菌猪均是猪渗出性皮炎传染源,以3~40 日龄仔猪发病率较高,由于此阶段仔猪抗病力较低,3~10 日龄仔猪最易感,一旦发病,大多起病急、传播速度快,而3 日龄左右仔猪感染后,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高达100%和90%,即使治疗恢复的仔猪,其生长发育也受到不同程度影响,饲养价值不高,且带菌容易作为猪渗出性皮炎新的传染源。断奶仔猪的发病率也较高,但断奶仔猪发病后大多以亚急性或慢性发病,死亡率较低。成年猪发病率低,大多耐过,即使发病其症状也较为轻微。
3.3 传播途径
首先,直接接触可引发感染,如猪只断脐、打耳号、阉割、争斗、咬伤、吸奶过度用力或地面粗糙、圈舍内有钉子等造成的皮肤创伤引发的猪葡萄球菌感染。间接接触细菌污染物也可在条件适合时引发感染。其次,猪葡萄球菌可因母猪生殖道感染,分娩时由于皮肤创伤感染。
3.4 流行季节
猪渗出性皮炎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无明显的发病季节。猪渗出性皮炎具有散发性特征,随着猪只日龄增大,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环境卫生较差的猪场发病率约为10%,没有进行科学免疫的猪只死亡率约为65%~70%。
4 临床症状
病猪感染急性型猪渗出性皮炎后,尤其是仔猪会出现食欲不振、喜饮水,体重逐渐下降,发病后数小时其眼睛、耳朵、腹部、肛门等位置会出现3~4mm 大的水泡,颜色为微黄色,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由于病猪摩擦可使水泡破裂,有微黄色清凉的浆液流出,该浆液黏连到猪只皮肤上形成微棕色或黑棕色痂片,发病后的1~2d 此皮疹能遍布全身,可见皮肤上覆盖着一层油脂痂块,颜色为黄黑色,且有腥臭味。病情严重者可在发病后第5d 发生死亡,死亡率一般为5%~10%左右。若母猪或架子猪感染,无全身症状,主要散发于皮肤表面,形成黑棕色痂片,直径约为1~2cm[1]。
5 诊断方法
5.1 细菌的分离培养
采集病猪肝脏、心脏、耳等病料组织,接种到甘露醇高盐琼脂和绵羊血平板培养基,37℃恒温培养箱内培养18~24h,猪葡萄球菌在甘露醇高盐琼脂上生长状态良好,但培养基颜色不变色,猪葡萄球菌在绵羊血平板培养基上可形成瓷白色细小菌落,其周围无溶血现象,并挑取单个菌落制作涂片,革兰氏染色,显微镜下可见菌体为紫色,且菌体呈葡萄串状,无荚膜无芽孢,可判断为葡萄球菌。
5.2 PCR 诊断方法
采集病料接种至绵羊血平板培养基和肉汤琼脂培养基,37℃恒温培养箱内培养18~24h,然后挑取单菌落至LB 液体培养基内,37℃摇床培养18h 左右,离心收集菌体,然后提取细菌基因组DNA,根据猪葡萄球菌DNA 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通过多重PCR扩增方法获得PCR 扩增产物,用于检测猪葡萄球菌脱落毒素存在与否,PCR 检测方法的特异性强且能判断分型。
6 治疗方法
猪渗出性皮炎具有传播快的特点,因此发现后需要对病猪及时进行隔离治疗,病情较轻的仔猪可通过药物治疗恢复,并由专人饲养照料。同舍猪群进行药物治疗:每头仔猪肌内注射硫酸头孢喹肟注射液,使用剂量0.08~0.12mL/kg·bw,1 次/d,连续注射3~5d 或使用晶体状颗粒头孢噻呋钠50mg,1 周后可适当加大剂量用药1 次。再肌内注射复合VB 注射液,每头猪一次使用2mL,1次/d,连续注射1~3d;也可在猪群饲料中添加阿莫西林+免疫肽(猪用)拌料饲喂,连续饲喂1 周,间隔1 周后再使用一次[2]。药物治疗同时要加强猪舍环境消毒,保持舍内干燥,用雾化消毒替代水剂喷洒消毒,至少每2~3d 消毒一次。
7 预防措施
7.1 做好猪场消毒工作
由于猪葡萄球菌主要存活于猪只皮肤表面,可通过环境消杀进行综合预防。定期对猪舍和猪场进行消毒,用2~3%氢氧化钠热溶液或10~20%石灰乳或10~20%漂白粉溶液喷洒,然后再用碘制剂喷雾消毒。消毒剂要定期更换以防出现耐药性[3]。
7.2 做好新生仔猪出生管理工作
母猪分娩前15~20d 驱虫1 次。一般分娩前1 周转至产房,转入前对产房进行全面消杀,可用5%三氯异氰脲酸溶液喷洒消毒,再火焰消毒,尤其是产床和保温箱的消毒工作一定要彻底,母猪转至到产房后,坚持“全进全出”饲养模式。母猪分娩前用40~45℃温开水擦拭体表,仔猪出生后要用无菌干燥的毛巾擦拭干净,并检查仔猪是否存在伤口或红肿部位,若存在伤口可均匀涂抹0.1%高锰酸钾或5%碘酊降低感染和继发感染的几率。
7.3 做好仔猪保健工作
仔猪在进行断脐、断牙、剪耳、剪牙、去势等容易发生皮肤损伤的操作时需要格外留意,若操作结束后发现有伤口,需要在猪群饮水中加入适量的抗生素以防感染,同时做好环境消毒工作[4]。
7.4 做好仔猪饲喂工作
仔猪出生后要尽快吃到母乳,并在第3d 开始补铁,可肌内注射1~2mL 右旋糖酐铁。仔猪开始采食时,在饲料中混入适量的抗菌肽+VA+锌元素来促进仔猪免疫力提高,可有效预防致病菌感染。
8 结语
综上所述,猪渗出性皮炎多因环境卫生差、管理不当造成的皮肤创伤引发感染,因此猪只及猪舍环境卫生清洁和消毒是预防猪渗出性皮炎的关键。虽然该病原微生物对环境的抵抗力较强,但是可通过合理使用消毒剂进行杀灭,发病初期,向病猪喷洒高锰酸钾溶液,同时做好环境消杀,连续消毒切掉传播途径,以此降低猪葡萄球菌感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