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病的防治
2021-11-23孙晓念
孙晓念
(重庆市开州区云枫街道农业服务中心重庆 405499)
猪瘟病是由猪瘟病毒侵入猪机体而引发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1]。由于病毒对小血管有较强的破坏作用,故病猪以全身广泛性出血为特征。该病呈世界流行,所有养猪业发达的国家都有过该病的报道,我国以养猪业发达的山东、河南、四川、广东等省份流行较多,是阻碍养猪业发展的重要病毒性疾病之一。
1 猪瘟病毒简介
猪瘟病毒属于黄病毒科、瘟病毒属,对各种日龄和品种的猪都能感染,遗传物质为单股RNA,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呈颗粒状,直径为36~45nm,核衣壳为对称的正20 面体,内部核心直径为30nm。猪瘟病毒外表有囊膜,以脂蛋白为主要成分,对脂溶性溶剂氯仿、乙醚等较为敏感,对胰蛋白酶中度敏感,二甲基亚砜对病毒囊膜中的主要类脂质和类脂蛋白结合物有稳定作用。病毒在细胞内进行复制,成熟后以芽生方式向细胞外释放。猪瘟病毒对环境不良因素抵抗力较强,血液中的病毒在37℃条件下可存活一周,50℃条件下能存活72h,80℃能抵抗60min。尿液中的病毒用2%火碱作用15min 才能将其杀死。低温有利于病毒的保存,零下12℃条件下保存的病料3 个月后仍具有毒力,零下70℃环境中能存活数年。
2 临床表现
本病的潜伏期视感染类型不同而差别较大,最急性型猪瘟在感染后的48h 即可表现症状,急性型潜伏期为2~4d,慢性型在5d 以上,临床上也有猪在感染后的20d 才表现症状。
最急性型病例临床很少,出现症状后大多在数小时内就死亡,基本无治疗时间,表现全身广泛性出血,高热,部分猪有神经症状。
急性型病例较为常见,病猪体温在数小时内升高到41℃以上,高热稽留,能持续3~5d,表现精神不振,停食,被毛粗乱无光泽,经常弓背,全身不自主颤抖,耳朵下垂,眼睛呈半眯状态,喜爱喝凉水,不断呕吐。随着疾病的发展,病猪结膜开始发炎,眼角不断流出脓性分泌物,口腔黏膜坏死、脱落,皮肤表面有点状的出血区域,手指按压后出血部位不褪色[2]。疾病初期粪便干燥,后期有短暂性腹泻,粪便不成型,有时带有血液,恶臭。公猪感染后阴茎包皮内有积尿,尿液浑浊。有些猪睡觉时有磨牙表现,后腿麻痹,走路不稳,精神沉郁,偶尔狂躁,临死前角弓反张,全身颤抖。
慢性型多数为急性病例转变而来,症状不典型,也无明显规律,体温忽高忽低,采食量下降但不停食,便秘和腹泻交替发生。由于该型以慢性消耗为主,大多数猪机体衰竭,生长发育不良,被毛粗乱,共济失调,最终以死亡而告终。有些猪能耐过,但后期生长速度非常慢,机体僵化。
3 本病的防控
预防本病需提升猪场的管理水平,科学地对猪群接种疫苗,做好猪场的消毒管理。
3.1 提升猪场管理水平
对于商品猪场来讲,在购入仔猪时一定要从生物安全管理规范的种猪场引入,购入的仔猪严格检疫,前期先在隔离区观察一周左右时间,未发现有疑似症状者可转入生产区饲养。有条件的猪场尽量自繁自养,杜绝外来猪的进入。猪舍加强通风,防止舍内有害气体超标,地面保持干燥,粪便要及时清理,尽量通过人工清粪的方式处理粪便,之后集中在远离生产区的地方堆肥发酵处理。规模化猪场要建立标准的生物安全制度,所有人员都需要遵照制度规范行为。不同猪舍的饲养员禁止相互串舍,不同批次和品种的猪禁止混合饲养,兽医人员应勤巡场,发现有疑似症状病例的及时隔离诊断。
3.2 科学接种疫苗
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流行地区的猪场最好全年都保持对该病的警惕。预防本病最好的方法为接种疫苗,由于猪瘟病毒目前仅有一种血清型,免疫后只要体内产生有效的抗体,一般不会受到野毒的侵染[3]。当下猪瘟疫苗以脾淋源和细胞源活疫苗为主,接种后不仅能诱导体内淋巴细胞产生抗体,还能产生细胞免疫因子来抵抗感染。除了单苗外,有些猪瘟疫苗以猪瘟、猪丹毒和猪多杀性巴氏杆菌三联苗的形式出现,联苗虽然具有“一针三防”的功效,但对猪瘟针对性不强。笔者建议曾发生过本病的猪场或有本病流行的地区,疫苗以单苗免疫为主,具有针对性强的特点,非疫区猪场或新建猪场可免疫三联疫苗。
3.3 做好消毒管理
消毒能及时阻止疾病的传播,特别是发现有病猪的地区,一定要通过科学消毒的方式来阻止疾病扩散。所有外来人员和车辆进场时需在大门口彻底消毒后再进入,对于车辆一定不能漏掉司机的消毒。如果人员来自于疫区或同行猪场,最好在消毒后再穿戴场内专用衣物进入。每周不低于2 次的场内消毒,在地面撒生石灰粉,或全场喷雾2%氢氧化钠热溶液。场周边道路要经常打扫卫生和喷消毒液,墙面可涂刷石灰乳。每天带猪消毒1 次,消毒剂可选择刺激性小、安全性高、消毒力强的过硫酸氢钾溶液或稀碘溶液。接种疫苗时,为防止病原的扩散,最好一猪一针头,或注射过程中做好针头的消毒工作。做去势、助产等手术时,一定要将手术器械、手臂等彻底消毒。实验室采集病料分离病原时,用完的病料不能随意丢弃,最好在2%氢氧化钠热溶液中浸泡4h 以上消毒后再处理。病死猪尸体要焚烧或深埋,深埋时挖坑深度不低于2m,最好填埋过程中再一并撒生石灰,防止病原扩散。
4 本病的治疗
本病目前没有特效药物能够治疗,临床可通过对症用药来降低死亡率。病猪通过使用VK 或VC 来止血,同时注射铁制剂补血,饲料中拌入氟苯尼考粉以防止病原菌的继发感染,体温长期升高者可注射氟尼辛葡甲胺或氨基比林来退烧。中药对本病也有一定治疗效果,每100kg 体重按照白头翁、地榆灰各15g、栀子9g、川乌、草乌、雄黄、连翘、牙皂、狼毒各6g、泽泻、郁李仁各10g、锅底灰60g 的剂量,用水煎服治疗。本病治疗越早越好,症状表现严重的猪很容易死亡,即使通过治疗最终未死亡,其后期生产性能也难以充分发挥,建议直接淘汰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