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技术转移人才发展困境与对策

2021-11-23王璐宁辽宁社会科学院

现代经济信息 2021年11期
关键词:科技成果专业化人才

王璐宁 辽宁社会科学院

技术转移活动贯穿创新驱动发展链条,是促进技术产业化的重要推动力。技术转移体系直接影响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转化程度,对实现技术创新到产品创新“最后一公里”至关重要。这需要专业化的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助力科技创新与企业需要相互对接,促进科技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对接。近年来,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技术转移体系,持续培育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和技术转移人才。企业、高校的技术转移人才数量有了一定的增长,专门设置了有关技术转移的机构或职位,技术转移中介服务机构也逐渐发展起来。截止到2020年6月,国家技术转移机构达到453家,类型包括企业、事业单位、社团、民办非企业及内设机构。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培训技术经纪人,陆续已有超过五万人参加过各类技术经纪人的培训,他们在服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与当前迅猛发展的产业转型升级对科技创新和技术转移的需求相比,我国的技术转移体系仍有一定差距。其中,我国专业技术转移人才还面临严重短缺的局面,在一定程度制约了科技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健全人才发展机制,加快培养技术转移人才队伍,提升技术转移人才从业能力和职业化、专业化水平,是我国完善科技果转移转化机制,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一、我国技术转移人才发展的困境

(一)技术转移从业人员专业化水平不高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一个从技术到市场转变的过程,包含十分复杂的技术、经济活动。技术转移人才是跨学科、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需要具备产业技术、政策法规、金融、财会、税务等丰富的专业知识,同时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社会实践锻炼掌握相应的实务技能。近年来,随着行业迅速发展和对人才培养的逐渐重视,我国技术转移人才队伍逐步庞大,但懂技术、懂法律、懂经营管理的高素质人才仍是凤毛麟角。当前,中介机构中接受过正规技术转移专业知识培训、具有技术转移从业资质的工作人员占比还不多;由行业发展阶段决定,技术转移从业人员整体从业年限普遍较短,缺乏技术转移实践的锻炼。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中的技术转移从业者多数是从研发或管理岗位转岗而来,虽然有一定科学技术的背景和知识,但对产品价值的市场化和风险性识别能力不高,影响了技术转移充分有效的实现。兼职的技术转移从业人员较多,专业化、职业化程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整体看来,我国技术转移从业人员的规模和素质能力还难以满足科技成果转移领域的迫切需求,高端技术转移人才团队就更加紧缺。

(二)技术转移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

技术转移人才的复合性,要求建立起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专业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国内培养与国际交流相结合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当前,我国全方位、多层次的技术转移人才培养体系尚不健全。技术转移学历教育、学科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高级人才培养远未形成规模。全国性技术转移专业能力培训的主要渠道是科技主管部门组织的培训,培训更注重专业知识的掌握,培训模式较为单一,主要以课堂讲座为主,还缺乏长期实践操作的感性认识和经验积累。有的地方安排的培训时间甚至还不到一周,很难达到服务专业水平的飞跃提升。2020年科技部火炬中心编制印发了《国家技术转移专业人员能力等级培训大纲》(试行),《培训大纲》在地方实践中的细化和广泛落实,尚需一定的时间和各方面的努力。技术转移人才国际间的交流就更加不足,多集中在政府和学术交流领域,而行业和企业从业人员之间的工作交流活动还较少。

(三)技术转移职业资格评定制度不健全

随着政府职能转变的深入,国家减少和取消了一系列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技术经纪人等技术转移专业资格证书不再是强制执业要求。我国技术转移专业技术资格评定实践也是近几年才开始在少数几个省市开展,目前,技术转移专业职称评定工作仅在成都、北京、辽宁等少数几个省市地区探索开展,评定标准也未达到统一。大部分地区仍未明确技术转移专业技术资格评定制度,相关从业人员无法进入职称序列,影响了个人专业能力评定和晋升发展,降低了行业对高端专业人才的吸引力。

(四)技术转移人才管理和统计制度不完备

我国技术转移服务行业还缺乏统一权威的行业规范,包括准入机制、行业服务标准、工作流程、人员管理、诚信管理机制等制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技术转移人才的权益保障和行业的社会认可度。对技术转移人才的管理也没有规范统一的制度,诸如技术经纪人、技术经理人等主体的分类范畴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对技术转移专业资格的登记和统计制度还不完善,包括技术转移人才结构、流动趋势、诚信评价等,缺乏对相关内容权威的统计分析,导致政府部门无法掌握技术转移人才的发展程度和需求。

二、促进我国技术转移人才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技术转移人才专业化培养体系

以培养国际化、专业化、复合型技术转移人才为目标,构建科学完整的技术转移人才专业化培养体系。一是要发展技术转移学历教育。鼓励有条件的高校设置技术转移相关课程和专业,与企业、科研院所等合作共建人才培养机制。选择在专业建设水平较好的高校设立技术经理人硕士点,加速高层次技术转移人才学历培养。二是要完善技术转移人才培训体系。各地有关部门和机构应切实落实《国家技术转移专业人员能力等级培训大纲》(试行),建立培训大纲、培训基地、培训师资、培训教材“四位一体”的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体系。严格按照《培训大纲》的要求建立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配备骨干教师队伍和实训导师,结合本地需求编制和选择培训教材,重点围绕本地特色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特点和技术市场发展需求,严格执行课程设置、学时、培训方式与考核的要求,分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等级分层次,按照年度计划开展培训,并定期接受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的考核评价。三是开展技术转移专业人员继续教育。开发技术转移人才培训相关App和公众号等继续教育平台开展线上培训,定期举办讲座、行业研修班、实战演练、交流调研、项目对接等线下培训,向公众开放技术转移专业继续教育渠道。四是重视开展技术转移人才实践能力培养。在技术转移人才培训中,注重增加交易流程、成果评估、技术合同、技术咨询、新业态服务模式等方面的实际操作和应用课程,创造条件组织学员到创新创业载体和技术服务中介机构实习考察,让学员增强感性认识,在案例实际操作中培养实践能力。五是加强技术转移人才国际交流,鼓励国内技术转移从业人员走出国门参与国际技术转移实践,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完善我国技术转移人才体系。

(二)规范开展技术转移专业职称评定

国家科技部门、人力资源部门与行业协会应联合加快推进技术转移专业职称评定的经验总结和试点推广,尽快建立覆盖全国的规范统一的技术转移专业职称评定体系,为技术转移人才的晋升和流动提供标准和依据。根据社会和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在时机成熟时将技术转移相关职业纳入到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制定技术转移从业人员国家职业技能分类和分级标准。加大对技术转移人才发展支持力度,将高端技术转移人才纳入国家和地方各类高层次人才奖励计划,给予其高端人才相应的待遇,提升其收入水平和荣誉层次。

(三)支持技术转移机构和人才发展

目前各地已经出台了一系列对技术转移人才的支持政策,一是补贴类的支持政策,对于由技术转移从业人员撮合成的项目,除了佣金之外,政府按照比例给予奖励。第二类是户籍类的支持政策,在有的一线城市,转移从业人员促成一定的交易额可以落户。第三类是职称类的支持政策,对完成一定科技成果转移工作量、实现一定社会效益的从业人员,予以专业技术资格的认定。从长远来看,鼓励技术转移人才的发展,还要从创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逐步建立完善与国际化接轨的技术转移机制入手。同时,鼓励地方创新平台布局建设技术转移机构,争创国家技术转移机构。制定吸引技术转移机构入驻发展的政策,积极吸引世界知名技术转移机构在国内设立分支机构,以机构发展带动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和引进。

(四)完善技术转移人才统计和管理制度

建立技术转移人才基础数据库,对技术转移人才进行分层分类管理,根据培训考核和资格认定结果,实时进行数据库更新,为相关部门进行行业管理和统计分析提供依据。严格技术转移机构从业人员队伍专业化水平要求,规定机构中接受过专业化教育培训的技术经理人、技术经纪人的最低比例。

猜你喜欢

科技成果专业化人才
人才云
对幼儿园听评课专业化的思考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论专业化老年媒体的发展之道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