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生态视角下安塞腰鼓的变迁与调适

2021-11-23

武术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腰鼓安塞秧歌

常 特

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1 前言

“文化生态”是由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朱利安·斯图尔德最早提出的,其目的在于“解释那些具有不同地方特色的独特的文化样貌和起源”。2018年陕西省人口数据显示,安塞区常住人口为17.78万人,户籍人口为19.76万人,本县少数民族居民除回族仍保持其民族信仰和习俗外,其他少数民族生活习惯基本和汉人相同,也与汉人通婚。过去的安塞人民一直以农耕林木业为主要生活方式,改革开放后,随着“退耕还林”以及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政策的施行,安塞地区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被发掘,安塞地区人民逐渐转变了传统的农耕生活方式,向着手工业、旅游业等生活方式迈进。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人民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在经济全球化和主流文化的冲击下,国家和部分学者逐渐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武术、安塞腰鼓、苗鼓、舞龙舞狮等一系列传统文化项目成为国家重点保护项目。

2 安塞腰鼓的文化解读

在陕北地区,尤为安塞、横山地区,每年正月初二至十五都有打腰鼓的习俗,而因安塞地区的腰鼓最为有名,所以人们多把陕北腰鼓称为“安塞腰鼓”。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政府逐渐对传统文化重视,安塞腰鼓在2006年正式确立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至此,安塞腰鼓迎来了高速发展时期。安塞腰鼓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融入了舞蹈、体操、武术等动作,并结合了唢呐、民歌等结为一体。粗犷豪迈、浑厚有力、威猛刚烈、潇洒大方的舞姿反应的正是长期以来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陕北人民。

3 安塞腰鼓的历史衍变

3.1 1935年之前安塞腰鼓的起源

1935年之前,陕北地区处于封建农业社会阶段,土地以及生产资料都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再加上陕北地区气候环境恶略,仅靠个人的力量很难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下去,所以,人们想办法组织团结起来,几个村或者一个村的村民们共同成立了一种“会”的组织,这种组织一直延续到现在。“会”对于陕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安塞腰鼓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安塞腰鼓作为一种大型的舞蹈活动,具有几千年的历史底蕴,早在远古时代,就有黄河部落的男性为了驱赶野兽用中空的树干包以羊皮挂在腰间。在秦汉年间,边关战事不断,战士们把腰鼓作为警报敌情和鼓舞士气的工具。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腰鼓也逐渐作为一种民间体育活动在陕北这篇土地上不断演变发展。安塞腰鼓起源于榆林横山,在明代后期,由于灾荒与农民起义,安塞已经人烟稀少,现在的安塞人由榆林横山迁过来,也把横山的腰鼓带到了安塞,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安塞腰鼓的前身。值得一提的是,1935年之前的安塞腰鼓不是作为单独的民间体育项目,而是属于陕北秧歌的一部分,名称叫腰鼓、花鼓或陕北腰鼓,主要在春节、庙会这些重大组织活动中参加表演。陕北这篇土地的人民勤劳、善良,信奉神明,这片土地上随处可见各种庙宇,常见的有龙王庙、娘娘庙、关帝庙、土地山神庙、马王庙等等。每个庙宇一年都会举行两次庙会活动,届时,左邻右舍的各村村民都会赶来参加,庙会是我国民间信仰习俗的重要载体。这个时期的安塞腰鼓主要依靠民间组织进行传承,政府没有参与其中,人们把安塞腰鼓作为一种娱乐祭祀活动,以此来求得神灵的保护,保佑来年风调雨顺,诸事平安。

3.2 延安时期红色文化对安塞腰鼓的改造

1935年中共中央随着红军来到陕北吴起镇,于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周恩来等东渡黄河,在这里一共经历了13个岁月。在这段时间内,鲁迅艺术学院对陕北秧歌和安塞腰鼓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造,安塞腰鼓也有了一个新的称号“胜利腰鼓”。在延安时期,安塞腰鼓只作为秧歌的一部分,没有作为一个单独的项目出现,但是在服饰、动作、唱词、参与者性别等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白羊肚子手巾红腰带”逐渐取代了古代武士风格,成了腰鼓手的外表特征,妇女也开始逐渐进入秧歌和安塞腰鼓表演队伍。秧歌的动作也由以前的不规整动作转化整齐划一的动作,较难的腰鼓动作也被简化为易学的动作,这种改变使对腰鼓参与者的技术水平降低,使更多的人参加这项运动。除此之外,安塞腰鼓的唱词有了很大改变,以前的唱词多是祭祀所用,带着浓烈的封建迷信色彩,经过改造后,唱词融入了共产党的政治理念,宣传党的政策、赞美红军等一系列的词语。秧歌和安塞腰鼓也逐渐由民俗组织逐渐形成政府主导的一种体育活动项目,至此,安塞腰鼓也逐渐成型,渐渐活跃于广大人民面前。

3.3 新中国成立后安塞腰鼓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展开扫除封建迷信活动,并颁布了相关的政策法规,这段时间,安塞地区的许多庙宇、祠堂、寺院都受到了严重排挤。此时,庙会的作用逐渐被淡化,人们开始慢慢接受新思想,带有迷信色彩的旧秧歌已经彻底被新秧歌所取代。但随着党中央的撤离,安塞腰鼓又发生了许多改变,首先是歌词转变为称赞毛主席、反对封建迷信的歌词,也正是因为如此,安塞腰鼓在当时政治上取得了一定的合法性。紧接着是参与者性别的改变,又回到了1935年之前,女性被排除在这些秧歌腰鼓之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安塞腰鼓的发展。1948年党中央撤离后,许多政府部门逐渐撤离,有知识、有文化的知识青年逐渐离开,安塞腰鼓的政府参与力度逐渐被弱化,民间民俗方式逐渐增多。同时,由于安塞腰鼓有着特殊的红色背景,被称为“胜利腰鼓”和“红色腰鼓”,这也让安塞腰鼓频频出现在国内大型活动中。1951年10月1日,安塞县的蔡维杰、曹怀勇等人在天安门广场为新中国成立两周年祝福,中央青年文工团在表演后学习了安塞腰鼓。

3.4 改革开放后安塞腰鼓的繁荣

经过文化大革命动荡的十年,整个国家百废俱兴,为了及时的保护我国的传统文化,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2006年,安塞腰鼓成功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同时,安塞地区发现了石油矿产资源,使得安塞县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脱离了只靠农业发展的时代。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快速转变,安塞腰鼓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84年,陈凯歌、张艺谋导演在陕北摄影了电影《黄土地》,并在安塞拍摄了安塞腰鼓这一充满生命活力的民间舞蹈;1990年安塞腰鼓又作为中国举办的第十一届亚运会开幕式表演项目;此时,安塞腰鼓彻底秧歌中脱离出来,作为一个单独的表演项目,没有了过去的那么多讲究,哪里有需要,哪里就可以进行表演;服饰也越来越丰富;随着时代的进步,女权意识的觉醒,更多的女性也开始参与到其中,并且出现了许多高水平的腰鼓教练员;改革开放后,国家施行宗教信仰自由,安塞地区的庙会活动又继续热闹起来,安塞腰鼓又重新焕发了生机。如今,安塞腰鼓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商品,成为当地旅游业一大特色文化产品。

4 乡土社会中安塞腰鼓的多元价值

独特的生态环境,造就了独特的地域文化,也正是陕北这片黄土地,孕育出了独特的陕北文化,也孕育出了像安塞腰鼓这样优秀的传统文化。豪迈粗犷的动作,刚劲奔放的舞姿,正是陕北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与性格的真实写照。对于这快土地上的人们来说,安塞腰鼓早已不是简单的娱乐活动项目,它对丰富民间体育活动具有重要的价值。安塞腰鼓是一种群体性活动,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其特性在全民健身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从其动作特点来说,安塞腰鼓有文鼓武鼓之分,“文腰鼓”较轻快,动作变化幅度较小,类似传统秧歌的风格;“武腰鼓”则欢快而且激烈、动作粗犷奔放,并伴有踢打、跳跃、旋转等技术动作,对腰鼓手的技术要求较高,尤其是腰鼓手各种腾空动作,给人们以震撼、激越的感觉。因此,安塞腰鼓不仅可以促进人身心健康,而且具有极高的观赏性。安塞腰鼓活动多在每年正月进行,人们聚在一起载歌载舞,不仅可以舒缓过去一年的疲劳,更是对新的一年充满了希望。其次,安塞腰鼓是群众非常喜欢的一种娱乐方式,在春节这个特别的节日,吸引广大群众走出家门,侧面的对社会矛盾起到了缓解作用。在近些年,随着对安塞腰鼓文化的逐渐挖掘,其拥有的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正逐渐体现出来。安塞腰鼓历史久远,要想更好的保护和发展,还需进一步的挖掘、整理和保护。

猜你喜欢

腰鼓安塞秧歌
金湖秧歌的传承和发展
富平村里唱秧歌
安塞腰鼓:生命的鼓舞
昌黎地秧歌
安塞剪纸
啊,腰鼓山
把咱的秧歌扭起来
安塞低渗透油藏水平井见水治理技术探讨
把《安塞腰鼓》上成“安塞腰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