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史视角下中国武术教育的兴衰及发展研究
2021-11-23卢毅畅
卢毅畅
吉林体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
1 教育史和传统武术简介
1.1 教育史
互联网的出现便捷了人类的沟通,加速了人类文明的发展,知识也呈现了爆炸式的增长。随之而来的就是近现代出现的数之不尽的学科,而教育史就是其中一项。究竟什么是教育史,这本应是教育史学科的本质问题,但就目前的各种学术成果来看,究竟什么是教育史尚没有一个标准的定论。学者们讨论的问题有三个方面:一是学科研究对象和学科的属性界定不明确;二是学校与教育的关系,教育史应该由教育开始还是由学校开始;三是历史演化和历史进步很难区分。标准的、规范化的学校教育体系建立至今还不足二百年,相比于人类漫长的历史,这个时间太短。如果以这个标准来研究教育史,那么,那些在漫长时光中,口耳相传的家族之学、国邦之学、教材、考试、班级授课、教师讲授等等诸多的闪光点便会被忽略。所以说,想要得到一部全面而客观的教育史,就应当放弃那些狭隘的刻板的时间划分,重新界定教育史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以开放的眼光去理解教育史。从广义的角度看教育史,脱离教育这一刻板的理论范畴,从人类和历史的角度理解,就会发现一部全新的教育史。在此视阈下,教育史就是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自然环境下像后代传授知识和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不停演变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像何时出现了统一教材,考试的前世今生,学者的“江湖流派”这些有趣的问题也会展现在我们面前。当然,武术作为生存技能,也一直贯穿了整个华夏历史,成为了融入我们骨髓的不可分割一部分。
1.2 中国武术
有人说,武术就是杀人技,它的诞生就是为了杀戮,其实不然。武即为止戈,它确实是伴随着争斗而出现,但却是为了停止争斗。武发音出自于舞,舞是向人们彰显自身强壮有力,动作灵活的行为。武术在我国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从我们祖先茹毛饮血的时代就开始逐渐萌芽,在日常生产和捕猎的过程中,我们的祖先逐渐掌握了劈、砍、刺等动作。这些低级的攻击防御动作虽然一直伴随着祖先的生产生活,却一直没有作为独立的技能而存在和训练。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氏族社会,在氏族公社时代,由于人口和资源的争夺,武术开始真正萌芽。在部落战争的战场上,搏斗经验被不断总结淘汰,在部落内部,关于搏斗的技巧也不断传承,武术也就由此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后来随着社会形态的不断改变,武术也随之不断发展变化,由于地域和习练者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流派。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有些武术流派已经消失,有些流派至今尚存,但作为主体的武术,依然坚强地随着中华民族这个坚韧的民族流传了下来,并成为了我们民族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2 武术在古代教育史的发展情况
中国教育理论领域先后有过依据朝代更替、社会形态、时代特征以及阶级斗争等几种有关教教育史的分期方法,当今学界尤以朝代更替,社会形态两种分期方法较为普遍。后来又出现了以社会形态为主,结合历史朝代顺 序更替划分阶段的分期方法。以朝代更替的方法划分教育史符合人们关于历史发展的习惯观念,但简单袭用历史朝代更替划分中国教育史有着明显的弊端,不易反映教育历史本身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以社会形态划分古代教育史的方法也有着很大的不足,这种以社会发展来划分教育史的做法,同样不能客观展现教育的自身发展特点。按照教育自身的发展来划分教育史发展阶段已成为当今教育史学界的共识。[1]按照不同的教育阶段可以将教育史分为两大部分,即古代教育史和近现代教育史。
2.1 教育与武术的萌芽时期——上古到春秋
在这一阶段,教育尚未成型,也并无社会形态可言,人类祖先与其他生物并没有太大的区别,所有人都集群而居,以一个族群为部族进行狩猎生产等活动。这个时期的教育极为原始,所有知识的传承都是靠经验总结之后的口耳相传或是言传身教,相应的中国武术在这一阶段也仅仅是萌芽时期,有经验的部落成员将自己掌握的劈砍刺等技术传授给他人。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阶段产生了武术的前身,也就是舞。舞在祭祀活动中出现,当时的巫师,祭祀或是部落首领会在祭祀活动上起舞,以此来沟通上苍神灵或是彰显个人的勇武强健。在这一阶段后期,也就是夏商周时期,教育开始初具雏形,但当时的政治,宗教和教育是合为一体的,那时的人们在一个叫做辟雍的场所进行所有的大型活动,包括祭祀和教学等。在这一阶段,教育同样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武术的概念也并未成形,当时盛行的是拳勇、手搏、角力、斗勇等为战争服务的技击项目。而这些项目的传承也只是存在于军队之中,靠着军士之间的相互沟通学习而存在。值得一提的是,在商代出现了武术训练的重要手段——田猎,而在周朝也出现了大家耳熟能详的一部著作——《易经》,正是这部《易经》的出现对我国养生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2]这一理论产生了太极拳的思想,也为之后春秋时期武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2 教育与武术的发展时期——春秋到西汉
在春秋到西汉这一阶段,教育已经脱离了宗教但还是依赖于皇权政治,众所周知,春秋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等被大众所熟知的学术流派纷纷出现,他们学术主张各异,但是主旨都是为了服务政治,为了使自己效力的国家更加强大。这是因为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所导致的,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背后是这些学术流派的不断努力。在当时的环境下,各个国家痴迷争霸,在官学方面并没有哪国重视,人才的选拔也是采用的推举制,所以当时的教学都是由“博士”所主导的私学,他们通过政治来争夺学术的权力,又通过学术控制来巩固政治地位,教育完全依附于政治,也只有依附于政治才能生存下去。
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政治环境和教育环境,武术得到了大力的发展,虽然还没有形成武术流派和教学方式,但已经有了现代中国武术的雏形。当时出现了技击、相搏、手战等项目。而铁器的出现和骑兵的兴起大大丰富了武器的内容,武术的技击性也得到了充分体现。此时武艺的比试已经十分注重技巧和攻防,再也不复之前简单粗暴的直接对抗。武术的传承方式依旧十分简单单一,还是家族亲友的近亲传承。
2.3 教育与武术的成熟时期——西汉到清初
在西汉到清初这一阶段,教育发展迅速。在此阶段,教育不但脱离了宗教,也挣扎着脱离了政治。教育的力量已经充分被统治者所认清,推举制度已经被废除,转而出现的是科举制,换言之,广大中国考试已经出现。同时严格的学业等级,统一的考试内容,天下共通的教材等一系列相关内容也纷纷出现。在同一时期,官学和私学齐头并进,为最高统治者不断输送着各种人才,方便统治者的独裁统治。在教育高速发展的时代,武学教育同样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科举制推行的同时,武举也同时出现。与此同时大量民间社团纷纷涌现,当时武术传承教学以民间结社的武艺组织为主题,出现了像是练习枪棒的“英略社”,联系弓箭的“弓箭社”等等。在街头卖艺为生的“路歧人”也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这些纷纷涌现的社团逐渐发展,就有了之后大家所熟知的各种流派拳种,例如少林拳、猴拳、太极拳、形意拳等等都是在这个时期产生的。这个时期的武术教学也终于摆脱了家族亲友内传承的定律,通过确立师徒关系也可以习得中国武术,这无疑促进了武术的发展和弘扬。
2.4 教育与武术的动荡衰败时期——清朝
清朝应该算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一个朝代 ,同时他也是最落后的一个时代。八股取士,结构僵化等一系列内部问题,再加上两次工业革命和列强入侵。这是一个动荡飘摇的朝代,也是一个蓬勃新生的朝代。人们不断被迫接受着来自西方的种种先进,也在传统和现代中不断挣扎,这不但刺激了中国学者不断接受国外教育方式和体系,也刺激着中国武术不断摒弃门户之见,迎来了一波短暂的辉煌时代。
3 武术在近现代教育史的发展情况
3.1 近代中国武术融入教育,破茧重生
1840年的鸦片战争敲开了中国的大门,近代战争中火器的盛行,导致以搏杀为主的中国武术已不能满足近代战争的需要。1901年,清政府下令废除武举制,昭示着武术全面退出军事舞台,淡化了军事价值的武术,一时间缺乏了用武之地,逐渐被以“兵式体操”为代表的西方体育所取代,中国武术将何去何从?在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下,中华武术走上了曲折的由冲突到觉醒再到融合的转型之路。[3]火器的出现使武术完全转入民间,而当时西方体育随西学同时进入东方,促使武术融入校园,而武术这种锻炼形式在当时“东亚病夫”的轻视下无疑给了广大进步青年无限的憧憬与希望,这使武术不但在那个火器横行的年代传承了下来,更是摒弃了门户派别之见,各种武术流派互相沟通交流,武术也成为人人都可学习的国术。
3.2 现代武术发展困难
武术自 1915 年进入近代学校教育以来,迄今已逾百年历程。但时至今日,学校武术教育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学校武术教育体育化演进给武术带来的伤害首当其冲,且影响深远。虽然,学校武术教育的体育化演进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校武术的发展。[4]在今天,学校武术教育被学者王岗描述为“表面繁华”遮蔽中的“名存实亡”。[5]诚然,虽然国家政策鼓励武术发展,但在各种国外技击项目入侵,舞蹈体操分流,青少年忽视体育锻炼的大环境下,如何增加武术受众,改进发展武术教学方式方法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话题。如果我们还不在这方面加以努力,那么不难想象,或许在不远的将来,我们或许只能在影像资料中才能看到我们已经传承千年的武术了。
4 中国武术发展教育学解决方式探索
4.1 中国武术发展的诸多问题
4.1.1 中国武术文化内涵流失
“传统武术的回归和振兴, 一切取决于政府的决心,因为一个民族文化的兴衰, 制度起着关键的作用”。[6]目前我国中小学生体育基本绝大部分都是采用西方体育项目进行体育训练,这虽然有历史原因,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接受能力和身体发展的客观原因,竞技武术是不可能在中小学推广的,但是我们也没能整合出一套适合学校,适合大众的教学训练体系,这无疑是巨大的不负责。这正是因为这种不负责,导致韩国的跆拳道在中国大行其道,而传统武术却日渐式微。那些传统武术的武德精神也几乎完全被摒弃在武术教学之外。我们所教授的只是单纯的技击,而非蕴含了千年历史积淀内涵的国术。文化内涵的流失直接使得武术变得干瘪空洞,振兴中国武术也就无从谈起。
4.1.2 学校武术不是竞技武术
学校武术是武术普及的基础, 一直以来在我国学校武术工作中的教学内容设置一直是将学校武术的教学内容与竞技武术相混淆, 我们把竞技武术的教学模式机械推向学校武术教学, 这样一来,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感觉到艰涩、枯燥。[7]所以,我们要明确学校武术的概念,整合一套适合学校教授的武术体系和训练内容。而竞技武术是以发展人的最大潜能挑战人类极限为前提的, 在套路比赛与表演上追求“高、新、难、美”, 在对抗性项目上追求发挥人类最大的潜能来达到制胜的目的。[8]我们要明确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整合出合理而有效的武术教学体系。
4.2 教育学手段探索
历史的发展规律告诉我们,成功是可以借鉴的,综合武术发展历史上几次繁荣的条件和韩国跆拳道在我国成功的案例,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1)进行正确的文化舆论引导,通过媒体等手段宣传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2)整理简化武术动作套路,使中小学普及阶段的武术套路变得简单美观而又实用;(3)在统一基础套路和技术动作的前提下,建立明确可量化的等级评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