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清理“五唯”与新科研评价体系建设研究
2021-11-23王景峰李丽超
王景峰,李丽超
(吉林大学,长春 130012)
0 引言
高校肩负着发展科学技术、培养国家高端人才的重要使命。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高校在支援国家建设方面地位不断提高,同时在分配中所获得的国家资源也日益增加。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阶段,深入理解反对教育评价体系中“五唯”问题的重要意义,剖析高校科研方面的“五唯”表现及成因,构建更加适应我国国情的高校科研评价体系,对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有着重要意义。
1 清理“五唯”的认识
“五唯”是指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着重强调的,在教育领域存在的“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需要客观认识到,“五唯”是我国长期以来教育体系科学评价所遵循的主要依据以及价值内涵和行为导向。“五唯”成为一种评价原则,存在于政府、学校乃至全社会的思想认识当中,存在于各级机构组织的规定制度当中,存在于教育评价结果产生的全过程中。
目前,“五唯”对我国科研水平提高、高等人才培养乃至社会贡献评价产生的不利影响日益增加。从高等院校科研实力提高的方向、途径和社会影响方面审视,“五唯”实质是一种简单的、分配科研资源的合法性机制。在我国经济、科研、教育等事业发展初期,社会资源匮乏,各方面基础薄弱,“五唯”作为一种简单、鲜明的符号,成为教育评价的指挥棒,对科研教育事业的资源分配与初级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然而,我国已步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阶段,国家科研、教育水平取得了长足发展。科技研发支出全球排名仅次于美国,专利年申请量和研发人员总量稳居世界第一,我国科技实力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五唯”这种粗犷性质的资源分配方式已经偏离科研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并且引发了科研经费与学术价值、学术成果与学术道德、科研定位与社会使命的脱钩。“五唯”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顽瘴痼疾。
2 高校科研评价体系中“五唯”问题的主要表现
科学地评价高校科研人员的学术贡献,客观地分配科研资源,有利于激发科研工作者的学术创新积极性,促进高校学科的快速、健康发展。但目前高校科研评价体系普遍存在“五唯”现象,难以实现科学、合理的评价过程与评价结果。“五唯”问题导致科研评价中忽视学科差异、国内外差异、研究科目差异等各方面问题。单一粗放的评价方式,阻碍了高校履行科学发展、人才培养的历史使命。
2.1 科研绩效考核论文导向中的科研目标异化
目前,高校课题资源分配、职称评定以及学科建设等与科研工作者努力密切相关的学术结果,主要以科研论文作为考核标准。与科研论文为基本单元相配合的,是高校中存在的由上至下,层层布满论文导向的科研评价制度。科研评价结果与科研论文级别、数量的挂钩,诱发了科研评价与成果学术价值相关性减弱,出现了科研人员为考核而科研,科研单位为评价而分配科研资源等现象。教师过度重视科研成果的指标意义,导致大量科研精力和科研资源的浪费,结果造成在科研成果形成过程中,以符合考核标准作为底线,由下而上堆积学术内容,不能以科学研究的学术目的组织构建的科研成果数量大幅增加,影响了科研成果整体学术价值。同时,由于绩效考核方式单一,科研评价结果恶性竞争,助长了科研领域中学术不端的现象发生,助推了高校急功近利的发展模式。学术违规操作频繁出现,科研人员忽视学术声誉,科研诚信问题日渐凸显。
2.2 科研评价的人文因素逐渐缺失
当下各式各样的评价及评级机制,存在结构性和功能性失调的问题。在这些机制主导的科研资源分配过程中,高校过分强调教师的学术产出,使科研评价的人文因素逐渐缺失。催生了导师与学生之间形成类似老板与廉价劳动力之间的雇佣形式关系,导师育人角色发生扭曲,难以落实立德树人的基本职责[1]。另外,由于历史原因,国际论文在科研成果评价体系中地位较高,形成了我国高校科研评价过程中过分看重国际成果,轻中国特色的研究,违背了高校多元发展的初衷。对国际论文产出的追逐,造成了高校本土学术特色的丧失。如人文社科类的学术论文扎根中国大地叙述中国故事,其主要研究对象和阅读对象是国内千千万万读者,不应该过度强调发表在以英文为主要语言的期刊上[2]。
2.3 科研评价的数字化倾向与日俱增
伴随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节奏加快,强调量化管理,追求短期内达成目标,成为高校科研管理和评价工作的鲜明特征。由于科研管理部门对科研评价的认识不足,特别在科学研究发展迅速、学科门类分支高度细化的条件下,在科研评价方法上简单追求可操作性,将成果数量多寡的计算等同于成果质量。数字化简化科研成果评价方面存在的另外一个重要问题是以刊评文。唯数量的管理实践使科研评价偏离质量的相关规定,转向唯数字、唯期刊权威性等易衡量的指标。这些数字恰好是科研管理部门在面临大批量论文评价时对科研成果的学术影响力进行简易判断所需要的。借助各种量化指标作为评价标准的初衷或许是为了追求其客观性,但如果数据的内涵不能反映学术的内在品质,这种评价就难以做到完全客观[2]。而实际上,科研成果发表期刊的等级和数量与学术贡献,或者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并非具有简单关系。科研人员盲目追求等级和数量,结果会使基础科学研究“效率较低”和重点难点问题缺少科研力量投入,甚至影响到了个别学科的发展大局。
3 新高校科研评价体系的建立
科研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个复杂的过程。从经济学角度审视,评价体系科研资源分配的科学作用,对我国社会主义特色建设也具有深远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本质上还是人的发展。以人为本应该作为新科研评价体系建立的基础,同时提高科研评价体系的专业性、科学性、客观性、教育性和典型性等特征。
3.1 把关师德师风与科研伦理
坚持把对师德师风与科研伦理的考察作为第一标准。在高校科研领域继续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强化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考察,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促进学术自律,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提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学术情怀和学术操守,营造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同时,加强教育引导,使科研人员从民族复兴的高度认识科研价值,以探索真理的热情从事科学研究,保持家国情怀,彰显群体责任,坚持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坚持对学术不端的“零容忍”,在职称评审、项目申报、成果奖励等方面对学术不端行为从严设限,加大惩治力度。
3.2 完善学术期刊目录,科学评价国内论文
学术期刊目录的制定,要根据高校自身学科特点以及长远发展规划统筹设计。高校科研方面要大力推进学科深度交叉融合,设立学科交叉融合创新项目,鼓励开展跨学科研究,积极开辟新的学科发展方向,培育学科增长点。学术期刊目录需要坚持分类制定原则,把握“双一流”建设主线与紧扣“十四五”规划目标,实现与高校科学研究发展客观情况的高度匹配。加强学术共同体建设,优化组织结构,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本领域特点的学术规范。针对人文学科、社会学科等不同学科领域,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等不同研究类型,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型等不同教师岗位类别制定不同学术评价期刊目录。另外,要注意按照质量标准同等对待国内和国外期刊论文,鼓励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优先在国内发表,在职称评定、各类人才计划和奖励评选中,建议以在国内发表的论文作为代表作[3],从根本上解决盲目依赖国外期刊作为学术评价的标杆,研究中国问题、讲好中国故事。
3.3 丰富科研成果形式,完善同行评议制度
在原有主要科研评价体系基础构成元素的基础上,纳入新时期对社会发展产生推动贡献作用的其他学术成果,完善针对优秀网络文化成果、主要媒体上发表的理论文章以及各级政府采纳选用的决策咨询报告的评价机制。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坚持以研究成果为主要评价对象,重点考核代表性成果的政治立场、理论创新、学术贡献和社会影响。同时,在合理利用量化考核基础上,逐步建立健全、科学的同行评价制度。突出同行专家在科研评价中的主导地位,坚持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3.4 实现科研评价与科研人才培养挂钩
突出高校培养一流人才的使命,将科研人才培养情况纳入科研评价体系中。科研人才的传帮带体系,可以为国家加速迈进创新型国家行列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将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可以获得持续促进科学知识创新与进步的力量。现阶段,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工具,为科研人才培养情况的获取、鉴定、测量和综合评价提供了保障条件。
3.5 及时树立先进典范,规划评价体系完善路线
清理“五唯”,并不是完全否定论文、项目和职称,而是在科技和人才评价中清理“唯”的问题[4]。科研评价体系的完善需要一个过程,也许会经历反复,我们应做好充分的思想和行动上的准备。在清理“五唯”的过程中,典型人才、先进事例,都是完善体系道路上的明灯,可以指引高校科研工作者更加追求真理、崇尚创新。
4 结语
高校科研评价体系的建设、改进和完善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在发展中不断进行现状的反思和经验的总结。伴随科研评价体系的发展,高校科研管理人员团队的进步也不容忽视。协调高校科研人员科学研究工作和科研管理人员服务工作之间的关系,也是促进评价体系建设的重要命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