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州首轮三年安责险共保示范项目实践与探索

2021-11-23马宏春

劳动保护 2021年1期
关键词:保险机构常州市隐患

文/马宏春

2017 年底,常州市应急管理局结合实际,按照“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突出重点、多方参与”的原则,在江苏省率先将安全生产责任保险(以下简称“安责险”)引入安全生产领域,发挥保险机构的社会功能,建立安保互动良性机制,持续发挥“985”(详见文末)独特魅力,重点突出“211+”(2 次隐患排查、1 次安全培训、1 次风险评估)风控理念,全面依托“双一流”(履约考评和系统监督)管理机制,把风险预防和经济补偿融入到安责险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

常州市安责险强化主动开展事故预防,注重风险隐患专业排查,共保示范项目运行近3 年来(截至2020 年12 月15 日),累计投保企业5 972 家(次),总保费额1.49 亿元,总保险额173.8 亿元,完成理赔1.07亿元(其中已决6 753.15 万元),被保险人数40.72 万人,累计开展风控服务12 023 次,隐患排查企业2 675家,发现各类隐患50 464 条,整改45 944 条,整改率91.04%。“常州模式”得到了应急管理部的充分肯定。

呈现三大积极变化

保险机构理念转变

常州市应急管理局紧紧抓住契机,督促保险机构重温“做好风险管控,减少事故隐患就是创造效益”的思想,树立“谁得益、谁履职”的社会共治理念,鼓励选调专业人员、优化财力保障,强化装备配套,履行保险机构事故预防的职能。承保公司纷纷增配风险防范控制部门和团队,首保新增专项人员25 名,共保新增17 名,全面履行企业风险辨识和管控的责任。

适保企业主动投保

安责险以条款设计覆盖全面让企业放心、事故预防智能互联让企业安心、出险理赔主动迅速让企业省心、深度指导精准宣教让企业暖心、保费低位服务高标让企业动心为突破口,整体方案受到企业普遍认可,受惠企业相互推荐成为该险种展业的主要媒介。2018 年保费收入2 922.77 万元,鼓励类企业(相对高危行业强制应保的企业而言,不强制投保的企业为鼓励类企业)占12.5%;2019 年保费5 519.23 万元,鼓励类企业占26.1%;2020 年截止到12 月15 日,保费6 544.76万元,鼓励类企业占29%,凸显了常州市安责险蓬勃的生命力。

技术力量有效提升

在推进安责险风险控制过程中,常州市应急管理局将保险机构作为安全生产第三方中介服务机构进行培育,督促保险机构整合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和专家力量,通过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考核、个人收益与服务质量相挂钩等管理机制,遴选组建风险控制专业队伍,增强保险机构技术支撑,先后吸纳了13 家中介服务机构和44 个专家参与风控。有力地引导、促进了常州市社会安全生产服务机构的质量和成效。

形成三大特色亮点

框架设计体现“常州模式”

常州市应急管理局通过“走出去学、请进来论、静下来理”的方式强化顶层设计,引入信用考评。委托经纪公司组建共保体,成立“两个中心、一个委员会”(事故预防控制中心、保险赔偿处理中心和事故鉴定委员会)。为常州市量身定制统一的保险条款、保险费率、保障标准及费率浮动机制。通过在高危行业重点领域强制推行,引导其他企业积极投保,既不同于依靠财政补贴推动的内核牵引,又不同于依靠政府出面组织实施的外力拉动,全面体现“常州模式”。

风险防控体现“常州智慧”

共保体主动贴近监管部门整治重点,提取保费收入的20%用于开展事故预防服务,包括落实高危行业重点领域深度指导和“五高”(高保费、高出险、高赔付、高隐患、高咨诉)专项帮扶,投保期内开展2 次隐患检查、1 次安全培训和1 次风险评估;构建安全生产学习宣教平台,日均访问量超4 万人次;安装防汛报警和烟感报警装置152 台套;提供红外热成像电气线路检测等服务。从2019 年8 月起,出险报案呈逐月下降趋势,从每月285 笔的峰值降至144 笔的谷值,降幅达49.47%,充分展示了“常州智慧”。

运行机制体现“常州品牌”

建立健全共保体内控机制,细化明确统保示范项目事故防控、保险理赔和履约考核等规则,常州市安责险共保体陆续编制出台了30 余项操作指南和管理规程,根据运行效果及时进行修正、补充和提升,让规程有效管控行为,确保示范项目稳定运行,打造出“常州品牌”。

引领三大创新举措

搭建信息平台

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云科技等新兴技术,依托常州市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信息平台,开发搭建安责险管理子系统,为安责险的信息传递、数据共享、风控服务、资源汇总、风险研判等赋能。通过线上生态线下操作交互运用,把承保、风控、理赔、培训、宣传、考评等实现线上化、规范化、流程化。

创建地方标准

常州市发布了DB 3204/T 1011—2020《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履约评估规范》地方标准,出台了《常州市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履约信用考评管理办法(试行)》(常安监〔2018〕24 号),制订安责险全流程操作指南,为安责险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操作提供理论依据。编印年度白皮书,定制季度风控、理赔分析报告,定期开展企业风险辨识和趋势研判,客观评价保险机构承保、风控、理赔等环节现状。通过发现难点、分析堵点、解决痛点、突破重点的实践周期,推动保险机构依法依规开展日常运作,增强诚信履约意识,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

精准企业画像

根据投保期内企业风控结果、理赔数据、隐患整改等信息,结合企业生产装置和系统单元现状,以及企业标准化运行状态,在监管平台自动生成企业安全评估终勘报告。利用安责险运行大数据,帮助企业评价诊断,实时跟踪整改进展。督促企业建立事故隐患排查的有效机制,给政府督查、企业自查、专家排查、共保体核查提供技术支撑和和精准助力。

三项启示

互联网运用

风控体系的构建离不开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前沿技术的加持。常州市安责险取得成功离不开网络科技的应用,信息平台的数据共享为示范项目的深化提供支撑。在运营初期引入“互联网+”思维,通过跨界整合和创新驱动,搭建了国内先进的信息系统管理平台,改变了保险行业风控以人工作业为主、互联网科技运用为辅的现状,实现智能化转型。

开创性实践

通过剖析和反思实行了10 年的雇主责任险和公众责任险工作的利弊得失,积极探索和调整运作机制。常州市安责险通过体制创新,以“两个中心、一个委员会”践行新的共保模式;服务创新,通过“211+”等风控模式提升客户体验;管理创新,建立安责险管理平台,实现可视化管理;制度创新,以“履约考评”为抓手保证共保体制的稳步推进。

协同化作战

在日常培训、监管、许可、执法过程中,常州市应急管理局将应保企业是否足额投保作为企业主要负责人履行安全投入主体责任的重要内容进行同步推进。协调处理共保体之间的关系,维护常州市安责险共保体整体形象。

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常州市安责险统保示范项目,经过3 年的有效探索和磨合运作,已经找到了一条颇具常州特色的快速发展之路,初步建立了一套适合常州市安责险推进的运作体系,基本形成了切实可行的风控管理理念。主要做法先后入选应急管理部简报、江苏省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简报;获得原江苏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微信公众号推广;常州市委政法委社会治理优秀项目二等奖等荣誉。成绩虽然可喜,但离我们的奋斗目标还有差距,主要问题集中在:

现实操作与框架设计仍有差距

一是风险控制意识有待深化。虽然保险机构的理念有了较大改变,但要求保险机构真正全面履行事故预防的职能,仍需循序渐进、逐步深入。二是精准理赔有待提升。伤残案件的现场到勘率还只有70%左右,“高立低赔”现象时有出现,尤其是案件定性、精准估损还没有把握住“火候”。企业报案时效不准、理赔分析建模不全、事故数据研究不够的短板依然存在。三是费率弹性有待完善。通过理赔数据分析,诸如机械加工、金属冶炼等行业,出险频度和概率超出设计初衷。交通事故及其他非工伤事故出险占比高达16.62%,且大额理赔频发,给优化保险方案提出了新的命题。

政府推动与市场导向仍需归位

一是保险机构自觉协作有待加强。监管部门在框架设计中制定了共保体的操作规程,但在运作中,保险机构无法自觉按照监管要求规范独立运作。二是事故理赔政策把握有待加强。安责险涉及亡人事故是否属于生产安全事故的界定难以把控,如何体现保险的快速经济补偿又符合生产安全生产事故标准,仍需不断实践才能产生理想效果。三是企业风控闭环整改有待加强。部分企业没有正确认识隐患排查的主体责任,担心安责险风控检查可能作为监管部门行政处罚的依据,导致拒控或不如实反映真正隐患的情况出现,难以达到帮助企业开展风险辨识和隐患排查的初衷。

运作理念与专业素质仍不匹配

一是专业能力不足。随着安责险风险管控服务的规范,保险机构从“中标后万事大吉”的侥幸到“风控本领恐慌”的危机认知,从有人到专人、重“痕”到留“迹”、留“迹”到用“心”的转变等方面仍需自我剖析、自我加压、自我提升。二是推动活力不足。深度融合监管部门重点工作需求的扎实举措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提炼风控成效向企业、媒体主动宣导相对滞后,物联智能预警集聚和专项数据分析研判还没有成为精准监管的重要支撑。三是求变动力不足。完成任务心态强过主动创新热情,共保体创新步伐不够坚决,内生求新意识存在差距。

下一步工作规划

第二轮安责险共保体运行的重点将主要围绕以下5 个方面展开:

体系化思维

风险防控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参与的公共事业,政府部门主要负责组织引领和政策指导的基础性作用,需要以保险机构为代表的各方社会力量广泛深度参与。统筹形成高效的组织协调机制、建立科学的第三方评估规则、构建强大的群防群治体系,实现有效的社会风险管理。

专业化督导

政府部门着重把握政策导向,创新体制机制,适度通过市场竞争让保险机构进行优胜劣汰,引进专业团队对共保运作实行专业化、系统化、制度化监督,依照法规标准参与全流程监管,督促推动,不断查补缺漏,纠偏矫正,保障安责险在正常轨道上稳步前行,行稳致远。

实体化风控

全面推动共保体“211+”风控的有效落实,以变应变、应势而动。保险公司通过自建、收购、托管等模式,筹建自己的风险防控队伍和视频预警监控平台,把握风险防控的话语权,提升风险防控质效。以创新的思维和前瞻的眼光,将单一的隐患排查逐步发展为全流程风险管理体系,构建内容丰富、外延广泛的风控服务链,不断满足社会综合治理和风险防治的需求。

智能化应用

借助网络前沿技术催生保险智慧升级,推动安责险形态演进,服务体系化转型,引导传统保险行业能够适应时代新发展。依靠物联应用做强风险防控预警体系,利用云科技拓展安全生产宣教高地,加持大数据打造具有常州特色的安责险监控管理平台。

市场化运作

科学界定政府、共保体、企业、第三方机构的职责定位,逐步创建形成行业的风险防控检查、评价考核、行业管理、系统构建等地方标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健全科学的费率浮动因子,引导共保体发挥主观能动性,推动企业主动排查整改隐患,建立第三方精准化督导机制,把准承保、风险防控、理赔等关键环节,全面提升共保体运作质效。

务实才能落实,高效才能长效。对新组建的共保体要用新视角直面发展过程中的困惑,用新思路打破前进道路中的瓶颈,用新办法解决实际操作中的问题。坚持围绕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品牌化建设,全面掀开常州市安责险“创新+科技+服务”的新篇章。

猜你喜欢

保险机构常州市隐患
隐患随手拍
隐患随手拍
互联网安全隐患知多少?
隐患随手拍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
常州市安全宣传教育出“新”更入“心”
2017年新设保险机构情况表
外资及港、澳、台保险机构上海代表处通讯录
关于印发《上海市保险机构和高级管理人员备案管理办法》的通知
常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