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省非中心城市居民休闲体育运动行为的年龄差异

2021-11-23谢昌雄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城市居民体育场馆年龄段

谢昌雄

前言

休闲是四川省城市居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全民健身计划的引领下四川省非中心城市居民的休闲理念也发生了明显转变,闲暇时间参与体育运动的居民越来越多,体育运动正逐渐成为他们重要的休闲娱乐方式和健康促进手段。然而,关于城市居民休闲体育运动行为的实证研究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和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老年人、妇女等群体,缺乏对四川非中心城市居民的探讨,以至于限制了相关部门对他们的管理和服务,影响了四川省非中心城市休闲体育文化的发展和居民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在此背景下从年龄视角分析四川省非中心城市居民休闲体育运动行为的规律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理论价值。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论文以四川省非中心城市居民为研究对象,调查对象是500名德阳市、广安市、泸州市、南充市等非中心城市市辖区内参与休闲体育运动的35-59岁居民。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需要,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设计了《四川省非中心城市居民休闲体育运动行为调查问卷》,并采用专家评判法和重测法对问卷的效度和信度进行检验,结果均符合要求。2018年7—8月期间,利用我校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机会,以随便抽样的方式对德阳、广安、泸州、南充等4个城市内的500名参与休闲体育运动的居民进行现场问卷调查,调查地点为公园、健身广场、收费型体育场馆,回收问卷430份,回收率86.0%,有效问卷413份,有效回收率96.05%。

1.2.2 数理统计法

采用SPSS21.0对不同年龄段居民的选择比例进行卡方检验,显著水平设置为0.05。

2 结果与分析

2.1 居民休闲体育运动参与时间的年龄差异

经卡方检验,居民休闲体育运动参与时间的年龄差异非常显著性(X2=49.030,P=0.000)。日常有规律进行的选择选择比例与居民的年龄成正比,55-59岁居民的比例最高(53.2%),35-39岁居民的比例最低(14.3%);选择周末节假日或工作日这类固定时间参与休闲体育运动的比例与居民的年龄成反比,其累计比例35-39岁居民最高(85.7%),55-59岁居民最低(46.8%)。大多数35-39岁居民日常的休闲时间既要用于照顾子女、完成家务,又要用于社交活动,想要规律地进行休闲体育活动比较不易,更多地只有选择周末节假日或者工作日中闲暇时间较充裕的时候进行,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的人在照顾子女、社交等方面花费的时间逐渐较少,日常的闲暇时间也愈来愈充裕,所以居民的年龄越大在周末节假日和工作日规律地进行休闲体育活动的比例会逐渐上升。

2.2 居民休闲体育运动活动频次、持续时间、运动强度的年龄差异

运动频次方面,居民选择的年龄差异非常显著(X2=30.593,P=0.000),选择每周3次及以上的比例55-59岁居民最高(40.4%),40-44岁居民最低(14.1%);选择每周1-2次的比例40-44岁居民最高(38.5%),55-59岁居民最低(19.1%);每周不足1次的选择比例35-39岁居民最高(51.8%),也是55-59岁居民最低(40.4%)。持续时间方面,居民选择的年龄差异也非常显著(X2=148.193,P=0.000),55-59岁居民在不足1小时上的选择比例最高(59.6%),在2小时以上的选择比例最低(均占6.4%);40-44岁居民在1-2小时上的选择比例最高(69.2%),在1小时以内和2小时以上的比例都处于中间位置;35-39岁居民选择2小时以上的比例在各年龄段中最高(52.7%),在1-2小时和1小时以内的选择比例都是各年龄段中最低(分别占32.2%、15.2%)。运动强度方面,居民选择的年龄差异非常显著(X2=126.4143,P=0.000),在“微微发热”“微微出汗”小强度的选择上,50-54岁居民的累计比例最高(85.2%),50-54岁居民次之(74.5%),35-39岁居民最低(17.8%);在中等强度的选择上45-49岁居民的比例最高(48.5%),其次是40-44岁居民,50-59岁居民最低(10.6%);在大强度的选择上35-39岁居民的比例最高(40.2%),50-59岁居民仍是最低(4.3%)。调查了解到,低龄段居民身体机能较好,多数人参与休闲体育活动时比较注重心理的愉悦,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健康观念也逐渐转变,越来越多的人更加注重身体的机能水平保持,在休闲体育活动参与频次、持续时间、活动强度的选择时更加注重健康效益。

2.3 居民休闲体育运动活动项目的年龄差异

调查发现,居民休闲运动涉及散步跑步、广场舞、健身操、民间舞、游泳、太极拳气功、登山爬楼梯、骑自行车、器械健身、球类、跳绳踢毽等11个项目,经卡方检验,只有广场舞(P=0.000)、健身操(P=0.001)、球类(P=0.000)3个项目居民选择的年龄差异非常显著。随着年龄的增长,居民选择广场舞、健身操的比例呈上升趋势,选择球类项目的比例呈下降趋势,具体来看,在广场舞的选择上50-54岁居民的比例最高(43.6%),其次是55-59岁居民,35-39岁居民最低(9.8%);选择健身操的比例55-59岁居民最高(31.9%),35-39岁居民最低(8.9%);球类项目的选择比例35-39岁居民最高(34.8%),其次是40-44岁居民、45-49岁居民,55-59岁居民最低(2.1%)。球类项目属于竞技性项目,对参与者的体能、技能的要求较高,具有较强的对抗性、竞争性,容易受伤,更符合低龄段居民的身体现状,所以年龄越小参与的比例越高,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开始下降,越来越多的人需要重新选择更加合适的休闲体育运动方式,广场舞、健身操作为近些年的主流休闲体育活动方式,动作简单、活动强度较小,对参与者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要求较低,安全性高、竞争性和对抗性低,比较符合年龄逐渐增长的居民的身体状况,所以年龄越大参与的人数也越多。

2.4 居民休闲体育运动参与方式的年龄差异

不同年龄段居民休闲体育运动参与方式选择的差异非常显著(X2=52.020,P=0.000)。选择独自参与的比例35-39岁居民最高(18.8%),其次是40-44岁居民,45-49岁居民最低(12.1%);选择与家人、朋友、同事、邻居等结伴方式参与的累计比例50-54岁居民最高(83.6%),其次是45-49岁居民(81.8%),35-39岁居民最低(75.9%)。可以看出,随年龄的增长,居民选择独自参与比例呈下降趋势,选择结伴参与的比例呈上升趋势。走访得知,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的人因子女异地求学、工作、婚嫁等成为了新型的“空巢”群体,家庭环境的突然改变使他们心理上产生了孤独情绪,更多的人希望通过与他人结伴的方式来获得心理的慰藉。

2.5 居民休闲体育运动活动地点的年龄差异

公园广场、道路边、公共体育场馆、自己家里、附近学校、单位或小区体育场馆、收费型体育场馆是居民常去的休闲体育运动地点。经卡方检验,不同年龄段居民选择公园广场(P=0.000)、道路边(P=0.000)、营业性体育场馆(P=0.000)的比例差异非常显著,随年龄的增加,居民选择到路边、公园广场的比例呈现上升趋势,选择收费型体育场馆的比例呈现下降趋势。近几年,在全民健身和公共服务的引领下各城市的公园广场、街道旁边等大众休闲健身环境得到了进一步美化,尤其是居民聚集区附近的公园广场数量明显增加,这些休闲健身地点即符合大龄居民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念,也满足了他们出现便利、活动方式简单的参与需求,所以居民的年龄越大参与的人数越多;收费型体育场馆主要支持的活动项目是篮排足、网球、器械训练、瑜伽练习等活动内容,比较符合低龄居民的需求和消费观念,所以居民的年龄越大,选择的人数越少。

3 结论

1.四川省非中心城市居民选择日常有规律地进行休闲体育运动的比例与年龄成正比,选择工作日或周末节假日等固定时间的比例与年龄成反比。

2.随着年龄的增长,各年龄段居民选择大中强度、每周不足1次、每次2小时以上的比例呈下降趋势,选择每周1-2次、每次1-2小时的比例呈“马鞍型”,选择小强度、每周3次及以上、每次1小时以内的比例呈上升趋势。

3.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同年龄段居民选择广场舞和健身操项目、结伴方式参与、道路边和公园广场的比例呈上升趋势,选择篮排足项目、独自参与、收费型体育场馆的比例呈下降趋势。

猜你喜欢

城市居民体育场馆年龄段
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研究
基于轨迹数据的城市居民出行活动规律提取
不同年龄段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儿童不同年龄段呼吸疾病与中医体质关系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对城市居民行为影响的效果
各年龄段人群对网上健康教育的认知和期望的调查报告
我国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国外体育场馆构建及融资模式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
我国城市居民消费支出的因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