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多拳种多门派成因浅谈
2021-11-23贾奇侠
贾奇侠
重庆交通大学体育部,重庆 400074
1 武术拳种流派概要
中国武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诸多拳种门派,这些拳种门派之间存在差异性,不同的拳种门派具有不同的风格特点,如南拳的刚猛、出拳快,太极拳的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通背拳的放长击远,再如“刀如猛虎、剑似飞凤、枪如游龙、棍似风魔”等。
1979年国家体委对武术在全国掀起了挖掘和整理热潮,截止1986年武术工作者按照“拳理明晰、拳流有序、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等原则确定了129个武术拳种,[1]确定的七大拳派体系包括少林、武当、峨眉、太极、形意、八卦、南拳。拳种的名字主要以“家、门、人名、动物名”等进行分类,如以“家”字命名的拳种主要有蔡家拳、李家拳、莫家拳、巫家拳、薛家拳、岳家拳、赵家拳等;以“门”字命名的拳种主要有红门拳、鱼门拳、孔门拳、风门拳、余门拳等;以“人名”命名的拳种主要有孙膑拳、五祖拳、宋江拳、白眉拳、珠娘拳、纯阳拳、达摩拳、燕青拳等;以“动物名”命名的拳种主要是象形拳,模仿动物捕食的主要动作进行创编的武术拳种,主要包括龙形拳、蛇拳、虎拳、鹤拳、马拳、猴拳、狗拳等。此外武术拳种流派还存在着不同分类形式。
两宋时期:武术民间化发展。在宋朝之前,武术主要是以军事武术为主,军事武术的主要特点就是简单实用,适用战场杀敌,统治阶级对于民间习武是禁止的。到了宋朝,武术也逐步走向民间,成立了相应的武术结社组织,他们有的习武自卫,反抗压迫,抵御外族入侵,有的传授武艺,有的活跃于瓦舍勾栏等演艺场所。宋朝的市井文化得到广泛发展,城市瓦舍的出现为职业艺人提供了固定的表演场所,武艺表演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大的发展。武打戏也在宋代的戏曲杂剧中得到体现,如在北宋的汴京,最受欢迎的杂剧《目连救母》就有一出武打戏,多为演员们进行的武术表演,大多数宋杂剧中正因为有精彩的武打场面,深受观众欢迎。武术的民间化发展为后来武术拳种流派的多元化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 明清时期:武术的多元发展
2.1 武术体系的形成
武术体系形成的一大标志就是武术流派的形成。宋代以前,中国武术基本上都是以刀、枪、剑、棍、拳术等进行分门别类的。从明代开始,中国武术的流派(门派)开始形成,即武术拳法和器械中出现了不同风格、特征与内容的若干个派别,也就是说每一个派别中都有自己鲜明特色的拳械内容与使用方法。在明代,武术已经有了相当成熟的武术套路形式,明代著名武术家程冲斗把刘云峰所传的刀法整理成了刀术套路,并明确指出以套路形式的训练对练武作用很大,在其所纪录的刀术套路中,规定奇数段演练的方向是从右向左、偶数段是从左向右演练,最后回到原点,套路演练路线上有了直线、弧线、小弧线等这与我们现今武术套路的演练形式大致是一样的。戚继光在其创编的32势长拳中强调死招活用的技击战术,每招每势环环相扣。程冲斗的刀术套路与戚继光的拳术套路,是我们所见的具有明确记载和拳谱说明的最早的武术套路。[2]
明代已有了关于武术流派的明确记载,著名军事家郑若曾经提到当时流行的武术拳法15家、刀法15家、枪法16家、剑法6家、棍法31家、杂器械10家等。[3]少林武术也在明代开始扬名天下,在阻抗倭寇的保家卫国的行动中少林棍僧踊跃参加,并在战场上屡立奇功,吴殳的《手臂录》、茅元仪的《武备志》中多次提到少林武术,并对少林棍法大加赞赏。同时,峨眉武术也有了相应的记载,唐顺之的《荆川先生文集》中有一首《峨眉道人拳歌》的诗,从诗的内容可以看出峨眉道人演练的是拳术套路,演练中已有了武术套路中的劲力、身法、击法、节奏等描述。
2.2 明清武学典籍的大量出现
从先秦到宋元时期的武学典籍论著并不多见,根据江百龙的研究,这一漫长阶段只有《庄子》《吴越春秋》《汉书》等6本著作里面记载了武术的内容,而明清时期的武术论著则有36本之多。茅元仪的《武备志》、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吴殳的《手臂录》、曹秉仁的《宁波府志》等著作对后人影响较大。明清时期武学典籍的大量出现是有一定因素的,一方面在天下一统的政治背景下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出版业、藏书业的发展,为武术典籍的大量出现提供了重要的经济和社会基础;另一方面,军事武术活动和武术拳种的大量出现为武术典籍的撰写者提供了相应的素材,如明代戚继光、俞大猷等领导的抗倭战争为中国武术与日本刀术的直面交流提供了锲机,对中国武术技法方面影响较大。[4]
2.3 明清武术拳种门派的大量涌现
明清时期是中国武术拳种门派形成的重要时期,从明代开始武术的分类不再以刀枪剑棍等进行分类了,而是形成了诸多不同风格的流派。[5]在这一时期,长拳、猴拳少林拳、内家拳等拳种就形成了几十种之多,七大拳派体系初步形成。抗倭名将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中记载的拳法就有三十六家,包含了不同的技术风格,如山东李半天的腿法、鹰爪王的拿法、千跌张的跌法,张伯敬的打法等。清朝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对外实行闭关锁国等政策,对内则控制思想文化活动,民间武术活动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然而此时武术在民间已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由于民间武术活动的限制,武术活动变得更加隐蔽,南北派武术,不同的门派风格更加迥异。
3 武术拳种流派众多的成因
3.1 统治阶级禁武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自秦始皇开始,历代封建王朝没有不禁止民间习武和私藏私造兵器的。[6]如秦始皇统一天下后集天下兵器铸十二铜人,妄图无人能携私兵以反朝廷;刘邦建在汉朝之初,曾经一度禁止角抵;宋太祖赵匡胤颁布了一条法令,禁止京都士人及百姓私蓄兵器,其后,统治者再三颁布了禁止私兵的法令;元朝各代统治者都有禁止民间私藏兵器和习武的法令,禁令主要针对广大人民,特别是汉民,有时一年几次颁令;明朝曾多次颁布禁令禁止民间习武;清朝的禁武举措更为严格,满清贵族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一度限制练武,民间武术活动受到了很大限制。
明清时期是武术的大发展时期,武术体系的形成,武术拳种流派呈现百花齐放的姿态。笔者认为与统治阶级禁武有一定的关系,元朝统治中原后对民间习武与私藏兵器打压的比较严重,使得民间习武呈现秘密的状态,交流相对较少,各个团体在秘密的演练承袭着所学武术,久而久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拳种风格,到了明代出现多种多样的武术派别或拳种风格,清朝严格的禁武举措使得民间武术活动变得更加隐蔽,拳种风格差异逐步加大。
3.2 传统的宗法观念
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结构主要特点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宗法制度系统完备、专治主义严密,这种政治结构深深的影响了中国文化,受这一政治结构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家族制度长盛不衰。[7]宗法制度下的家族制度是构成中国武术拳种众多的一个主要因素,受此因素的影响,在武术的传承上有着众所周知的“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说法,正因如此,杨露禅三下陈家沟才学得太极拳。古代学武是要经过叩头拜师的,师傅在授徒方面也很有讲究,得师傅真传者必须是经过师傅深思熟虑,再三考究的。王效荣的叔父在临死前才授予他吐镖的绝活,吐了两发却吐不出来了,若不是受传统宗法观念的影响,也不会在临死前才授予他吐镖绝活。
同一武术拳种有些是以姓氏命名的,如太极拳中的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和式太极拳等。南拳也有很多不同的流派,如刘家拳、蔡家拳、周家拳、洪家拳、李家拳、莫家拳等。即使不同的拳种中也有很多以姓氏命名的拳种,如岳氏连拳、罗家三展、杨家短打、岳家枪、杨家枪等,峨眉武术中的岳门、杜门、赵门等都是以姓氏命名的,在众多武术拳种中还有很多是以姓氏命名来进行传承的。
3.4 宗教的影响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宗教活动由来已久,从原始社会的祭祀活动到道教等本土宗教的形成,再到佛教和伊斯兰教等外来宗教的传入,宗教文化和武术文化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8]受到不同宗教的影响,中华武术的内容也更加丰富。如受到道教影响较大的武术拳种门派有武当派、青城派、太极拳、八卦掌等,这类武术在风格上多倾向于阴柔;受佛教影响较深的武术门派有少林派武术,少林武术在风格上比较刚猛;与伊斯兰教相关的回族武术在我国武术界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回族重视武术,与回族相关的武术拳种有查拳、心意六合拳、八极拳等,回族武术大师马凤图、马英图两兄弟在民国期间为西北军创编“破锋八刀”,组建的大刀队在战场上对日寇的刺刀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5 地理环境因素
中国武术拳种的分布与地理环境有一定关系,郭希汾认为技击有南北两派,是在受到地形地貌等自然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9]由此可见地理环境因素对武术拳种的形成与发展影响较大。贾奇侠在《巴蜀地区环境与武术拳种特色探析》一文中写道,山多水多的地理环境是造就巴蜀武术拳多腿少的主要原因。[10]其中巴蜀武术中的僧门拳,是由少林拳传播到四川,由于受到地形环境的影响,逐渐形成的一种新的拳种门派,其技法特点是拳多腿少,与少林拳的技法特点差异较大。同样,中国武术拳种门派众多也与中国复杂的地理环境有较大的关系,“南拳北腿、东枪西棍”就是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一直在影响武术发展的结果。不同的地理环境对武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拳种技法特色上,如南方武术重视拳法,北方武术重视腿法,北方武术相较于南方武术来说动作幅度较大。
4 结语
中国武术的起源发展是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形成协调一致的,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武术的发展也是经历了诸多利与不利因素,朝代更替阶段是武术发展的黄金时期,和平时期统治阶级为了自己的政权稳定,却对民间武术活动进行打压,不利于武术的发展。多拳种多门派的中国武术是受到复杂的地理环境、传统的宗法观念、统治阶级对禁武、宗教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才逐步形成的。认识武术拳种门派的成因,对于我们更好传承武术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