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实践初探

2021-11-22孙榕璐

红豆教育 2021年19期
关键词:渗透传统文化语文

【摘要】中华五千年历史,留下了无数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学习,不仅对个人,对整个国家的发展也是有重要的意义的,所以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初中语文教学不但需要向学生传递语文知识,还应重点对学生进行民族传统文化的教学与弘扬。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更应加强传统文化的教学,以此来提升学生的民族信心与个人素养,完善学生的人格。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及其蕴含的内涵及思想,并在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营造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这样才能构建出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环境,便于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渗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和日益完善,语文教师积极为初中生探寻和积累最优化的文化资源,以此为初中生的语文认知、性格塑造和觉悟提升输送高质量的文化滋养。在语文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时,为了在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的同时,维持初中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教师应减少过于抽象的文化体系内容对课堂教学氛围所带来的影响,增加初中生对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探索空间。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价值

(一)指导学生塑造健全人格和高尚品格

传统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理应值得每个学生学习。学生应接触、学习传统文化,自觉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激发其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具有人格与品格教育的丰富素材,无论是思想还是技艺的文明创造成果都洋溢着创造、探索、进取等精神内涵,反映着人类的基本伦理道德和社会道德规范,学生在接触学习传统文化过程中,自觉接受文化品格的洗礼,接受道德的陶冶,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和高尚的人生理想。初中语文学习中学生认识汉字、掌握语言,可以更深入探索传统文化的内涵,实现良好人格品格的塑造。

(二)提升语文教学的吸引力和教育实效

语文作为初中基础学科,是学生人文素养训练提升,交际表达能力培养的重要工具和载体。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割裂了知识学习与文化背景,学生知识的学习零散化、片面化,缺乏深刻的学习体验,多数学生缺乏语文学习兴趣。而传统文化渗透于初中语文,透过课本的基础知识让学生深入了解特定的历史文化,感悟不同的社会生活场景,单调枯燥的语文教学更富有人文气息,教学更富吸引力。如初中古诗词教学,跳出了字词解读、字面理解的局限,学生对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人物际遇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于诗歌流露出的情感感同身受,古诗词的学习不再停留在字词理解与翻译背诵的基础层面,学生真正感受到古诗词的艺术价值、文化内涵等深层内容,提升了语文教学吸引力,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更高。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实际问题

(一)教师与家长对传统文化教育認识不足。

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教师与家长都过度看重初中生们的知识学习,特别是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升学的转折点,家长和教师更是只关注学生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考上好的高中,但是却忽视了对初中生们的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工作,使得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效率较低。而学生由于长期处于父母、教师关注的目光下,自身也只关注知识的学习,对传统文化内容的学习不感兴趣,使得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工作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教师、学生与家长都把语文变成了升学的工具,忽视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二)课堂渗透效率低下。

教材毕竟容量有限,因此初中语文教材中涉及的传统文化知识较少,同时又因为初中教师不重视传统文化知识的教学,不深入挖掘课本教材与实际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内容,导致初中语文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不足,学生的文化素养也得不到进一步的提高。相比于小学阶段,初中阶段的科目众多,学生的学业负担较重,学习压力较大。长期处于高压的学习环境下,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集中度与求知欲望逐渐降低,学生也很少会主动学习语文知识中的传统文化知识。

(三)教师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传统。

即使有部分教师意识到在语文课堂中进行传统文化渗透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因为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比较传统,依然对学生采取说教形式的教学,而说教的内容更是学生耳熟能详的内容,导致初中生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不高,逐渐失去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和主动性。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激发语文学习兴趣,感悟文章内涵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投入知识学习,进而提升文学素养。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科知识相结合,深入挖掘文本内涵,帮助学生在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以获得良好的情操陶冶和道德品质提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和文言文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学习内容,教师如能进行有效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相关内容及其内涵,将会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使其在学习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产生自觉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现阶段有部分学生认为古诗词和文言文晦涩难懂,学习起来沉闷乏味,兴趣不足。对此,教师应从激发学生兴趣出发,让其在学习中感受乐趣,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自身。例如,在《岳阳楼记》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感受文本的丰富情感,再以情感为脉络,对内容进行深入探讨,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深刻感悟文章内涵。如在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描写景物的语句时,可从作者对岳阳楼与洞庭湖的赞美之情入手展开分析。教师还可以应用多媒体,展示岳阳楼相关美景图片或视频,促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作者情感。这样一来,学生不仅不会感到文言文学习枯燥,反而还会从文言文学习中深刻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迷人之处,激发起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以教材为立足点进行传统文化的知识扩展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浩如烟海,基于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思维能力,不可能进行全部知识的讲授,所以要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地进行挑选,不仅要具有正能量的积极意义,还要考虑初中学生的接受能力。所以要将初中语文教材作为出发点与立足点,教材中的古诗文、文言文以及散文都是经过时间考验历久弥新的经典,也贴合初中阶段学生的理解水平,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传统文化代表,继而要做到以点带面,从一首古诗词、一句散文,甚至一个典故、一个实词或虚词等点点滴滴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不断进行深度与宽度的拓展,在对教材内容进行讲解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向上的高层次的学习,不只是仅讲解语句释义、成分语法等内容,还要渗透到时代背景、文化基础与思想感情等方面。比如在进行刘禹锡名篇《陋室铭》的讲授中,可以先进行通读全文,之后讲解词句、全文释义、作者生平等基础知识,为之后的课堂做好铺垫,接着就是情感升华与传统文化渗透,学习诗人豁达洒脱的人生态度,而且文中多次用典,如“西蜀子云亭,南阳诸葛庐”等,可以借此展开知识拓展,开阔学生的视野。一篇优秀的传统文化作品中可学习的东西很多,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文学欣赏,学习其写作技巧,欣赏文学美感;另一方面,则可以展开拓展,通过作品透露出的思想感情与家国情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与传统文化渗透。

(三)课下强化学生对语文传统知识的理解与把握

传统文化的教学渗透不应局限于初中语文课堂之上,更应该落地于语文教学课后训练与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探寻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涵,理解运用传统文化知识,感悟传统文化魅力。一方面是课外知识的拓展学习,主要是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初中语文课本上传统文化知识部分讲解较为局限,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与感悟不够深刻,教师鼓励学生课下拓展阅读,深入学习传统文化相关的文献资料书籍,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知识,也增强对课堂所学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

如在学习《刘姥姥进大观园》时,可以组织学生阅读《红楼梦》前后相关的片段,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了解刘姥姥进大观园的背景,以及红楼梦的现实环境,对于课本的理解会更加全面与深入。教师平时在语文课堂上也应该借助图片、语音、文字等展示经典读物,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读物的阅读兴趣,自觉拓展阅读。另一方面要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校园活动中,实现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学阵地的迁移。相较于传统的知识学习,校园活动的参与体验带给学生的传统文化认知更为深刻。以传统节日诗词为例,组织开展校内各种竞赛活动,比如传统节日文化知识竞赛、诗词朗读比赛等等。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当前,很多学校推出了国学经典教育,就是传统文化与校园活动相结合的教育产物,有助于学生透过国学经典感悟人物品质,提高道德觉悟。

(四)增加经典诵读,丰富阅读内容

优秀的传统文化承载着我们的民族精神,通过对经典文本的阅读,品评先人的优秀品质,深入感受其精神内涵。因此,在初中语文的授课中,教师就可以相应地增加对一些经典文章的诵读,让所有的同学一起进行阅读,在诵读时并加以引导,让学生体会其中的精神,让自己情操能够得到升华。此外,经典的诵读不能仅局限于初中语文课本的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当前的发展水平,提供更多名家名篇,带领所有同学进行诵读学习。在持续地诵读中,能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有助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例如,在部编版的初中语文课本中,有一个单元的内容,主要介绍我国的优秀名著,其中截取了《水浒传》《三国演义》以及《红楼梦》中的内容。在对这些内容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节选的内容進行诵读,并将这些名著的作者、创作背景以及所展示的风土人情、精神面貌介绍给所有的同学,带领他们认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在对课本的内容进行学习的同时,也可以增加对名著的阅读,丰富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的认可。

(五)利用数字信息技术,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为初中语文课堂营造更加浓厚的文化学习氛围。音频交互的学习方法便于学生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使教师提供的音频资料成为初中生体会文本内涵的学习载体,最终使初中生可以根据文本内容所表达的人文思想,对文章传导的人文精神产生深入的体会。初中生更乐于在充满互动性的课堂中进行知识的学习,这是因为影像展示的方式能够提高初中生的知识学习维度,使初中生在多感官体验中,自主发现文章背后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知识,进而使初中生在文化结构丰富的课堂中,聚焦于教师提供的学习内容。可见,数字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够有效提高语文课堂的知识容量,便于初中语文教师在多角度的文本研究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同时,初中阶段语文各单元中的内容是具有关联性的,教师只有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单元内容的整合,才能帮助学生在思路清晰的学习过程中,得到更系统化的传统文化渗透。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基础教育时,需要秉持整合、渗透的教育思想去研究教材中各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并在传统文化的教育培养中,传达其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这样的教学结构更加紧凑,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爱国、自强、谦虚等不同的传统文化思想。

(六)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弘扬传统文化的精神

中华传统文化的外在形式极为丰富,比如国画、诗词、建筑、节日、数学、天文、书法、对联等多种内容。所以初中语文教学中对于传统文化的教学不应该受限于课堂教学的方式,还应主动落实多种课外实践活动,积极创新并使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来综合展现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从而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在上课前给予学生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分享一下自己积累的传统经典诗词或文章,以此来增强初中生对传统文化的感知。教师也可以给学生推荐与教材相关的国学经典,让学生在课下自行阅读与学习,从而陶冶初中生的情操,让学生们感受作品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此外,初中语文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地方古建筑物,让学生更多地接触传统文化;或者在课上组织写对联、剪窗花、名著话剧表演等等实践活动,让传统文化与学生实际相联系,提高初中生的文化自信与综合素养,将我国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总之,教师不仅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研究者和传播者,也是语文教学的设计者、实施者和优化者。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发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创设良好的文化学习氛围,利用有限的时间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与课程教学相融合,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自身的高尚品质。

参考文献:

[1]刘连明.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才智,2019(01):60.

[2]王勇.浅析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才智,2019(01):149.

[3]郑新丽.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梳理[J].教学与管理,2018(36):86-89.

[4]陈海涛.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J].中国民族博览,2018(08):84-85.

作者简介:孙榕璐(1989.09.29),性别:女,民族:汉,籍贯:吉林长春,职称:中教二级,学历:硕士研究生,单位: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渗透传统文化语文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