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症下“药”
2021-11-22苗茜
苗茜
案例一
一、好动的“小精灵”
小宇(化名),小学三年级男生,皮肤白皙,身材清瘦。小宇有一个弟弟,小宇的母亲在家照顾孩子,父亲一人工作养家。
班主任反映,小宇在课堂上不能遵守纪律,多动,注意力严重不足,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他在班里没有朋友,容易激动,常有侵犯别人的行为,曾和同学起冲突后动手伤人。小宇的学习成绩属于班级落后水平,父母对他的教养缺乏耐心和方法,常有打骂行为。班主任和家长对小宇束手无策,希望心理健康教师能为小宇提供帮助。
二、探寻“小精灵”
ADHD(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发育障碍,以明显注意集中困难、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度或冲动为主要特征,患病率为3%~5%,男女患病比例为4∶1。研究表明,ADHD的治疗以药物治疗联合心理治疗和社会能力训练效果最好。
生态系统理论认为,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交互影响个体的发展。小宇父亲一直自营做小生意,小宇从小在嘈杂、喧闹的环境中长大,长期处于注意力受到干扰、心理不够安全的外层环境系统中。
系统论观点认为,孩子是家庭系统中的一员,孩子的问题反映出家庭的问题。小宇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简单粗暴,小宇也受到父母的影响,遇到事情冲动、易怒。加之长期不被重视、不被认可,人际交往不佳,小宇内心自卑,自身存在感和价值感很低。
小宇的咨询辅导目标商定为:在医学治疗评估允许的范围内开展心理社会性干预治疗,帮助他矫正不当行为,学习社交技巧,学会正确处理负面情绪;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正向行为支持等,帮助他增强对自我的认同和接纳,树立自信,改善人际关系。
三、走进“小精灵”
1.基于课堂观察建立咨询联盟。
对小宇的辅导始于课堂观察:小宇的课堂参与度较低,注意力集中时间在三分钟左右;有和同学交往的意愿,但同学们对他比较抗拒,不愿意和他一起玩。
课后,我邀请小宇来咨询室,初步评估他的能力现状及问题行为。小宇的动作发展能力和认知水平较同龄儿童基本相当,人际交往时比较自卑,眼神对视时间短,注意力易分散。通过交流,我对小宇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他想控制自己的行为,但是管控不住;有和同伴交流互动的意愿,但是不知道如何融入;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和认可。
之后我约谈了小宇妈妈,对她在教育孩子方面的焦虑情绪进行共情,建议她用正向支持、正念引导的方式与孩子相处,并带孩子去专科医院就诊。我还联系了区特教指导中心的专业人员对小宇进行心理及教育评估,并签订评估协议。
小宇妈妈带小宇去脑科医院就诊后反馈诊断信息:确诊“ADHD混合型”,建议服药1个月后复诊。
2.医教协同提供心理支持。
区特教指导中心的专业人员对小宇实施心理及教育评估,结果为:小宇的智商为103,智力水平高于58%的同龄儿童;情绪行为量表显示小宇有多动症嫌疑;视听整合测验显示小宇的注意力商数、控制力商数都低于正常儿童。
我向小宇的班主任及任课教师普及ADHD的相关知识,商讨在医学辅助下可以提供的支持:(1)理解、包容小宇的表现,树立正向行为支持理念,多鼓励小宇,增强其自信心;(2)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为小宇安排乐于助人的同桌,让小宇做一些事务性工作,增强其自我价值感。
3.医、校、家、室合力干预。
小宇的行为改善在医院、学校、家庭和心理辅导室四个方面的联合协作下有序开展。这一阶段的咨询辅导主要采用了心理社会性干预治疗,包括行为治疗、学习辅导、家庭治疗等。
行为治疗:通过阅读绘本故事《大卫不可以》《有礼貌的朵拉》等对小宇进行行为矫正,帮助他習得行为规范要求;通过人际交往训练,帮助他掌握社交技巧,学会与同学友好相处;引导小宇练习“深呼吸法”“理智控制法”“正向表达法”等缓解情绪的方法。
学习辅导:制定个性化课表,每周安排三节课对小宇进行一对一的学科辅导,并进行“舒尔特方格”等注意力训练。
家庭治疗:家庭成员定期接受心理辅导,学习如何关注、表扬孩子,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更好地理解孩子的需要。
因按时服药和多方资源合力支持,小宇近期课堂表现良好,多动、影响他人的现象明显减少,但在人际交往中仍比较鲁莽。小宇表示愿意调整自己的行为,我鼓励他多为同学和班级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大家看到他的改变。
4.认知调整,重建信心。
最后两次辅导,小宇很放松,和我分享他在学校的生活:交了两个好朋友,偶尔会有小摩擦,但是他会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情绪和处理方式;参加了学校篮球队,希望通过多运动消耗一些能量、提高注意力。小宇逐步调整了认知,增强了对自己的接纳和认同,树立了自信。
四、咨询反思
随着融合教育的推进,医教协同的心理辅导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咨询师在医教协同工作中首先要有理解、包容、接纳的理念,正确看待来访者的症状,为其营造安全、温和、有利康复的环境。其次要有医学、心理、教育等方面的知识储备,找到来访者情绪、行为背后的症结,对症下“药”。最后,在咨询过程中要不断转变自己的站位,聆听来访者、家长及教师的心声和诉求,协同学校、家庭、医院特教指导中心等多方面力量,建立“医—校—家—室”合作同盟,通过专业支持和心灵抚慰帮助来访者解决问题、获得成长。
(南京市玄武区特殊教育学校 苗 茜)